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学分析考试资料 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遥感地学分析考试资料 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 遥感(Remote Sensing):遥远的感知.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探测、

分析和研究地球资源与环境,揭示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

2. 遥感过程: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直至空间;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与分析判读、应用的完整技

术系统

3. 波粒二象性: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中,既反映波动性,又反映出粒子性。 4. 波粒二象性:波动性(干涉 衍射 偏振) 粒子性(光电效应 黑体辐射)

5. 二向性反射率分布函数BRDF是描述表面反射特性空间分布的基本参数。BRDF只取决于地物本

身【波普特征ρ(λ),空间结构s】,两个方向的变量(i , r)以及入射辐射通量空间分布函数。

6. 方向反射率:是指对入射和反射方向严格定义的反射率,即特定反射能量与其面上的特定入射

能量之比,当入射、反射均为微小立体角时成为二向性反射。

7. 二向反射因子BRF:指在一定的辐照和观测条件下,目标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处于同一辐照和观

测条件的标准参考面(理想朗伯反射面)的反射辐射通量之比 8. 辐射传输模型,几何光学模型,混合模型,计算机模拟模型 9. BRDF:二象性反射率分布函数 辐射度与辐射度的比

10. 散射重要性:是大气透明度明显变化,使人们有可能在地面阴影出得到物体部分信息。

11. 植物的波谱特征:在可见光谱段内,植物的光谱特征主要受叶的各种色素的支配,其中叶绿素起

着最重要的作用。由于色素的强烈吸收,叶的反射和透射很低。在以0.45um为中心的蓝波段及以0.67um为中心的红波段叶绿素强烈吸收辐射能(>90%)而呈吸收谷。在这两个吸收谷之间(0.54um附近)吸收相对减少,形成绿色反射峰(10%~20%)而呈现绿色植物。 12. 植物季相节律:植被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从发芽—生长—衰老),从其内部成分结构到外部

形态特征均会发生一系列周期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以季节为循环周期的,顾称之为植物季相节律。

13. 植被指数:选用多光谱遥感数据经分析运算(加、减、乘、除等线性或非线性组合方式),产生

某些对植被长势、生物量等有一定指示意义的数值,即所谓的“植被指数”。

14. 红边是指红光区外叶绿素吸收减少部位(约<0.7um)到近红外高反射肩(>0.7um)之间,健康

植物的光谱响应陡然增加(亮度增加约10倍)的这一窄条带区。作物快成熟时,其叶绿素吸收边(即红边)向长波方向移动,即“红移”。红移重要原因是由于作物成熟叶绿素a打量增加(即叶黄素代替叶绿素)所致。

15. 比辐射率:即物体在温度T,波长λ处的辐射出射度与同温度,同波长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的比

值。

16. 热红外遥感:红外波段分反射红外与发射红外波段,后者称热红外,热红外遥感指记录物体热

辐射,太阳反射忽略不计的遥感方式。常见波段:3-5nm 8-14nm (r热红外大气窗口) 17. 色调与色差是温度与温差的显示与反映。

18. 热红外图像时段的选择最佳波段的选择很重要。黎明前,黄昏后,温度变化最快。一般说来,

黎明前(约午夜2-3点)多反映一天中最低温度,热图像较为稳定,“阴影”和坡向效应小,地质学家便于地层、构造识别。但夜间作业,飞机导航不便。午间2点左右能反映一天中最高温度:可以估算物质热惯量,进行热制图白天图像中建筑物(亮白色);道路(灰色);阴影(黑色);夜间成像,水体白色,建筑群中有些较亮处(热岛效应),无阴影,无立体感。

19. 热红外遥感常见波段及其应用:在8~14μm热红外窗口。大多物体发射率不同;同一物体发射

率一般不变。在此波段范围内,主要用于调查地表一般物体热辐射特性,热制图。如地热调查,土壤分类水资源考察,热岛,找矿,渔群探测,海洋油污染。3.5~5.0μm大气窗口内,对于地表高温物体,如火燃,温度600K,辐射峰值波长4.8μm , 故对火灾、活火山、火箭发射等高温目标的识别、监测敏感。特别是对于森林火灾,可以清楚地显示火点火线的形状大小位置,且对小的隐火残火,也有很强的识别能力.

20. 分类树的建立方法:1、确定分类系统2、训练区光谱特征的统计分析和可行性分析3、设计最

佳逻辑决策树4、决策树结构的描述5、分层分类

21. 变化检测:就是从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中,定量地分析和确定地表变化的特征与过程。变化检

测的方法:一、光谱类型特征分析方法1、 多时相图像叠合方法2、 图像代数变化检测算法3、 多时相图像主成分变化检测4、 分类后对比检测;二、光谱变化向量分析方法;三、时间序列分析1、变化特征的确定2、变化分析

22. 热红外图像成像时段的选择:一般说来,黎明前(约在午夜2~3时)多反映一天中的最低温度;

而午间两点左右,多反映一天中的最高温度,因而多采用这两个时段热红外成像的温度数据,构成日温差最大值,可以估算物体的热惯量,进行热制图。 23. 直接解译标志指图像上可以直接反映出来的影像标志。

24. 间接解译标志指运用某些直接解译标志,根据地物的相关属性等地学知识,间接推断出的影像

标志。

25. 遥感地学相关分析:指的是充分认识地物之间以及地物与遥感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并借助这种

相关性,在遥感图像上寻找目标识别的相关因子即间接解译标志,通过图像处理与分析,提取出这些相关因子,从而推断和识别目标本身。

26. 地学相关分析法:1、主导因子相关分析法2、多因子相关分析法3、多因子相关分析法4、指

示标志分析法

27. 分成分类法:对于看似杂乱无章,错综复杂的景物往往需要深入研究他们的总体规律及内在联

系,理顺其主次及因果联系,建立一种树状结构的框架,来说明它们的复杂关系,并根据分类树的结构逐级分层次的把所研究的目标一一区分、识别出来的方法

28. 分层分类法的含义:1)根据景观分异规律和对景物总体规律及内在关系的认识,设计分类树。

2)按分类树所描述的景物总体结构和分层结构,逐级分类。3)分类过程中,在结构层次间可以不断加入遥感或非遥感的决策函数、专家知识及有关资料(如一些边界条件、分类参数等)以进一步改善分类条件、提高分类精度。

29. 均值间标准化距离(d)反映两个密度函数的可分性。即计算类别间的统计距离,可表示为: 30. 叠合光谱图:又称多波段响应图标,是建立在光谱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31. 遥感变化检测的影响因素,即影响遥感图像的因素分为两类:遥感系统因素与环境因素 32. 变化检测的方法:光谱类型特征分析 光谱变化向量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等三类

33. 图像融合的关键技术问题主要包括:数据配准、融合模型的建立与优化、以及融合方法的选择

图像数据融合是一个对多遥感器的图像数据和其它信息的处理过程。 34. 图像融合方法:彩色技术、算术运算、图像变换

35. 图像融合分为那几个层次:像素(象元)级融合,是最低层次的融合,它将经过几何配 的不

同影像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处理获得新的图像,数据量大,是物理参数的合并;

a) 特征级融合,首先从原始影像中提取与研究对象相关的特征,然后运用不同算法,将获得的

特征影像通过统计模型或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融合;

b) 决策级融合,高层次的融合.首先对待处理的影像分别进行信息提取,再将得到的增值信息

通过一定的决策规则进行融合来解决不同数据所产生的结果的不一致性,从而提高对研究对象的辨识理解的程度。

36. 融合的关键技术:1、数据配准·(空间配准;数据关联)2、融合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a) 充分认识研究对象的地学规律和信息特征;充分了解每种融合数据的特性及适用性、局限

性;充分考虑到不同遥感数据的相关性以及数据融合中所引起的噪声误差的增加;3、融合方法的选择根据融合目的、数据源类型、特点,选择合适的融合方法。

37. 融合结果评价:(1)基于数理统计的分析和比较,均值,标准差,熵,联合熵,相关系数,平

均梯度,偏差指数选择标准差越大,相关系数越小的数据,则最佳指数就最大,信息量就越大。(2)基于清晰度的评价,G越大图像越清晰。

38. 融合效果评价:基于信息量的评价、基于清晰度的评价、基于逼真度的评价 39. 高、低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融合的原理、为什么 有什么用 ?

40. 遥感地质矿产勘查的工作程序:1资料准备 2成矿远景遥感预测 3 野外调查 4 找矿靶区的

预测和靶区研究 5建立遥感找矿模式

41. 地质构造形迹常表现为线性与环形特征;线性特征主要指断裂构造。

42. 环形构造多是地球内部热源活动形迹在地壳中的总体表现,它与热液成矿密切相关。在遥感图

像上,多是以色调,图形特征,水系展布,地貌形态及组合等得以显示。前者为平直或微弯形的线性条带形迹;后者为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等环状条带形迹。通过遥感图像处理,如边缘增强、灰度拉伸、方向滤波、比值分析等可以突出有关信息。3

43. 断裂解译标志:断裂在图像上以独特的色调、形态、地貌、水系等影像特征表现出来,这些能

反映断裂构造的独特影像特征—各种地质解译标志的组合,称为断裂解译标志

44. 断裂构造直接解译标志:⒈岩石或地层发生位移⒉构造发生位错⒊地层的重复或缺失

⒋直线状分布的陡崖⒌岩体、岩脉、火山口呈线状分布

45. 断裂构造间接解译标志:⒈山脊、湖泊、沼泽位错⒉对头沟(对头河)的出现⒊直线状沟谷、

洼地⒋不同地貌区沿直线相接⒌水系特征和地表水体异常

46. 土地资源评价的步骤:1评价因子的选择 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评价指标的量比

47. 用遥感进行土地利用调查步骤:准备工作,室内预判,外业调绘,内业转绘,面积量算,成果

汇编,编写报告

48. 土地资源评价是以土地质量评价为核心,以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主要借助于土地

的性状与利用类型对土地条件的要求,来鉴定各类土地的质量等级。它包括:质量鉴定和数量估算两个基本内容。

49. 限制因素:土地内涵的某些因素在某种临界限度内对农、林、牧业生产力产生的制约作用。地

形、气候、土壤、植被、社会经济等因子。

50. 土地覆盖:是指地球表面当前所具有的自然和人为影响所造成的覆盖物,如地表植被,土壤,

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道路等

51. 光谱类型特征分析方法主要基于不同时相遥感图像的光谱分类和计算,确定变化的分布和类型

特征。

光谱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基于不同时间图像之间的辐射变化,着重对各波段的差异进行分析,确定变化的强度与方向特征。

时间序列分析则是强调利用遥感连续观测数据分析地面监测对象的变化过程与变化趋势。 52. 高低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融合主要目标?

1专题提取和应用 2分类精度评价,即用较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图像数据来检验或评价相对低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图像的分类结果的正确性。

往往是光用低分辨率的图像数据进行宏观分析研究、特征信息提取、以缩小研究范围,确定研究靶区,再对重点区域进行高低不同分辨率图像融合,以进行细部研究。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