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 - -记地级泰州市诞生的历程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十年磨一剑 - -记地级泰州市诞生的历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经努力,程起瑞先生《十年磨一剑----记地级泰州市诞生的历程》一书授权在海陵时空论坛独家发布。

程起瑞先生曾多年从事行政区划的调查研究,并多次参加有关泰州市行政区划问题的论证。退休后,先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和掌握的大量资料,写成《十年磨一剑----记地级泰州市诞生的历程》一稿,共分26个章节,全文约10万字。初稿曾送请江苏省人大原副主任戴为然同志审阅,戴老认为“这份资料有存历资政的意义”。此后,为了保证史料的准确性,作者一直在向了解情况的同志征求意见,对原稿不断加以修改和补充,迟迟未予定稿。许多同志听说有这样一份资料,纷纷索阅,作者均以“未定稿”为由,从不轻易出示。

今年是地级泰州市成立十周年,为作献礼,作者现选发该稿的《前言》,以及《(一)一场风波》、《(二)引起学术界关注》、《(三)费孝通的意见》、《(十七)难得的热心人》、《(十九)牵动学子的心》、《(二十一)最后一篇论文》、《(二十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呼声》等章节,以飨读者。

目 录

写 在 扉 页…………………………………………………………(1) 序 二……………………………………………………………(3) 引 言………………………………………………………………(1) (一)一场风波………………………………………………………(3) (二)引起学术界关注………………………………………………(7) (三)费孝通的意见…………………………………………………(10)

(四)拓宽了视野……………………………………………………(11) (五)新的动向………………………………………………………(14) (六)谋求计划单列…………………………………………………(17) (七)“市管县”好不好……………………………………………(20) (八)再一次论证……………………………………………………(22) (九)“三泰市”方案的由来………………………………………(25) (十)不同的反应……………………………………………………(29) (十一)访问华师大…………………………………………………(31) (十二)准备接待调查组……………………………………………(34) (十三)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调研后的结论……………………(37) (十四)一份《内参》的产生………………………………………(41) (十五)增添紧迫感…………………………………………………(44) (十六)争取外界的推动……………………………………………(48) (十七)难得的热心人………………………………………………(52) (十八)截然不同的观点……………………………………………(55) (十九)牵动学子的心………………………………………………(58) (二十)未能发出的报告……………………………………………(61) (二十一)最后一篇论文……………………………………………(66) (二十二)寻求突破…………………………………………………(69) (二十三)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呼声……………………………(71) (二十四)见到了“曙光”…………………………………………(75) (二十五)水到渠成…………………………………………………(78)

(二十六)瓜熟蒂落…………………………………………………(82) 后 记……………………………………………………………(87) 跋……………………………………………………………………(90) 夏如山同志的来信…………………………………………………(91) 潘祝平同志的来信…………………………………………………(91) 刘君德教授的来信…………………………………………………(92) 李振坤教授的来信…………………………………………………(92) 附录:泰州行政区划建置简史

引 言

泰州称得上是一个“老牌市”。1949年1月21日泰县全境解放,次日,便以原泰县城厢的6个镇设置泰州市。同年5月,第一行政区改称苏北泰州行政区,辖泰州市及泰兴、靖江、泰县、海安、如皋、东台、台北7个县。1950年,扬州、泰州两个行政区合并为泰州行政区,曾辖扬州、泰州2市及泰县、泰兴、靖江、江都、高邮、宝应、兴化、六合、仪征9县。泰州建市后的前15年中,行政区划变动频仍,1964年9月以后才稍许稳定。直至1984年底,整整有20年时间,泰州的辖区一直局限在西起九里沟、东至斜桥、北至林家河、西南至老通扬运河、东南到灌溉总渠这个范围内,总面积只有37.92平方公里,是全国10 个最小的城市之一,市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250人,建成区密度高达12312 人,又是全国10个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泰州城市的空间便显得越来越狭窄。1984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后,泰州城市的地位进一步相对下降,特别是由于行政区与经济区不相一致,不仅妨碍了泰州城市作用的发挥,而且制约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现象,很快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不少专家学者先后发表过论述和建议,国家机关、省级有关部门也相继派调查组进行过调查研究,他们的结论几乎是一致的,这就是:行政区划必须作合理的调整。1996年,在中央和省委的关怀下,终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决策:对扬州地区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组建地级泰州市,并适当扩大泰州市域范围(同时组建的还有地级宿迁市)。这项决策的基本出发点是完善市管县领导体制,优化城市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从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已有海陵县算起①,到南唐烈祖升元元年(公元937年)置泰州,前后经历了1054年。从南唐建州到这次组建地级市,又经历了1059年。唐代的海陵,已是全国比较富庶的县份之一,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后来建州创造了条件。在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到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的172年间,虽曾设过海陵郡,但其中有91年海陵县并不归海陵郡管辖,而且那时处于战乱和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那时的海陵郡远没有后来的泰州影响大。泰州始置时,辖海陵、泰兴、盐城、兴化4县,境域超过了汉代的海陵县。宋代的泰州是“上州”,海陵是“望县”②,那时已有“淮海名区”之称。可以说,如果不是“州建南唐”,也许就不会有以后的“文昌北宋”③。

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以后,泰州管辖的范围不断缩小,城市的地位也不断下降,只有在战争年代有时才例外。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分泰州东北境设置东台县后,泰州虽仍称“州”,但地盘只相当于一个县。解放后的泰州市,其辖区虽比解放前的泰县小得多,但它一度是苏北和泰州地区的行政中心。1964年,为符合当时城市的农村人口不得超过全市总人口的20%的规定,将寺巷、鲍徐、野徐、塘湾、白马、

港口、朱庄、淤溪、杨庄、里华十个公社的全部和郊区、泰东、泰西三个公社的一部份地区划归泰县后,泰州市只剩“弹丸”之地,只能“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了。

回顾历史,我们便可以看出行政区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行政区划是国家根据行使国家政权和执行国家任务的需要,兼顾地理条件、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经济联系及民族分布等实际状况,对国土实行行政管理的区域划分。行政区是行政区划的结果,属于政治的范畴,是上层建筑,经济是它的基础。行政区划分得确当,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反之,则会起制约作用。如果说这也是一种客观规律的话,我们从地级泰州市诞生所经历的过程可以看出,要真正认识客观实际并不那么容易,而真正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更不容易。 注:

①海陵何时设县,史无确切记载。“元狩六年置海陵县”一说出于后人的推测。据《汉书?地理志》,西汉临淮郡有29个属县,海陵县是其中之一。元狩六年设置临淮郡,并不是说郡属各县也是该年设置。有人据《汉书?枚乘传》推测,海陵县始置时间可能在景帝之前。若此说能够成立,则海陵设县的时间还应向前推移数十年。 ②唐宋时,州县按其地位轻重,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个等级。

③1993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泰视察,元宵之夜曾作《踏莎行》一首。“州建南唐”,“文昌北宋”,是这首词的开头两句,这里借用。

(一)一场风波

1982年下半年,中共江苏省委开始酝酿进行体制改革。在考察学习辽宁省实行“市带县”的经验之后,着手研究制订方案。起初考虑分两步走:在经济比较发达、中心城市已经形成的地区,撤地建市实行“市管县”;暂时保留扬州、淮阴、盐城三个地区,将邗江县与扬州市合并,同时适当扩大泰州市郊区,待条件成熟后,再撤地建市。省委的这一改革思路,11月中旬传达到泰州,干部和群众都表示衷心拥护。可是,到了12月中旬,从扬州不断传来消息,说扬州地区也将撤地建市。还传说,不久前胡耀邦总书记在南京视察时,对江苏省体制改革等方面的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希望江苏改革的步子迈大一点,苏北地区的改革可以一并进行;扬州地改市后带10县太多,可由扬州、泰州两市各带几个县。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体制改革成为泰州全城议论的热门话题。

当时,群众中谈论得比较多的、带有普遍性的意见是:泰州在历史上就是苏北沿江的“三州”(通州、扬州、泰州)之一,解放后一度是苏北行署和泰州地专机关驻地,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