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朝内阁制度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论明朝内阁制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的万贵妃。宠信太监汪直,并且建立了西厂。这还不算完,明宪宗对朝政并不感兴趣,于是明宪宗完善了京察制度,使得所有的御史、给事中都必须定期进行考核。这样限制了言官的权力。

明宪宗的所作所为最终影响到了内阁。纸糊三阁老粉墨登场,纸糊三阁老是万安、刘珝、刘吉。是属于那种混日子,不干活的人。随着彭时、商辂先后离开朝廷,到成化十三年,内阁完全失陷,万安成为内阁首辅,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统治。在这十年间,六部有泥塑六尚书,内阁有纸糊三阁老。上上下下一起混日子,可以说里里外外一塌糊涂。

内阁昏天黑地的十年过去之后,迎来了曙光,原因很简单,换了一位新的皇上。

明孝宗朱祐樘是一个典型的贤君形象。他把成化年间的三阁老、六尚书全部驱逐出了朝廷。在内阁中重用刘健、李东阳、谢迁。

刘健、李东阳、谢迁是新一班内阁铁三角,当时人们称“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这一班内阁在民生方面主张休养生息,在刑法方面主张慎刑轻罚,总体来说两个字——稳定。当时在政治上可以说比较清明,而刘健、李东阳、谢迁能够顺利执政,也正是依靠弘治皇帝的支持。

但是这个看似太平完美的框架,实际上是有缺陷的。虽说这看起来没有什么,但是实际上决定了明朝的命运。

据当时的史料记载,弘治皇帝除了早上参加早朝以外,还增设午朝,有时候晚上还会有晚朝。每月的经筵、日讲都按时参加,从不遗漏。弘治皇帝提升言官地位,压制宦官权力。并且只娶一个妻子——张皇后。年纪轻轻就已经长白头发了。可以说他太累了,一个人如果

长期如此虚耗体力,必定会大伤元气。最终弘治皇帝于36岁便驾崩了。所谓的“弘治中兴”淡然谢幕。

对于内阁而言,正德朝的意义甚至比弘治朝还要重要,由于朱厚照“朝夕处此(豹房),不复入大内。”因为内阁此时有种踢开皇帝搞建设的意思。

李东阳和杨廷和经过精心谋划使刘瑾倒台后,李东阳也告老还乡,此时朝廷大事,尽出自内阁首辅杨廷和之手。继明英宗初期三杨柄政以来,明朝又一次迎来内阁全权处理朝政的时期。

在杨廷和柄政时期,内廷张永支持他,皇帝是他的学生,朱厚照其实是很依赖杨廷和的(在杨廷和要丁忧时,皇帝的表现中可以看出来),张太后也是比较依仗杨廷和,历史对这种人称为权臣。。

权臣杨廷和最风光的事情是亲定皇上,这在明朝立国以来是少有的事情,而明武宗驾崩时,没有子嗣。杨廷和与张太后商议,最终定新任皇帝是兴献王之子朱厚熜。而在新任皇帝到京之前,一切事务由杨廷和全权处理。

尽管明武宗荒废朝政,但是由于内阁的支持,朝政没有混乱,此时内阁已经可以独立承担国家一切事务,换句话说,及时皇帝不在了,朝廷会照样运转。这证明内阁的实力已经显著增强。

内阁权力的顶峰及江陵柄政

在嘉靖年间,内阁大学士的工作量猛增,并且嘉靖皇帝说撤就撤,嘉靖皇帝眼中只有两个字——控制。其实他的这一思想很现实,内阁大学士管理国家,他控制内阁大学士,这就等于他间接地控制了国家。

但是杨廷和不是那么好控制的,于是大礼仪之争开始了,运动是假,夺权是真。这几年里,在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带领下,文官集团组成护礼派。而在朱厚熜的号召下,以张璁、桂萼为代表的议礼派悄然诞生。两派互相碾压,互有胜负。随着嘉靖三年杨廷和致仕,局面开始失控。

之后内阁的关键词成了斗争,嘉靖年间内阁大学士间的斗争是非常残酷的。前期的杨廷和、杨一清、张璁都黯然收场。后期的夏言、严嵩都身败名裂。

根本原因在于嘉靖帝。嘉靖帝不上朝,将朝政委任于内阁和司礼监,而当时批红权掌握在司礼监掌印太监手中,票拟权掌握在内阁首辅手中。皇帝对大臣的争斗表示默许,因为大臣斗争的越厉害,自己的位臵越牢固。报以这种思想,嘉靖帝一直冷眼旁观。

这种斗争随着万历登基,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而结束。张居正超越前人,凭借着以下几点:超人的魄力以及对时局的辨析能力。太后和皇帝的依赖与信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的支持。

凭借这些条件,张居正成为了明朝内阁首辅的代表,在他的带领下,内阁达到了权力的顶峰。

我们从当时的政务流程可以看出来点端倪,朝廷大臣上书之后,由张居正进行票拟,随后交给冯保进行批红,这样凡是张居正赞成的都会通过,凡是张居正反对的,一律不会通过。

当然,张居正还扫除了最后一个障碍——言官。言官享有监察权,对于权力的过分集中是会反对的。在对待言官的态度上,张居正表现了非常强势的态度,在执政之初他就对言官进行了评价:每一经论劾即百计搜求阴口——《明神宗实录》,当时的言官比如雒遵、景嵩都

被发配,许多给事中都受到了打压。张居正在行政期间,进行了行政效率方面的改革——考成法,希望以此挽救日益颓废的内政。但是也因此得罪了很多大臣,最终导致了一个重复了无数次的结果——人亡政息。

内阁党争的激烈及散乱崩溃

自明朝初期,就有党派,比如同乡、同门、师生等等,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型党派是在万历朝开始的。源于国本案,当时处于申时行、王锡爵当政之时。源于国本案不少贬谪官员,以及内阁与言官集团、文官集团发生矛盾时的牺牲品。

他们回到家乡,聚在一起进行讲学,谋划着反击,最终顾宪成、赵南星、邹元标等为首之人以东林书院为依托,建立东林党,当时士大夫抱道杵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明史 顾宪成传》王锡爵退出内阁后,党派之间的争执愈发明显,万历皇帝早已心灰意冷,不理政事。于是竞争愈加残酷。之后又先后出现了浙党、齐党、楚党、秦党、宣党、昆党。各党会同东林党明争暗斗,抢夺内阁及六部席位,务以攻东林排异己为事——《明史 夏嘉遇传》,比如沈一贯是浙党,叶向高是东林党,方从哲是浙党,亓诗教是齐党、官应震是楚党,李三才是东林党。以东林党势力最强,其余党派以浙党实力最强,双方轮流坐庄,互不相让,各种小党派游离于其中,以求生存。

这种党争从万历二十二年开始,一直到明朝灭亡。“国本”之争、三王并封之争、福王就国之争、“三案”之争、“李三才入阁”之争贯穿明神宗后三十年以及明光宗和明熹宗前期。红丸案后最终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