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导学案 (16)(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春》导学案 (16)(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1 春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抓关键语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2)、能分析出作者调动哪些感觉器官观察景物,并尝试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描写景色。 (3)、涵泳语言,从修辞手法及炼字的角度,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想像与联系,感受画面。涵泳品味,体会语言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所绘的美丽春光,感受春的活力及生命的灵气,体会对春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

(1)、能分析出作者调动哪些感觉器官观察景物,并尝试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描写景色。 (2)、涵泳语言,从修辞手法及炼字的角度,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所绘的美丽春光,感受春的活力及生命的灵气,体会对春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学习难点】

涵泳语言,从修辞手法及炼字的角度,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自主学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酝酿( ) 黄晕( ) 披着蓑( ) 戴着笠( ) 涨起来( ) ......宛转( ) 应和( ) 抖擞( ) 薄烟( ) ..... 二、解释下列词语

朗润: 酝酿: 呼朋引伴: 卖弄: 花枝招展: 抖擞: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给文段标好序号,用心朗读,理清思路,划分段落层次,简洁地概括段意,然后完成下列文章结构图。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1层(第2段):总括轮廓

第2层(第3段): 图 第二部分: 第3层(第4段): 图 (第2段~7段) 第4层(第5段): 图 第5层(第6段): 图 第6层(第7段): 图 第三部分(第8段~10段):颂春

2、好的写景之作,无一例外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透过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本

文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说说你怎样感受到的?

【合作探究】

一、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并想像所描绘春景,直至能背诵。然后选择你喜欢的一幅画面,和大家一起赏析。

请用以下句式赏析:“我最喜欢……,你看……”。(结合课文的语句,展开想像,说出你“看”到的画面以及你的理解即可。)

示例:我最喜欢“春草图”,你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它充满生机,“嫩嫩的,绿绿的”显得嫩绿可爱,“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吸引着孩子们不由得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多么地舒服,多么地惬意啊!

二:景物描写应做到“逼真”,即应抓住景物特征,而要抓住景物特征就应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多角度地观察,然后才可进行多层地描写,描写时要灵活地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请你在“绘春”部分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分析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征进行细致地描写,回答下列问题。

1、本段所描写的事物是 ,它的特征是 。 2、请分析本段的描写层次。

3、本段从哪些感觉角度来观察事物?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

4、本段我最喜欢的句子是 ,因为 。

5、从本段你学到了哪些写作技巧?

三: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他是因为作者精于炼字,善于修辞。仔细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吗?“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2、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字可否换成“叫”,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请你自己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这样句子进行赏析,注意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

5、课文最后三段把春天描写成“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6、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7、请你自己从文再找出一些使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赏析,说出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拓展创新】

1、朱自清在《春》中详细地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户外全景图,而对有些景物如:山、水、太阳采用简笔勾勒,这留给了我们极大的想像的空间,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仿照本文的写法,创造性补白式描绘春山、春水、春日。(扩写)

【自测提升】

一、积累运用(6分)

1、为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水涨起来了( )A. zhǎng B. zhāng C. zhàng .

(2).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A. hé B.hè C. huó .(3).混着青草味儿( )A. hún B. hūn C. hùn .

(4).散在草丛里( )A. sǎn B.sàn C. sǎ .

2、填在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拾起一片落叶,细数_______的纹理,那都是命运_______的手相,在它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_______而别有_______的仪式。

A.精细 秘密 短暂 深意 B.精心 神秘 漫长 深意 C.精致 神秘 短暂 深意 D.精致 秘密 漫长 情意 3.没有使用两种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二、课内阅读(11分)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可用 和 这两个字概括春雨的特点,体现这两个字的句子分别是 a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牛毛、花针、细丝的共同点都很细,但也有不同点,请你说说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2分)

3.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树叶和小草。在状写树叶和小草时用的词不一样,为什么?(3分)

4.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2分) 5.“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所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2分) 三、课外阅读(13分)

春 风 林斤澜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