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北京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北京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中外高等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50分)

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鸿都门学 3.《四书集注》 4.丁韪良 5.《奏定学堂章程》 6.初级学院 7.教学与研究的统一 8.七艺 9.通识教育 10.Ph.D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100分)

1.大学自治是西方大学最悠久的传统。 2.试论述大学由边缘化逐渐中心化的过程。 3.先秦私学的兴起及其历史背景、特征。 4.清末科举制的特征及其弊端。

参考答案

北京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中外高等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50分)

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孔子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思想。孔子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和地位。一是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的关系;一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在教育的社会作用方面,孔子提出教育可以通过传播文化、培养人们的道德风尚等特殊职能,对政治施加影响;强调通过教育工作取得民众的信任是立国之本;认为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在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方面,孔子承认人的成长,教育起着决定作用。

2.鸿都门学:东汉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因校址设于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建于汉灵帝光和元年即公元178年。学生由州、郡、三公举送,达千人。与以儒学为主的官学不同,它专攻辞赋、小说、尺牍、字画。学成后多授予刺史、太守、尚书、侍中等高级官职。它是中国,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文艺专科学校。它成为中国古代专科学校之始。

3.《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之合称,是《四书章句集注》的简称。由宋代朱熹编著。其注释特点是训诂简略,而重义理之发挥,旨在阐述其理学思想。自注之外,又集二程及其门徒的言论。明清科举考试以此书为依据,故为各类学校必读课本。

4.丁韪良: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字冠西。1850年来到宁波传教,曾在崇信义塾执教。1858年和1859年他先后任美国两任驻华公使的翻译,参与《中美天津条约》的起草。1863年到北京为长老会开辟传教基地,后在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资助下,开办崇实馆。后经赫德推荐又被聘为京师同文馆英文教习和总教习。任期内订定学制,扩充课程,建立实验室、博物馆、天文台、印刷厂等。1898年任京师大学堂西学总教习。后筹办武汉大学未果,一直在北京传教和著述。他的主要著作《天道溯源》被教会学校采用为宗教课本。

5.《奏定学堂章程》: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二个规定学制系统的文件。清管学大臣张百熙和容庆、张之洞拟定。也称癸卯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习的目标、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关系。直系教育从蒙养院至通儒院,共三段七级。此外另设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该学制突出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其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各自

成系统,增加了幼儿教育机构,系统更周密完备,对以后学制的组织形式影响较大。

6.初级学院:美国两年制短期高等教育机构。为各种能力的中学毕业生开设多样化的两年制课程。分终结性计划和转学性计划两类。与大学有固定转学关系的称附属初级学院。毕业后可获得协士学位,也称准学士或副学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公立两年制学院因与地方需要紧密相关,故称社区学院。当代初级学院与社区学院相比多为私立或宗教团体兴办,而且一般入学标准和学费均高于后者,是更注重发展一般智力的普通教育。

7.教学与研究的统一:19世纪初普鲁士教育改革中,教育主管人洪堡和费希特等人提出的大学观和办学原则。主要含义是:大学不仅有教育功能,且应有研究功能,高等学校应同时是科学研究机构。教授不仅是教师,且首先应是研究者;教学不只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且要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行为规范。这一原则在19世纪后半期及20世纪初,随着德国大学的卓有成效而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8.七艺:西欧中世纪学校的七种学科,即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其来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中世纪七艺内容包括:(1)文法,拉丁语和文学的基本常识;(2)修辞学,散文和诗的习作,亦兼学一些历史法律知识;(3)辩证法,类似于现代的形式逻辑;(4)算术,初为计算宗教节日的方法,后增一般运算;(5)几何,初含地理知识和几何学的基本概念,后增欧几里得几何学和测量知识;(6)天文学,初含行星运行、寒

暑更替等日用常识,后增一些天文学著作的学习;(7)音乐,含宗教音乐、音乐史和音乐理论。七艺重渗透神学内容,学习七艺是为学习神学作准备。

9.通识教育:近代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以及据此实施的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指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通常分属若干学科领域,提供内容宽泛的教育,与专门教育有别。美国高等学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在全体学生均需学习的若干领域内开设一系列内容广泛的课程,并规定学习此类课程须达到的总量;(2)分布必修式,学生须在规定的不同学科领域至少各修习一定门数或学分的课程;(3)自由选修式,学生自行选择通识教育有关的课程,学校不作具体规定。

10.Ph.D:哲学博士,就学问高深而言。是Philosophy Doctor或doctor of philosophy的缩写。它指一些国家如美国授予的一种博士学位。博士可分为研究博士或哲学博士与专业博士。一般要经过若干年的学习,通过一次考试和博士论文答辩。哲学博士着重于理论和学术研究水平方面的要求。授予在任何学科不限于哲学领域内达到此项要求的博士学位申请人。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100分)

1.大学自治是西方大学最悠久的传统。 答:大学自治是指大学作为一个法人团体享有不受国家、教会及任何其他官方或非官方法人团体和个人,如统治者、政治家、政府官员、教派官员、宣传人员或企业主干预的自由。简而言之大学自治就是指大学不受政府、教会或其他势力干预,实行独立办学。大学自治一直是西方大学最悠久的传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自治的产生。

西方大学自治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源自中世纪大学。这与中世纪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是紧密相关的。中世纪手工业者和商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纷纷建立起自我保护性质的行会。行会作为最早的法人团体,被赋予了广泛的自治权。于是由知识分子组织的行会也逐步把自己组织成永久性的机构,他们也像工商行会那样,从教会当局和世俗政权两方面获取了具有法人性质的特许状,以及其他的一些特权,成为一种自治性的组织,使大学不受教会、世俗政权和其他法人机构的干扰,自主地处理大学事务。中世纪大学所获得的自治权力主要有免税免役权和司法审判权、颁发任教特许状的权力以及罢课和迁校权。

中世纪大学的自治是中世纪晚期教权与世俗政权二元抗衡状态的产物。此外,中世纪大学数量少、规模小、任务单一,处于社会的边缘状态,远未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这也使它能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大学自治是中世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由中世纪大学所创立的自治原则一直备受称赞,被认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大学自治在西方逐步形成了自治文化。人们深信,如果大学要坚持探索知识、扩展知识、传递知识和促进理智的发展等本职工作,则大学自治是至关重要的。

(2)大学自治的发展变化。

自中世纪大学确立大学自治原则之后,在19世纪之前,这一原则在西方大学中都得以完整保存;即使在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大学自治在一些古老的大学如牛津、剑桥大学中仍然得到保留。原因是一方面传统的力量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还占有很大的势力和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市场经济还处于自由竞争阶段,国家所采取的“自由放任”政策,国家对高等教育进行干预的经济条件还不成熟。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垄断的产生,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干预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立法和经济手段成为国家干预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如19世纪中叶的英国政府成立了一个皇家大学委员会,着手对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进行调查。该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导致了1854年的牛津法和1856年的剑桥法,开始了对传统大学的改革。自此之后,政府在组织专门委员会调查基础之上的高等教育活动立法化,成为国家干预高等教育的有力手段。在

通过立法手段干预高等教育的同时,英国政府也开始通过经济手段加强其对高等教育活动的调控。1889年始,英国政府任命了一系列特别委员会,为经过选择的大学或学院提供拨款。1919年,英国政府建立了一个常设性拨款组织——大学拨款委员会,处理国家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分配事宜。

英美等西方国家自19世纪以来所确立的国家以立法、经济手段调控高等教育的职能,使得高等教育自中世纪以来的象牙塔式的自治传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高等学校的自治主要限于校内的学术事务和财政事务。自治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成为一个相对的概念。

(3)当代社会的大学自治。

如果说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干预是初步的,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干预则日益增强。战后,两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由社会的边缘转而成为社会的中心,在国家的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地位的日益加强,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调控也日益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一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来自国家、社会和市场的多方面的控制、压力和影响。大学自治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即使是在最传统的教学和科研领域,外界的各种影响也在不断地渗透,教什么和如何教使教授的权利的信条也受到挑战。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自治也要相应地被赋予新的内涵。尽管传统的自治受到了各种侵犯,然而其精神却旺盛不衰。对于现代大学来说,大学仍然需要自由、独立和自主的机会,以适应新的时代。大学需要完成一种改革,一旦这种改革成功,一切其他改革都可迎刃而解。这就是养成自动地进行大学内部改革以适应社会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变得更加开放、灵活、主动、高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快速多变的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样,大学自治作为西方大学最悠久的传统其理念和精神才能真正是永恒的。

2.试论述大学由边缘化逐渐中心化的过程。 答:随着高等教育与产业届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等教育已经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了社会大舞台的中心,高等教育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相应地高等学校也越来越成为高深知识传播、生产、存储和应用的组织,成为社会的一种核心机构。有人把这种现象上升为理论,提出了“高等教育轴心论”。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也印证了这一理论。

(1)大学地位的变化。 ①古代社会的大学。

古代社会由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共同构成。在古代社会,大学都为统治阶级所垄断,是少数人的教育,是以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才为教育目的的。古代社会的生产主要是凭借直接的生产经验和技艺,不是依靠科学知识,这就决定了生产劳动者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实现的。因此古代大学教育是没有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的,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如中国古代的太学主要以儒家的经史之学为教育内容;而西方的大学则注重哲学、文法、修辞等科目的学习。

②近代社会的大学。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资产阶级逐渐在西方社会占据了统治地位,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因此高等教育也要进行相应地改革,以适应资产阶级新的需要。近代高等教育扩大了受教育的人数,更加重视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自然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增添了职业教育因素,这些都使教育和生产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大学正逐步从社会边缘向社会大舞台的中心走来。

③现代社会的大学。

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断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也对大学教育提出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