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马陵初中 徐建军

摘要 本课题由中央电教馆与有关专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2006年12月被批准为中央电化

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十一五”专项课题。在中央电教馆组织下,课题研究得到了省、市、区电教馆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年多的实验研究,目前基本完成预期的研究工作。在师生信息技术培训、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建立学科资料库、整理汇总典型研究成果并探索形成适合我校学情、校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关键词 正文

信息技术环境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创新

一、课题的提出

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要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式产生深刻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在中小学教育中有很普遍的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给现代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为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为切实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变革,提供了研究的土壤。信息技术有着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的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网络优势,可以让学生自我调控、自主发展。目前,很多地方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实验,力图从自身实际出发,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教学中去。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也开展了不少相应的课题研究。为了更好的利用我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更好的更新全校老师的教学观念,更好的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首创精神,促进学校教学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我们申请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需要,是现代信息技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更是教育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课题研究,对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1

(一)信息技术环境:广义而言是多种媒体组合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设计、开发与综合运用。具体来说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人--机、人--人互动系统。信息技术环境已成为整个校园与课堂环境中最具震撼力、最具魅力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正在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一座新的、无限开放的平台将在这个环境中架起,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将要在这个平台上产生并得以运行。信息技术环境给课堂教学带来潜移默化的深刻变化,其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

(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其实质是一种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整合对接的教学研究。是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为一体,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使师生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技能的训练、信息素养的提高,自然而然地融到教育教学之中,并结合、借鉴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和经验,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协调一致的有机统一体,从而产生“聚焦效应”,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师生均得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初步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获取、分析、利用和处理信息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普遍养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全新的学习习惯,在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二)通过课题研究,试图让参与研究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科整合研究的有力推动者,培养出一批信息技术应用的骨干教师,提升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新课程的教学效率。同时,丰富和完善学校网站,建设学习型、信息化的校园文化。让新课改理念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发展的坐标,在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三)优化信息源。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优点,增强对中学生学习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有意注意,深入理解所学内容。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整合的新思路、新方法,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不断提高教师驾驭课

2

堂、因材施教的能力,促进新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优化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各环节的优化,实现整个过程的优化。)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良好的交互方式,凭借信息技术的教学媒介,创设情境,提供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形成课内外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促使教师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运用;促进教学方法手段的不断创新。设计开发出符合学情、行之有效的CAI课件,建立可供教学实践之用的较完善的系统资源库、资料库。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如何使设计出的CAI课件能给教师留出较大的自由空间,使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添加一些自己积累的素材,发挥由经验而来的个人魅力。培养学生主动、生动学习的基本策略。这也正是目前大多数课件所欠缺的。

(六)增强学生的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信息道德。

四、课题研究的支撑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假设每一个学习者必须个别地、有选择去构建自己的知识,每个学习者都有一个用来建构知识的“工具箱”,以便解决现实环境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而其他学习者或教师的角色是提供有关的环境、提出挑战及提供有关的支持以便能够帮助学习者进行知识的建构。在建构主义的影响下,教学过程从面向课程转向了面向学生的教学。教学双方的地位已经有所转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不再是知识传授者、信息垄断者身份,而学生的中心地位得到确认 。教学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建构主义主要是打破教师“灌输”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改变教师“强制”学生学习,和学生“简单执行”、“机械模仿”的教学模式。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就是把教学视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形成“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这种多边互动过程,使教师与学生自然成为学习过程的合作者,让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二)多元智慧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育目标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提供了实施的技术保障和促进条件。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个体至少应拥有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力。这一智能理论要求建立科学的教学观,即以学生全面和谐和个性发展为

3

内容和目标,采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在多种不同的学习环境下学习。近年来,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发展和变革。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要运用信息技术, 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 ,使学生能充分地培养兴趣及多元化的能力 ,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习得者 ,转变成主动的知识建构者 ,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

(三)课程改革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本课题研究就是要在不断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内涵的同时,在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系统的实践探索中,推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广泛而科学地应用,进而总结归纳出一整套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策略体系。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观察、调查、访问、测验、分析、个案研究等。教师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二)文献研究法: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运用当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三)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教育教学方法。探寻适合我校校情、学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六、课题的研究变量

自变量: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因变量: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干扰变量: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以及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的理论水平、研究水平。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对实验过程的组织领导,保证实验必需的经费,落实有关研究制度。包括实验学习制度:实验活动制度、阶段评价制度、考核制度、总结交流制度、资料收集制度、奖励制度等,及时检查实验效果。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