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实战演练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实战演练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品德及其结构;

(2)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4)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 考纲链接

1.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 的倾向性。

2.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 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着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 度的核心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各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3.品德的实质: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 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 念和道德行为中,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 自尊感和羞耻感。

(3)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 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1)直觉式道德情感;(2)想象式道德情感; (3)伦理式道德情感。

6.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推理发展阶段理论;(2)柯尔伯格的道德推 理发展阶段论;(3)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理论。

7.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在 l0 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 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2)在 10 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 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8.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 取向阶段。

9.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理论强调青少年期的社会参与经验对其道德发展的持久影响。

10.社会参与经验对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1)可以促使青少年联系他人反思自身, 从而改善道德观念和行为;(2)可以影响其若干年后自愿参与社会的行为;(3)可能提高成 年期参与政治活动和各种社会团体的可能性。

11.道德同一性具有两个基本的要素:(1)对他人的尊重;(2)对社会的尊重。 12.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 强;③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②高中阶段品德发 展趋向成熟。

13.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1)亲历学习;(2)观察学习。 14.品德学习的形成过程:(1)依从;(2)认同;(3)内化。

15.品质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知。

16.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澄清;(5)奖惩控制。

17.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

(1)选择阶段:①自由选择;②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③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 后再行选择。

(2)赞赏阶段:①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②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3)行动阶段:①按自己的选择行事;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18.利用群体约定的操作程序:(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2)唤起班集体对 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 态度;(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5)使全班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 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7)引导大家对 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 )提出的。 A.埃里克森 B.费斯廷格 C.班杜拉 D.皮亚杰

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 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认同 D.内化

4.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 A.斯腾伯格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5.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象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7.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生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 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价值体系 D.策略系统

8.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 A.一年级 B.三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

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10.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

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

11.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 A.内化了的成分 B.动力性成分 C.非智力成分

D.态度的核心成分

1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向 D.道德行为

1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 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14.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认知性道德情感 15.(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

16.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或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 会感到内疚、不安,此时其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主要处在( )。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参与

17.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18.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划分为( )。 A.顺从、认同和内化 B.顺从和认同

C.逆反、认同和内化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