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3、怎样正确理解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4、怎样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如何运用这一原理批判教条主义和狭隘经验主义?

5、认识的辨证过程是怎样的?学习这一原理有何指导意义? 6-8不要

9、什么是真理?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

10、怎样理解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及其辨证关系? 11、什么是谬误?如何辨证理解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1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第五章 科学的历史观

第一节两种对立的社会历史观 一、唯心史观:历史唯心主义 (1) 唯心史观的两种表现形式

A、宿命论(天命史观) B、唯意志论(英雄史观)

【A、B相对来说,A更科学,因为历史有一定规律,英雄人物要符合历史规律,英雄人物改变不了历史,古人用天命来代表历史规律】 (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A、认为社会历史是精神发展史;只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找到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原因。

B、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认为英雄人物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社会历史观中的一些真知灼见 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让生于有余;而争起于不足。” 孔子的“庶、富、教”思想。 孟子:“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制民之产。”“民无恒产,则无恒心。” 王充:“世之治乱,在时不在政;国之安危,在数不在教。贤不贤之君,明不明之政,无能损益。”【崇祯皇帝,乾隆皇帝】 爱尔维修:“人是环境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历史观在总体上都是唯心的 孔子:“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孟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舍生取义。” 爱尔维修:“政治和法律制度根源于人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的深刻原因 (1)剥削阶级的偏见歪曲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真相。

(2)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 (3)社会历史过程具有和自然界不同的特点。

规律及其客观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

点 。 自然规律: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区别 只要具备了同样的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 通过人的主管活动表现出来的。 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其意义有三:

(1)唯物史观的创立,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2)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3)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科学真正成为了科学。

都能通过人的认识盲目的无意识的力得以揭示,并服务于量在起作用。 人的社会实践。 社会规律

第二节 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社会结构的含义

孔德、斯宾塞:社会结构就是生物有机体的社会表现形式,是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结构——表现为人们之间彼此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社会整体结构,其基本结构有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结构。

社会有机结构的特征

第一,社会有机结构具有客观物质性

第二,社会有机结构具有系统整体性

第三,社会有机结构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马克思说:“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一、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社会经济结构 内涵:社会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社会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地位:基础性地位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2、生产力 内涵

生产力是人们积极的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是解决人和自然界的矛盾的社会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标志着人类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 特点: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生产关系

内涵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必然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劳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在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所形成的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最根本的、决定性的 两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私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作用的表现

第一,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更。

第三,一种生产关系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一是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就能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二是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在这一矛盾运动中,贯穿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 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二者矛盾运动规律的意义

生产力标准时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及创新实践的重要依据。

二、社会政治结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内涵

社会政治结构就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的方式,主要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借以具体实行的国家机构、政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设施的庞大体系。

经济基础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政治上次建筑——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

其中,上层建筑的核心力量——国家政权 2、国家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