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山香教师招聘教育学整理总结(完整版)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7山香教师招聘教育学整理总结(完整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分类:1.从教育目的作用的特点看,有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之分; 2.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有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之分;

3.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之分; 4.从教育目的体现的范围看,有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之分; 5.从教育目的存在的方式看,有实然的教育目的和应然的教育目的之分。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作用(功能):导向、激励、评价、调控。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教学目标与教育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个人本位论: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 社会本位论: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 “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

“教育准备生活说”(斯宾塞)与“教育适应生活说”(杜威) 3.我国的教育目的

1957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第一个教育方针;

1958《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85 教育体制改革;

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 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5 《中华人民共共和国教育法》“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联合国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2) 坚持全面发展; 3) 培养独立个性;

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本宗旨和重要使命)

以上这些体现的精神实质是:⑴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⑵要求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和特点;⑷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途径。

以上这些体现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是:⑴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⑵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⑶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德育是灵魂和统帅。德育的基本任务: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价值观、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等。 “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智育的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包括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这是学校体育与学校其他活动最根本的区别。 美育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现实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教育美。 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9

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审美活动的起点)、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形成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美育功能:直接、间接、超美育功能。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 (2)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⑶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⑴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⑵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解决措施:⑴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⑶中小学本身应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4.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包括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教育制度:广义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建立学制的依据:⑴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⑶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⑷人口发展状况;⑸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现代学校制度的类型:双轨学制(英国);单轨学制(美国);分支型学制(苏联、我国)。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10

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属于大众化阶段,大于50%为普及化阶段。 终身教育的特点:终身性、全民性、形式多样性、广泛性、自主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5.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旧中国:1902 《钦定学堂章程》 壬寅学制(未实行)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张百熙起草,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03 《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1912 壬子癸丑学制 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新中国:1951 《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1958 学制改革《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1985 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1993 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两基、两全、两重

199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层次结构上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层次;类别结构上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五大类。

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史:1904 《奏定学堂章程》中最先出现“义务教育”一词; 1906《强迫教育章程》

1911《试办义务教育章程案》4年为期 1912 人字癸丑学制:初等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 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确立了中国义务教育制度,进入以法治教。 2006 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

2007“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推广到中东部地区 2008 城市义务教育全免费

普及义务教育重点在农村: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⑵建立健全经费投入机制;⑶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⑷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⑸逐步统一中小学学制;⑹坚持“农科教”相结合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1.新增考点

教师职业形象:道德形象(最基本形象)、文化形象(核心)、人格形象。人格形象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首要因素。

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⑴建立民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⑵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尤其让学生体验成功;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

理想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共享共创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动态性和创造性,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层次。

11

2.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夸美纽斯: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 加里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199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教师职业的发展史:非职业化阶段、职业化阶段、专门化阶段、专业化阶段。 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产生。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1894盛宣怀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角色):⑴“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⑵“授业、解惑”角色

⑶(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示范者角色(榜样) 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其工作性质、任务及过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劳动性质、对象、任务、过程、手段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表现在:⑴因材施教;⑵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⑶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即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关键词:教学的复杂性、情境性、实践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⑴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⑵教师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

教师劳动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职业心理健康。 职: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对待集体: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素养);

知: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广博的学科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

能: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职: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教师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

热爱学生的要求:①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②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③要全面关怀学生;④要关爱全体学生;⑤理解和宽容学生;⑥解放学生;⑦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⑷“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⑸“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⑹“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⑸劳动方式的

1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