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全部说课稿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全部说课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排序》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来自**。我说课的题目是《排序》,内容选自于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三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等五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所学内容为算法案例3,主要学习如何给一组数据排序,学习作程序框图和设计程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之后将能使许多复杂的问题在计算机上得到解决,减少工作量。 2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种排序法的排序步骤及计算机程序设计 难点:排序法的计算机程序设计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数据排序的原理能使用直接排序法与冒泡排序法给一组数据排序,进而能设计冒泡排序法的程序框图及程序,理解数学算法与计算机算法的区别,理解计算机对数学的辅助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根据排序法中的直接插入排序法与冒泡排序法的步骤,了解数学计算转换为计算机计算的途径,从而探究计算机算法与数学算法的区别,体会计算机对数学学习的辅助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排序法的学习,领会数学计算与计算机计算的区别,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数学的促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这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计算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学法分析

模仿排序法中数字排序的步骤,理解计算机计算的一般步骤,领会数学计算在计算机上实施的要求。 五、教学过程分析 ㈠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大家考完试后如果要排一下成绩的话,单靠人手该怎样操作呢?如果我们用计算机里的软件

电子表格对分数排序就非常简单,那么电子计算机是怎么对数据进行排序的呢?

通过这个问题,引出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两种排序方法——直接插入排序法与冒泡排序法 ㈡探索新知

这里我先让学生们阅读课本P30—P31的内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排序法中的直接插入排序法与冒泡排序法的步骤有什么区别? (2)冒泡法排序中对5个数字进行排序最多需要多少趟?

(3)在冒泡法排序对5个数字进行排序的每一趟中需要比较大小几次?

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们作出回答,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们能够积极思考,自主地去学习新的知识,而不只是单向的由老师向学生灌输。 ㈢知识应用

例1 用冒泡排序法对数据7,5,3,9,1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根据刚刚提问所总结的方法完成解题步骤)

练习:写出用冒泡排序法对5个数据4,11,7,9,6排序的过程中每一趟排序的结果.

(及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例2 设计冒泡排序法对5个数据进行排序的程序框图.

(在之前所学习知识的基础上画出程序框图,然后给出一个思考题)

思考:直接插入排序法的程序框图如何设计?可否把上述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 (之后出一个练习题,找出思考题的答案)

练习:用直接插入排序法对例1中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画出程序框图,并转化为程序运行求出最终答案。 (这里可以使学生们领会数学计算与计算机计算的区别,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数学的促进。) ㈣课堂小结:

(1)数字排序法中的常见的两种排序法直接插入排序法与冒泡排序法它们的排序步骤 (2两种排序法的计算机程序设计

(3)注意循环语句的使用与算法的循环次数,对算法进行改进。

通过小结使学生们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培养概括能力。 ㈤布置作业

习题1.3A组第3题。

《进位制》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来自**。我说课的题目是《进位制》,内容选自于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三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等五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必修三模块所讲授的都是一些数学思想方面的问题,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很有帮助。就单独的算法初步这一内容,则是为了提高学生有条理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理解计算机的某些基本语言中的算法(数学)成分。 2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各进位制表示数的方法及各进位制之间的转换

难点:除k去余法的理解以及各进位制之间转换的程序框图的设计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各种进位制与十进制之间转换的规律,会利用各种进位制与十进制之间的联系进行各种进位制之间的转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各种进位制转换成十进制的计算方法,研究十进制转换为各种进位制的除k去余法,并理解其中的数学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悟十进制,二进制的特点,了解计算机的电路与二进制的联系,进一步认识到计算机与数学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我以探究式互动教学法为主,范例教学

为辅,利用课件、实物投影等媒体辅助教学。

2.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计算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学法分析

在学习各种进位制特点的同时探讨进位制表示数与十进制表示数的区别与联系,熟悉各种进位制表示数的方法,从而理解十进制转换为各种进位制的除k去余法。 五、教学过程分析 ㈠问题引入

提出问题:我们常见的数字都是十进制的,但是并不是生活中的每一种数字都是十进制的.比如时间和角

度的单位用六十进位制,计算机用的是二进制.那么什么是进位制?不同的进位制之间又又什么联系呢?

(由此问题激起学生们对下面所要学习内容的兴趣,使教学能够进行得更加顺利) (二)导入新知 1.介绍进位制

2.例1 把二进制数110011(2)化为十进制数(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十进制数出发,以二进制为例类比十进制数的表示法体会“二进制转十进制”的算法原理,为得到“k进制转十进制”的算法程序作铺垫; 3.提出问题:如何得到十进制数12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 设计意图:引导他们得到“除10取余法”,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再通过类比修改算式得到“除2取余法”,进而推广得到“除K取余法”,从而解决十进制转化为k进制的问题,这样使学生从解决个别案例入手,进而获得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

3. 例2 把89化为二进制数.

4. 例3利用除k取余法把89转换为5进制数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的算法思想得到提升,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完善,我设计了此环节。 5.思考:如何将五进制数324化为二进制数。

设计意图:体会任意两种进位制数之间的转换方法:先“k进制转十进制”,再“十进制转n进制”,并通过写好的程序检验结果,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完成教学任务中所期望的学习目标。 ㈢课堂小结:

(1)进位制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十进制与二进制之间转换的方法及程序

(3)各进位制表示数的方法及各进位制之间的转换

设计意图:让学生讨论、交流对基本概念的认识及解决不同进位制转换的算法思想,教师进行归纳小结,再一次明确重难点,形成知识体系。 ㈣布置作业

(1)将十进制转二进制、二进制转十进制的算法步骤、流程图整理成作业。 (2)习题1.3A组第4题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