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课课练基础闯关练习(含答案):9.1溶液的形成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课课练基础闯关练习(含答案):9.1溶液的形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溶液的形成

一课一练·基础闯关

知识点

溶液的组成与性质

1.(2017·本溪中考)将下列物质加入足量的水中,能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

A.汽油

B.面粉

C.小苏打

D.硫酸铜

【解析】选C。A.汽油不溶于水,分散到水中不能形成溶液,形成乳浊液,故A错;B.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B错;C.小苏打溶解于水后形成无色透明溶液,故C正确;D.硫酸铜易溶于水,分散到水中能形成蓝色溶液,故D错。

2.配制溶液时,下列溶剂中最常用的是 ( ) A.酒精

B.植物油

C.汽油

D.水

【解析】选D。水是最常用的溶剂。不指明溶剂的溶液就是水溶液。 3.(2016·云南中考)下列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 ( ) A.蔗糖溶液

B.生理盐水 D.稀盐酸

C.碘的酒精溶液

【解析】选C。A.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故A错误。B.生理盐水就是0.9%的氯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故B错误。C.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故C正确。D.稀盐酸中,溶质是氯化氢,溶剂是水,故D错误。

4.在工农业生产中,许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的主要原因是 ( ) A.便于观察现象

B.溶液间的反应不需要加热 C.水是反应的催化剂

D.溶液中分子或离子接触充分,反应速率快

【解析】选D。许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的主要原因是溶液中分子或离子接触充分,反应速率快。 5.(2017·抚顺新宾县月考)下列混合物中的物质,不能称为溶质的是 ( ) A.碘酒中的碘

B.糖水中的糖 D.生理盐水中的盐

C.泥水中的泥沙

【解析】选C。碘酒是固体碘溶解在酒精中形成的溶液,碘为溶质,酒精为溶剂;糖水是蔗糖的水溶液,蔗糖是溶质,水是溶剂;泥沙不溶于水,泥水不是溶液,故泥沙不能称为溶质;生理盐水是盐溶于水形成的溶液,盐是溶质,水是溶剂。

6.(2017·贺州中考改编)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溶液中只能含有一种溶质 B.碘酒的溶剂是乙醇 C.溶质一定是固体

D.氢氧化钠溶于水形成溶液时,吸收热量

【解析】选B。A.溶液中溶质可以有多种,故选项说法错误;B.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碘酒的溶剂是乙醇(俗称酒精),故选项说法正确;C.溶质不一定是固体,也可能是液体或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D.氢氧化钠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放出热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7.请举出符合下列要求的溶液。

(1)溶质是固体,溶剂是液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溶质是液体,溶剂是液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颜色的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溶质由分子构成的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溶质由离子构成的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溶剂不是水的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对于溶液来说,溶质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当成溶剂;溶质的构成微粒是分子或离子。 答案:(1)蔗糖溶液 (2)医用酒精 (3)硫酸铜溶液 (4)蔗糖溶液 (5)食盐溶液 (6)碘酒(答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

溶解过程的热现象

1.(2017·无锡中考)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下降,这种物质可能是 ( )

A.氯化钠 B.硝酸铵 C.氢氧化钠

D.蔗糖

【解析】选B。氯化钠与蔗糖溶于水温度基本保持不变,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 【拓展延伸】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

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扩散的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当两者不相等时,溶液温度会发生变化。有以下三种情况:

(1)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氯化铵等物质溶于水。

(2)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等物质溶于水。 (3)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如氯化钠等物质溶于水。 2.(2017·山西一模)如图,加入水后,U形管中的液面左升右降,X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 )

A.硝酸铵 C.氯化钠

B.氢氧化钠 D.蔗糖

【解析】选A。U形管中的液面左升右降,说明容器内的压强减小,应该是温度降低或装置内的气体被吸收,四种物质中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

3.物质在溶解时往往会出现温度的变化,请通过观察如图所示实验(其中烧杯底部与塑料片之间有3~4滴水),分析原因。

(1)操作一现象:烧杯与塑料片粘在一起,操作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产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操作一中加入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塑料片上的水结冰,从而使烧杯与塑料片粘在一起;操作二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粘在塑料片与烧杯之间的冰融化,使烧杯与塑料片分离。

答案:(1)烧杯与塑料片分离 (2)操作一中加入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塑料片上的水结冰,从而使烧杯与塑料片粘在一起;操作二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粘在塑料片与烧杯之间的冰融化,使烧杯与塑料片分离

4.某同学进行“物质溶解的吸热或放热”的探究实验。他取三支试管,向试管中分别注入5 mL水,测得水

的初温为20℃,再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加入3 g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固体,振荡。

(1)用温度计分别测三支试管中溶液的温度,高于20℃的是__________溶液,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有硝酸铵溶液的试管外壁有水珠产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所以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高于20℃。(2)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到冷的试管外壁凝结成小水珠,因此试管外壁有水珠产生。

答案:(1)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 (2)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 知识点

乳浊液与乳化现象

1.用洗涤剂能较好地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 ( ) A.吸附作用 C.催化作用

B.乳化作用 D.溶解作用

【解析】选B。用洗涤剂能较好地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拓展延伸】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1)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洗掉,如肥皂、洗洁精等。

(2)农药的使用:在农药中加入一定量的乳化剂后,再溶解在有机溶剂里,混合均匀制成的透明液体叫乳油。 2.(2017·太原三模)用下列物质清洗油污时,能产生乳化现象的是 ( ) A.水

B.洗洁精

C.汽油 D.酒精

【解析】选B。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用洗洁精清洗油污会产生乳化现象。

3.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去污原理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 A.用洗涤剂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B.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C.用酒精除去附着在试管壁内的碘 D.用热水洗去附着在烧杯底部的硝酸钾

【解析】选A。用洗涤剂洗去餐具上的油污利用的是乳化原理,而其他各项都是物质的溶解。 【思维拓展题】

某同学以“物质溶于水后液体的温度是否改变?”为课题进行探究,其用品和操作示意图如下表: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