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真题赏析)课后练习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2018年中考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真题赏析)课后练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真题赏析 题一:A

详解:木炭用作吸附剂,是利用了木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生石灰用作干燥剂,是利用了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氧气用作助燃剂,是利用了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利用了氮气的化学稳定性,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本题应选A。 题二:A

详解:“干冰在舞台制雾时作致冷剂”是利用了干冰易升华吸热的物理性质;“小苏打在做馒头时作发酵剂”是利用了小苏打能够与馒头发酵时产生的酸发生反应产生气体的化学性质;“还原铁粉在月饼盒内作除氧剂”是利用了铁能够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性质;“生石灰在某些食品袋内作干燥剂”是利用了生石灰易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性质。本题应选A。 题三:B

详解:导电性、延展性、挥发性等性质均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以上性质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可燃性需通过发生燃烧现象才能得出,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题四:B

详解: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物理性质;天然气用作燃料是利用了天然气能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热量的化学性质;液氮用作冷冻剂是利用了液氮沸点低的物理性质;银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了银具有优良导电性的物理性质。本题应选B。 题五:C

详解: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很难和其他物质反应,因此可用氮气防腐;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因此可吸附有毒气体;氧气没有可燃性,因此不能做高能燃料;二氧化碳能做汽水等,因此二氧化碳是一种化工原料。

题六:①淡蓝色气体 ②具有强氧化性 ③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

详解:颜色、状态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氧化性、还原性(得氧被氧化、失氧被还原,以后学习)均属于化学性质;因臭氧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杀死细菌和病毒,其用途常有: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等。

题七:(1)③ (2)① (3)④ (4)②

详解:(1)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2)小苏打(碳酸氢钠)易与面食发酵时产生的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面食松软多孔,是食品工业中发酵粉的主要成分。 (3)熟石灰(氢氧化钙)是一种弱碱,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 9 -

(4)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题八:(1)升华吸热 (2)颜色和金属光泽 (3)遇酸碱发生特定的颜色变化 (4)具有吸水性

详解:(1)干冰指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时能够吸收大量热量而使环境温度降低,因此可用于人工降雨。(2)“金粉”即黄铜粉(铜锌合金)具有和黄金相似的颜色,且有金属光泽,因此可用黄铜粉装帧烫金。(3)紫甘蓝的汁液遇到酸性溶液与碱性溶液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因此可用作酸碱指示剂。(4)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常用于干燥不能与其反应的气体。 题九:B

详解:粮食酿酒、烧制瓷器、冶炼生铁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纺纱织布只是形状发生变化,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题十:B

详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菜刀与水和空气接触,生成红褐色的铁锈,A项发生了化学变化;榨取果汁仅是物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B项属于物理变化;C项火柴燃烧是化学变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在光照与叶绿素的条件下生成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D项是化学变化。 题十一:C

详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高粱酿酒、煤气燃烧、高炉炼铁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海水晒盐仅是将水和食盐分离,该变化过程中不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题十二:B

详解: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使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的缘故,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因此不涉及化学变化。 题十三:A

详解:纯净物M受热可分解为NH3、H2O和CO2,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NH3、H2O和CO2中共含有N、H、C、O四种元素,故M也由这四种元素组成,则M不可能是碳酸氢钠(NaHCO3),A项正确、D项错误;由M微热就分解可知M的化学性质不稳定,B项错误;M是一种纯净物,故其中不含氨气,C项错误。 题十四:C

- 10 -

详解:可燃物燃烧时,生成为其组成元素的氧化物,可燃物中若含有碳元素,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则还会生成一氧化碳,若含有氢元素,燃烧后就生成水。由题干信息可知,只有y和z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滴出现,说明y、z中含有氢元素,而x中不含氢元素;注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只有x和y的烧杯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x、y中含有碳元素,而z中不含碳元素。因此,x中含碳元素但不含氢元素,y中既含碳元素又含氢元素,z中含氢元素但不含碳元素,故x、y、

z分别是CO、CH4、H2。

题十五:C

详解: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可推断出该反应是丙分解产生甲和乙的反应,发生的是分解反应,A项错误、C项正确;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不能反映物质构成分子的相对质量大小,B项错误;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丙的质量等于生成的甲和乙的质量和,而图象中,

t1℃时丙的质量是没有参加反应的丙物质的质量(或剩余的丙物质的质量),该数值不一定等于甲、

乙的质量之和,D项错误。 题十六:C

详解:解题的关键是找出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改变量。已知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设为100 g。则甲、乙两物质的质量分别由70 g和14 g变为42 g和8 g,甲、乙两物质都为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分别为28 g和6 g;丙物质的质量由6 g变为40 g,则丙为生成物,生成丙的质量为34 g,丁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则丁可能未参加反应,也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该反应的符号表示式可写为“甲+乙→丙”,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反应特点,属于化合反应,化合反应的生成物比反应物的组成复杂,一定属于化合物;只有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之和才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本题只有C项中的说法正确。 点燃

题十七:(1)2H2+O2 ===== 2H2O (2)C (3)变化Ⅱ表示物理变化

详解:(1)通过反应前后对比观察可以看出:反应前后没有相同的分子,即反应后的分子都是生成物,然后根据每个小球所表示原子的种类,可知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生成物是水,反应的条件是点燃

点燃,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2H2O;(2)变化Ⅱ为水蒸气降温后变为液态水的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的大小、种类、数目均不会发生改变,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3)由变化Ⅱ可以看出,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的变化为物理变化,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的排列方式或距离发生了改变。 点燃

题十八:(1)③ (2)2H2+O2 ===== 2H2O (3)①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 11 -

②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③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合反应 ④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属于化合物 ⑤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答案合理即可)

详解:(1)由物质的微观构成模型图可以看出,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单质,水是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化合物,所以③属于氧化物。(2)由微观构成模型图可知:点燃

反应前有2个氢分子、1个氧分子,反应后只有2个水分子,所以化学方程式是2H2+O2=====2H2O。(3)根据各物质的微观构成模型图可知: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的类别等;分析反应的示意图可知:化学变化的实质、反应的类型等。(答案合理即可) 题十九:(1)防止白磷燃烧放热炸裂锥形瓶底 (2)2.6 (3)产生大量白烟,气球逐渐胀大 (4)C

(5)遵守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详解:(1)锥形瓶的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防止白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锥形瓶受热不均而炸裂。(2)燃烧前称量锥形瓶的总质量为27.6 g,则图中托盘天平的游码读数为:

g。(3)白磷燃烧生成的白色的五氧化二磷扩散在空气会成白烟,因此将观察到白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燃烧放出的热量使容器中的气体膨胀而将气球逐渐胀大。(4)膨胀的气球在空气中会受到空气对它的竖直向上的浮力作用,导致天平左盘质量减轻而使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5)一切化学变化均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这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因而会使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题二十:(1)碳粒 (2)B 石灰水变浑浊;用点燃的酒精灯点燃尾气,将产生的尾气转化成无毒的CO2除去 (3)CuO(氧化铜)

详解:通过实验对比发现:铜片被烟薰后,表面附着的黑色物质能被擦去,而灼烧后的铜片表面的附着的黑色物质不能被擦去,说明铜片灼烧后表面附着的黑色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碳粒的新物质;由金属的化学性质可知,铜在空气中被灼烧后会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为验证铜片表面的附着的黑色物质是否为氧化铜,应在装置后连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表明铜片表面的附着的黑色物质就是氧化铜;由于一氧化碳有毒,不应将实验残留的一氧化碳排入空气,以免污染空气,而应在装置后添加一盏燃着的酒精灯,将残余的一氧化碳燃烧掉(转化成无毒的CO2除去)。

- 12 -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