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2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0032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广义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者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文化内涵:

(1)社会上的许多事物,都从属于某一领域,但是根据大文化的定义,只要它们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都可以属于文化范畴;

(2)这些事物对于文化学来说,主要关注它们人文性的一面;

(3)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产品:分广义文化产品与狭义文化产品,广义文化产品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文化产品专指精神文化产品,纯粹的实用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耗材,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反复以同样的形式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者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或者标志作用的事物,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项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与之相关的人文化事项,某一特定的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成为一种潮流

文化政策: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政策和对策原则 文化观念:一定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说持有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

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上层文化:宫廷文化或者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他的历史传播一般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介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既不依赖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与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传统文化: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个民族共同创造、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文化观念:文化观念是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

方志时期:明清两朝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桢把从1400-1900年的第三大气候时期称之为方志时期。方志时期又称之为寒冷时期。 地缘:此地缘是指当中原文化为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荫子:宋代的一种特殊补官制度。文臣到一定级别都可以享有子孙补官的一种特权,称为荫子制度,不仅可以荫同姓子孙,也可以荫异性亲戚。 府兵制:北朝以来实行,隋至唐相沿不改,,此制度最重要的特点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墨翟。墨家核心思想是非攻兼爱,尚同,节用,非乐等,该学派在逻辑和科技方面有不少的发明创造。 察举制:是指地方官僚查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从中央到地方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尤其是各地方长官,他们有发现,考察,推荐本地贤士的职责。

学思结合:是指由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总是思。学思结合的原则是孔子最早提出来。

中体西用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

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振兴中华的目的。

重农主义: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法家。这种观念是把农业视为末业,认为后者不仅是社会浮华、堕落的原因,而且是小农兼并者和国家利益的侵蚀着。

永嘉之乱:八王之乱时,混战时的诸王招引匈奴乌恒,鲜卑贵族助战,大河南北从此成为匈奴,鲜卑人的世界,晋永嘉二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刘渊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地理环境: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中体西用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中国语言避讳特点:(1)避讳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是指对尊长与君主的名字不能使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再口中直呼其音。

主要形式:1、通过字形进行避讳的缺笔,拆字,删字

2、通过字义进行避讳,指用同义,近义之代讳字

3、通过字音进行避讳,指用同音字,近音字之代讳字

玄学:(1)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

(2)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清谈”,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 (3)玄学贵无尚虚的准确含义不是否定现实,而是超越现实。 本草之学:

(1)西汉时期,当时出现了“本草”一词,将药学当做一个医学分支,从这时起,药学才具有独立的地位。所以中国古代的药学,又称“本草”之学;

(2)本草之学的内容为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及采集、加工、保存等知识。

(3)在较晚出现的本草学著作中,还附载了许多配合应用的范例,称为“本草附方”。 五礼制度:

(1)五礼制度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种;

(2)五礼大约定制于周代,其后历代王朝无不依照五礼体系制订国家重大仪式。 儒学文化圈:

(1)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迅速崛起,引起世界瞩目。

(2) “儒学文化圈”范围,历史上在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政治伦理、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等方面,无不深受中国本土儒家文化的影响,台湾、香港更是中国的领土。

(3)对于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视,勤劳、纪律、节俭的规范,注重社会福利与保障等等,归结于儒家文明的转型与儒家传统的影响。

狭义文化 :

(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

(2)狭义文化关注的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阿房宫赋》

(1)杜牧的作品,其中“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描写了 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者太喜欢大兴土木; (2)《阿房宫赋》运用夸张的描写表现了历史上砍伐林木带来的恶果,对后世有指导意义。 分封制:

(1)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2)分封制的实施主要在周初,以后陆续也有,一直到晚期的宣王朝; (3)分封的目的是捍卫周家的天下,分封下的国家大小不同、等级各异。 什伍里甲制度:

(1)什伍里甲制度是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

(2)后代里甲制即由此发展而来,并长期成为国家基层社会的人身控制形式;

(3)国家通过这样的人身控制,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也使帝国的赋税、徭役、兵役政策落到了实处。 仁爱孝悌:

(1)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极为重要而又最具特色的部分,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

(2)在仁的丰富道德内涵中,其核心是爱人。

(3)与中国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结构相适应,儒家的仁爱思想呈现出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的特点。 三皇五帝: (1)“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发明者; (2)“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勤农观:

(1)勤农观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2)勤农观是和统治者具备农耕灌溉与农业历法等知识结构分不开的。 科举制:

(1)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2)科举制度不仅造就了中国的官僚阶层,而且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士人文化; (3)科举制度对传统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精神文化:

(1)精神文化与物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它包括精神生产活动及其造成的社会关系和精神财富;

(2)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意在发掘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内涵。

九流十家: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据汉代人的总结,有所谓“九流十家”之说。 血缘九族制:

(1)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

(2)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族制度,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家天下:

(1)家天下的家族统治在中国传衍了两千年之久,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家族的代兴与衰亡。 (2)秦始皇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对宗法血缘关系进行强力破坏,但是他并没有摆脱宗法关系的控制,他自命为“始皇帝”,希望其家族子孙世代传袭皇位。 中庸: (1)“中庸”这一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2)“中庸”的含义是指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 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1)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2)上--内在的精神又相互关联、互相补充。 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

(1)它有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上古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

(2)多元的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多元一体的局。

(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统一是中国自古以来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其表现有哪些?

(1)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流。 (2)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

(3)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群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周王朝对于那些千里之外的人群,虽不强迫他们服从自己,但要求他们承认自己的合法。 (4)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

(5)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以工补农、以商求富观念的文化价值 (1)促成了城市的出现; (2)发展了市民文化;

(3)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的信息,同时把地方或民族的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其他地方。

简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

(1)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2)贯穿“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

(3)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简述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

(1)汉字记载了先进的文明成果,周边国家通过学习汉字汉语而使自己文化进步;

(2)对日本、韩国、朝鲜的文化精神、思想方式、道德观念、文学艺术趣味、风俗习尚等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形成东方文化的许多共同特点;

(3)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地位的提高,在世界上又掀起了一股学习和研究汉字汉语汉文化的热潮。 试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