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之美(完整版)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中华诗词之美(完整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84. 刘任萍认为“境界”的含义是需要结合“意”与“境”两者的含义来理解的。√ 85. 王国维论词的观点和张惠言、况蕙风是一脉相承的。× 86. 苏东坡和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87. 张惠言认为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有比兴的意味。√

88. 王国维认为,“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89. 张惠言对词的审美特质的解说是“盖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矣。”√ 90. 《诗经·硕鼠》表面描写的老鼠,实则是讥讽剥削者。√

91. 张惠言认为,小词的妙处,其实就在于它有一种超乎外表语言文字所写的情事以外的意思。√

92. 王国维对张惠言的词论是完全持批评态度的。√ 93. 况蕙风的词学融合了中西学说,大大超出了传统。× 94. 王鹏运是临桂词派的代表。√ 95. 旧诗是指古体诗。×

96. 西方文学理论认为语言和文字都是一种符号。√ 97. 和本文不同,文本是内含丰富信息的。√

98. 叶嘉莹认为词学要在异中看见同,在变中看到常 √

99. 西方语言学认为语言应有两条轴线,分别是叙写的轴线和联想的轴线。√ 100. 新兴事物与旧体格律诗两者绝对是格格不入的。× 101. 敦煌曲子是在晚清末年发掘发现的。√ 102. 词亦可以用朴拙的语言写就。×

103. 叶嘉莹认为《人间词话》的逻辑性极强。× 104. 词的创作注重营造深微幽隐、美丽的意境。√ 105.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语出自孔子。×

106. 中国的词学是在对词的意义价值的困惑中发展起来的。√

107. 古代的士大夫们认为他们所写的宴乐歌词在教化和道德上讲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108.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选自李白的《羌村三首》。× 109. 词的美学价值在于词能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

110.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的“境界”是指文学作品中不属于表面现实的情事。√ 111. “郑声”是指诗经里郑卫的国风,内容以描写男女之前的情爱居多,后被作为淫靡之音的代名词。√

112. 词之所以被称作“小词”,主要是由于其篇幅所限,无法像诗一样有史诗,长诗这样的形式。×

113. 王国维认为,永叔、少游虽然常作艳语词,但都不失品格。√ 114. 叶嘉莹认为,诗的文学创作不论言志还是抒情,都属于显意识表达。√ 115. 欧阳炯《南乡子·二八花钿》中的“瑟、窄、客”,“窄”不与另两字押韵。× 116. 《浣溪沙》是四组词句构成的七字格词牌。× 117. 诗词是否能引起人的联想,主要缘于作品的语言。√ 118.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只指草木的枯萎。×

119. 叶嘉莹认为,词的特点是“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因此可以给人带来丰富的联想。√

120. 欧阳炯的《南乡子·二八花钿》中的“霞衣窄”的“窄”,在这里读“zè”,押入声韵。√ 121. 欧阳炯的《南乡子·二八花钿》中的“钿”有平仄两个读音,在这里音“diàn”,是仄声。× 122. 北宋有人认为词的特点是“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意尽而情不尽,情尽而语不尽。”× 123. 词人所写的词能引起人的众多联想,都是词人写作是就能预料到的。× 124. “菡萏香销翠叶残”中的“菡萏”用“荷花”这个词替换,意蕴完全不受影响。× 125. “菡萏”是出自《尔雅》的一个很古雅的词汇。√

126. 太史公是将自己理想用文字写下来流传后世以得不朽的个中典范。√

127. 苏东坡所谓“自是一家”和李清照所谓“别是一家”说的都是词之不同于诗。× 128. 苏东坡是第一个有心用写诗的笔法写词的人。√ 129. 一般认为柳永的词的风格是淫靡之风。√ 130. 李清照的词都写的慷慨激昂。× 131. 周济继承的是张惠言的词学学说。√

132. 王国维认为,词的诗化最早是由李后主开始的。√

133. 小词和明朝流行的曲子都是长短句,只是称呼不同。× 134. “欲寄彩笺兼尺素”中,“彩笺”和“尺素”都指书信。√ 135.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描写了春秋季节的变化。× 136. “欲寄彩笺兼尺素”中“兼”使得这句词有矛盾。×

137. 王国维认为自己在“菡萏香销翠叶残”中悟出了美人迟暮的感觉才是真正了解和读懂了词的真意。√

138.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中“彩笺”和“尺素”表现了两重相思。√ 139. 对于南唐李璟的《山花子》,王国维最推崇的是其中“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140. 晏殊的词《蝶恋花》第一句“槛菊愁烟兰泣露”运用了移情的方法。√ 141.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源自诗经的句子。√

142. 孔子讲诗的传统是能让学生在诗里得到丰富的联想,而这种联想不必与诗的本意完全一致。√

143. 张惠言认为词可以表达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144. “兴”作动词时,有启发的意思,读“xìng”。× 145. 许慎所在的时期还没有“词”这种文学体式。√

146. 抒情诗里所写的内容都是诗人真实生活的体验。× 147.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 148.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出自《史记》。√

149. 古代诗词中,常常用“画娥眉”一词来表达对美好品德的追求。√

150. 《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常用美丽的服饰来象征美好的品格。√

151. 李商隐的《无题》诗里写一个女孩“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此处“画眉”并没有任何象征和寓托。×

152. 苏东坡代表的宋词豪放派写出了词最富于美感的一面。× 153. “菡萏香销翠叶残”中的“菡萏”是一个显微结构,而非语码。√ 154. 词中小令的音阶跟诗是比较接近的。×

155.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中的“一阙”指一首词,“阙”指一个乐章。√ 156. 苏东坡的《满庭芳》既体现了诗的美感有体现了词的美感,× 157. 苏东坡的《满庭芳》是一首长调。√

158. 李清照认为苏东坡写的词是句子长短不齐的诗。√

159. 小词中“簪花照镜”是一个语码,通常用来表现诗人内心不得志不受重用。√

160. 张惠言和王国维对于小词的联想,都是通过词中的语码获得的。×

161. 《江城子·密州出猎》既有诗的美感,也有词的美感。× 162. 苏东坡的《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既有诗的美感又有词的美感。√

163. “似花还似非花”所隐含的意思是有才华还是没才华,有理想还是没有理想。√

164. “细看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变为“细看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完全不影响它的美感。×

165. 词的音阶对表现词的美感很重要。√

166. 如果要写出词“低回要眇”的美感,题材内容只能选择思妇。×

167. 词与诗不同,形式不同,音节不同,给人的感受就会不同。√

168.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既富于诗的美感,又有词的美感。√

169. “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中的穹庐是指苍天。× 170. 在古代女子注定就是闺中的思妇。√

171. 古时候的党争大都是因是非而产生的。×

172. “终日恹恹倦梳裹”和“懒起画峨眉”相比显得浅俗,缺少内蕴。√ 173. 《离骚》中“退将复修吾初服”,即退而加强道德修养之意。√ 174. 街,是汉时街名,在长安城南门内,为属国使节馆舍所在地。√ 175.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有离骚“初服”之意。× 176. 辛弃疾出生在北方的沦陷区,是山东人。√ 177. 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

178. “举头西北浮云”中的“浮云”可能是指宋朝沦陷的土地。√ 179. 辛弃疾的《鹧鸪天·过南剑双溪楼》的特色是用典丰富。√

180. 《晋书》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

181. 陈廷焯认为陈同甫的词句:“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读起来“精警奇肆,几于握拳透爪”,是一首好词。×

182. 说陈亮的《水调歌头》“就词论,则非高调”的是陈廷焯。√ 183. 抑扬顿挫是稼轩词的特点,也体现在词句的一波三折上。√ 184. 写得低回宛转的词才称得上是一首好词。√ 185. 辛弃疾在南宋未被重用。√

186. 辛弃疾字稼轩,号清真居士。×

187. 辛弃疾诗词的特点是用典和抑扬顿挫。√

188.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与“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形成了递进关系。×

189. “似梦里,泪暗滴”,这六个字都用的仄声。√

190. 长调的体式在敦煌曲子中就存在。√

191. 词的发展是历代的词人摸索出来的,而非早有人制定好的。√ 192. 能写长调的词人,一般都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

193.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194. 周邦彦词的一大特色,是故意在声调平仄上产生拗折。√ 195. 周邦彦是南宋时期的词人,他的《兰陵王·柳阴直》押的是入声韵。× 196. 诗是感悟言志的,赋是体物写志的。√

197. “美成词有前后若不相蒙者,正是顿挫之妙”是陈廷焯对周邦彦词的评价。√ 198. 周邦彦的词句并不是直接打动人。√

199. 叶嘉莹认为周邦彦的词可以看作是赋化之词。√

200. 《汴都赋》是周邦彦所作的写北宋首都汴京的一篇赋。√ 201. “兰陵王”词牌所代表的是小令。×

202. 周邦彦在《兰陵王》里写“梨花榆火催寒食”,说明寒食节是可以点火的。× 203. 周邦彦是一个历经宦海波澜的人。√ 204. 《赋源》的作者是张惠言。× 205. 法国学者茱莉亚·克里斯蒂娃认为诗歌语言的作用是像喻的作用和符示的作用。√ 206. 写长调词的时候,如果用直笔平铺直叙就容易把柔情写成淫靡,把豪情写成叫嚣。√ 207. 王国维并不很了解南宋的词。√

208. 周邦彦写词不同于他人的体物言志,他是感悟言志。× 209. 中国古代乐府诗中的“莲”常常通“怜”字,即为爱的意思。√

210.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田田”二字用以形容荷叶茂盛。√ 211. 拟诗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是不存在的。×

212. 《拟采莲曲》的湖云和湖水代表相思的双方。√ 213. 中国乐府中的很多字常常是谐音字。√ 214. 《尔雅》中称荷花的“华”为“菡萏”。√

215. 电影《云水谣》是改编自叶嘉莹的《水云谣》。× 216. 《妙法莲华经》是道教的经典经书之一。×

217. 佛教中大多佛像底下所坐的底座都是莲花座。√

218. 义山诗就是李商隐的诗。√

219. 词前边的小段散文叫做赋文。×

220. “因赋此解”中的“解”指的是一个歌曲的一个乐章。√ 221. “珠泪暗中倾”中的“珠泪”指的是荷叶上的露珠。√ 222. 叶嘉莹回国讲诗词是因为中国给的报酬很多。× 223. 叶嘉莹的乳名叫“荷”。√

224. 传说中鲛珠是海底鲛人眼泪所化成的。√

225.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羲和是太阳神的名字。√ 226. 《鹧鸪天·一瓣心香万卷经》中的词句“秋莲摇落果何成”化自《妙法莲华经》。√ 227. “南溟”是从《庄子》里的“北冥”化用来的。×

228. “萧瑟悲秋今古同”中的“萧瑟悲秋”套用的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229. 叶嘉莹经历过台湾的“白色恐怖”。√

230. 叶先生曾用柔蚕自喻,希望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中国的诗词之美传递给年轻人。√ 231.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节”其实应该读成三声。× 232. 古汉语的四声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是完全一致的,×

233. 中国语言文字中的破音字指的是同时可以有很多读音的字。√ 234.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中的“白”指的是李白。√ 235.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是古体诗。× 236. 按照希腊的传统,希腊最早的诗指的是史诗。√ 237. 西方诗歌的起源是史诗和戏剧。√

238. 外应物象(objuective correlative)最早由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 239. 《诗经·郑风·将仲子》采用的是“赋”这种引起感发的叙写方式。√ 240.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诗学》。× 241. “过尽千帆皆不是”所用手法为举隅。√

242. 陶渊明的《饮酒》运用了“比”的写作手法,是一首很好的比体诗。√

243. 陶渊明生于平民家庭,功成名就之后不忘本分,毅然选择“躬耕”,过平淡安宁的生活。× 244. 在古诗中,形象(the image)情意(feeling)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245. 杜甫曾经沦陷在长安叛军之中,与亲友隔绝,在这期间,杜甫写出了诸多优秀诗篇。√ 246. 杜甫《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中的“行在”是指皇帝行宫所在。× 247. 一般来说,情感志毅是抽象的,外界的万物是形象的。√ 248. “栖栖失群鸟”之“栖栖”出自《论语》。√

249. 温庭筠《菩萨蛮》“宝函钿雀金鸂鶒”一句中的“钿雀”和“金鸂鶒”都是代表爱情的鸟。√

250. 英文中的“lyric”,指的是英文诗中可以配合音乐歌唱的小诗。√

251. 《蝶恋花》,《菩萨蛮》,《柳梢青》等都是词的题目。×

252. 叶嘉莹先生认为在英文中,找不到和中国的“词”相对应的、适当的翻译。√ 253. “只坐蛾眉,消得千谣诼”,“谣诼”化用的《楚辞》里的语言。√ 254. 《花间集》是晚唐时期的词集。×

255. 古代所说的三纲分别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56.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出自张惠言《词论》。×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