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十二五”环保规划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宜兴市“十二五”环保规划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宜兴市 “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

组、宜兴市循环经济建设领导小组、国家生态市创建领导小组和“三创建”指挥部,落实了环保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全面实施了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在全市制定重要政策、区域开发、国土整治、结构调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过程中,认真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和综合效益分析。

环保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全市建立了环境保护执法责任工作体制,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工业窑炉整治”、“建材结构调整”和“化工行业专项整治”等环保专项行动,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专项执行监察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等大型环境执法行动,建立了环保举报热线“12369”,受理群众举报和信访,严厉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保障了人民群众享有良好环境的基本权利。此外,各级人大、政府和政协也对环境执法加强了监督检查。 三、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⑴水环境质量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各项指标稳定保持Ⅱ类以上,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已全面完成“十一五”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的目标。至2010年宜兴市11个小康断面和41个水功能区全部达标,达标率100%;28个河长制断面有25个达标,达标率89.3%,入境和入湖水质较2005年均有明显好转,入湖水质优于入境水质。

⑵大气环境质量

城市全年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的天数自2006年以来稳定保持在330天以上,2010年全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和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约为345天。 四、总量减排任务提前完成

按照无锡市人民政府下达的《宜兴市“十一五”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

2

宜兴市 “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

硫减排目标责任书》的规定,到2010年,我市的COD排放量在2005年17119吨的基础上,削减3423.8吨,削减率为20%;SO2排放量在2005年26775.01吨的基础上,削减5890.5吨,削减率为22%。

宜兴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污染减排工作,“十一五”初提出到2010年,宜兴市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的基础上,COD、SO2的排放量比2005年双双下降20%以上。

到“十一五”末,我市共累计落实COD减排工程项目72个,SO2减排工程项目12个,COD和SO2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分别累计削减20%和22%,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均削减20%的目标任务。

表1 “十一五”期间污染物减排情况 单位:t/a

分类 2005年 2006 33660.95 16173 4.0% 4.0% 2007 21529.37 3998 11614 7616 30.7% 19.5% 15199 1247 2220 973 6.7% 11.2% 2008 18236.16 -1295.04 1969.13 3264.17 8.1% 31.9% 13963.03 879 1648.75 769.75 5.3% 18.4% 2009 19587.57 26.8% 12288.38 1768.43 2446.63 678.2 4.67% 28.2% 2010年控制目标 20884.5 22% 13695.2 20% 全年排放量 26775.01 年度新增量 核定削减量 SO2 净削减量 年度削减率 累计削减率 全年排放量 17119 年度新增量 核定削减量 COD 净削减量 年度削减率 累计削减率 五、以创建活动为抓手,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生态环境建设

市委、市政府以“三创建”活动为示范和推动,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倡导各种类型的环境创建活动。2006年我市成功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2009年顺利通过了国家生态市的考核验收。同时,我市积极开展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活动,截至2010年,我市已有12个乡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目前还有2个乡镇已完成了争创国家级生态乡镇的材料,并通过省级考核,等待国家命名。2个村已创成国家级生态村,76个村已建成为省级生态村,13个村成功创建成省级农村环

3

宜兴市 “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

境综合整治示范村。竹海公园、龙背山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等一批生态旅游景点已初具规模,阳羡茶园、江苏省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洑东珍稀植物园等一批生态农业观光基地也已逐步形成。 六、环保理念得到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具体化为“环境立市”、“生态立市”的政府环境行为理念,大力开展了环境保护的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一是采用行政手段,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责任意识。二是采用了社会监督手段。在坚持年度环境质量报告向社会公开的基础上,开始尝试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制度和政府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制度,即通过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的公开制和政府环境行为的公告制,定期将企业的排污和整治情况、政府的环境管理和督察情况以及当地的环境质量状况等信息,通过报告会、媒体公示、社区宣传栏、“6.5”世界日上街宣传等方式向群众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更好地接受群众监督。到2010年底,宜兴市已有350家企业实行了环境行为信息的公开。三是采用激励手段。宜兴市委、市政府建立了环境保护激励机制,对环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对落实污染治理措施,坚持实施达标排放的企业,给予适当的污染防治资金补助。 七、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在宜兴市委、市政府的直接关心下,宜兴市的环境监测、监察、宣教三个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截止到2010年底,我市建成了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30座、大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座。市环境监测站还负重加压,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积极申请并通过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现场评审,获得了“实验室认可”证书,并通过了2009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的全国酸雨普查质控考核;环境宣教也正朝着宣传

4

宜兴市 “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

内容通俗化、宣传媒体立体化、宣传手段数字化、宣传对象大众化、宣传工作平时化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前进。

八、环保宣教深入开展,全民环保意识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市从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和大力普及环保科学知识入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至2010年底,全市已成功创建各级绿色社区75个;绿色学校122所;绿色宾馆(饭店)14家;“十一五”期间的五个“6.5”世界环境日共发放宣传手册6万余份。通过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公众环境意识明显增强,环境宣教设施逐步完善、宣教队伍得到增强,宣教格局基本形成,同时成功建立了宣教示范阵地。 第二节 “十一五”指标完成情况

宜兴市“十一五”指标完成情况统计详见表2。

5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