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项目的融资模式和风险分析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PPP项目的融资模式和风险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同时,由于各项目均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可借鉴项目较少,项目在摸索前进中可能需要解决很多新问题。伴随PPP项目风险的复杂性、偶然化以及PPP自身模式的多样性,必然导致PPP项目风险的不确定性。

风险识别是通过搜集分析项目资料,认识影响项目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不同项目、不同阶段、不同参与主体的相关风险种类、性质,为后续的风险分类、风险评价、风险分担等环节提供理论支撑。系统、连续的识别项目相关风险因素,一方面可以循环了解项目发展进程,增强监管;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判断潜在可能,预见项目运行隐患,提前做好防范。

由于PPP项目间差别较大,风险因素较多,因此针对不同项目应选取适当的风险识别方法,从而全面、系统的识别在项目各阶段可能产生的风险,以便及时准确的制定风险应对方案,为整个项目的风险分析打下基础。综合各学者论述及实践经验,风险识别主要有定性和定量两类,具体分析方法见下表:

表5 风险识别 定性技术 ? 清单(Check lists) ? 假设分析(Assumptions analysis) ? 数据预测数列(Data precision ranking) description) diagrams) diagrams) 定量技术 ? 敏感性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 ? 期望值表(Expected value table) ? 决策树(Decision trees) ? 过程模拟(Process simulation) ?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 ? 可能性及影响描述(Probability and impact ? 蒙特卡洛模拟(Monte Carlo simulation) ? 起因和结果分度尺(Cause and effect ? 模糊逻辑(Fuzzy logic) ? 流程图和影响图(Flow charts and influence ? 多层次分析(AHP) (二)风险分类及评价

1. 基于不同视角下的风险分类文献综述 (1)基于风险来源角度的分类

国内学者通常将风险来源划分为来自于项目内部的全过程可控风险和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的不可控风险。高析(2002)以深圳沙角B电厂为例,分析了BOT项目融资模式存在的风险,将其分为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前者包括金融风险、法律风险、政治风险;后者主要包括生产、完工、市场三大类型风险。古夫(2004)沿用该种划分方法,通过建立多属性效用、谈判组的聚合效用理论函数模型,判定

BOT项目实施中的风险和非风险事项以及主要、次要风险事项,以期达到谈判双方共赢。叶秀东(2012)以高速铁路建设项目为例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将项目风险的可控程度设定为划分标准,分为核心风险即完全可控风险以及外部环境引起的不可控风险。张萍(2015)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风险水平度量指标体系中的各因素权重,认为降低非系统风险水平是降低融资风险的重要方面,同时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保持市场竞争优势是控制系统风险的关键环节。基于风险来源角度划分风险,可使项目参与方提前对主要可控风险采取防范措施,同时明确由项目外部环境引致的或有风险,积极改变环境避免此类风险发生。

(2)基于空间层次角度的分类

从空间角度分析项目风险可分为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这种分类方法最早由Li Bing,Akintoye(2005)提出。通过列举清单定性识别方法,将英国PPP/PFI项目风险划分为上述三个层面,其中宏观风险分析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社会、自然5大类、17种情况;中观风险侧重对项目的全过程分析,包括项目选择、项目融资、残值、设计、建造、运营6大类,21种情况;微观风险则关注项目各参与方的权责分配、运行能力等问题。国内学者王雪青(2007)在采用博弈论方法研究PPP项目风险分担时也使用了Li对项目风险的划分方法。柯永健等(2010)将风险清单方法运用于中国特定环境中,通过运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等方法确定了影响我国PPP模式运行的37个风险,包括14个国家级风险、7个市级风险和16个项目级风险,涵盖了我国以往失败PPP项目中导致项目损失的重要风险因素。基于空间层次角度风险清单及各项实证结论表明,对宏观(国家级)风险的充分认识,有利于扮演监管角色的政府部门反思其在项目投入和项目监管方面的不足,有利于促进我国PPP模式的相关法律健全完善和与之相适应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成熟。

(3)基于项目参与主体角度的分类

PPP项目周期一般在15-30年,持续时间较长,且项目参与者众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一般项目都会涉及各类基金、投资机构、建筑商、金融机构、设计公司、运营公司、维护公司、公众等。A. Ng(2006)从工程承包商、设计承包商、项目运营公司、政府部门、保险公司、经营公司、私人部门及权益类金融机构风险承担部门入手,明确参与主体权责,使项目参与方能够根据不同的风险情况准确选取应对措施。柯永健等(2008)通过分析导致英法海峡隧道PPP项目的失败因素,针对

项目三大参与主体政府、私营投资者和金融机构部门分别提出风险管理建议。其中,政府应承担由各类政策、法律法规变更所带来的项目风险;私营投资者应注重在项目发起、组建运营和政府支持等环节的风险应对能力;金融机构需增强对项目融资的理解,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性支撑。Darrin Grimsey和MervynK.Lewis(2002)采用敏感性分析、ESW财务模型等方法,对生产商、保荐方、投资者三个主体的风险测度变量、承担风险类型及风险度量方法做了详尽阐述,并建立了识别和评价项目不同参与者的标准框架。

(4)基于项目阶段角度的分类

基于项目阶段的划分方法区别了按风险层级、项目内外部划分的模式,有助于提升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动态性和持续性,明晰各阶段风险隐患。Boeing Singh(2006)采用年金模型,度量印度道路建设BOT项目的开发阶段、建设阶段、运营阶段和生命周期四个阶段的风险。杨文宇(2010)认为项目风险管理需贯穿于PPP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按照项目的一般运作流程将其划分为:准备阶段、招标阶段、融资阶段、实施阶段,并结合动态风险管理原理从风险管理计划、识别、度量、分配、应对、监控六个方面,对降低基础设施建设类PPP项目风险隐患提供解决思路。郭丰菲(2015)从地方政府在PPP项目中承担风险的角度入手,列举其在项目识别、准备、采购、执行、移交五个阶段中可能承担的22种风险,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化解风险的改进方法。

此外,有许多学者并未明确细化风险类型,而是针对特定PPP项目中暴露的风险问题给予总结归纳。如胡振(2011)选择日本2001-2007年间15个ppp项目为分析对象,提取范式风险选择的23种一级风险及44种二级风险并配套适宜的风险分配方案。

通过上述研究综述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划分风险类型已具有一定成果,但缺少对项目全过程风险的纵向分析和参与主体横向匹配的完整体系。因此下文将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从项目前期准备、建设阶段、运营阶段、移交阶段4个时期、6个阶段全面分析总结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为项目参与主体合理分担阶段性风险提供参考。

2.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类型概述

PPP模式全生命周期理论是指项目从决策开始到投入运营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依据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通知》(财金【2014】113号)规定的PPP项目操作流程,本文将全生命周期划分为决策阶段、招标阶段、融资阶段、建设阶段以及运营阶段(特许经营期间、特许经营期满后移交)六个阶段,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风险事件再进一步细分风险因素,如下图12所示: 决策阶段 PPP项目 前期准备 招标阶段 融资阶段 PPP项目 建设实施 建设阶段 PPP项目 特许经营期 运营阶段 阶段 PPP项目 特许期满后 移交阶段 运营阶段 图12 PPP项目的一般流程 项目建议书 PPP模式必要性论述 项目立项 PPP项目可行性报告 招标标准 确定投标人 招标 签订特许协议 签署融资协议 技术设计 设计准备 施工图设计 施工与安装 设备采购 生产准备 合同完成验收 单项交付 竣工验收 正式运营 特许经营 投资回收 项目移交 (PPP终止) 选择新运营商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