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9、试问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如何? 10、什么是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11、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

12、怎样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国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掌握它有何重要意义?

第四章 实践的认识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认识的基础

一、人类对认识自身的探索中的不同哲学观点 1、不可知论和可知论

(1)不可知论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否定人有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否认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休谟、康德】

(2)可知论具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性质。唯物主义可知论认为,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它人们认识的对象,它能为人们所认识。唯心主义可知论认为,观念是万物的本原,认识就是认识观念自身。

(3)对不可知论进行彻底驳斥的时实践。实践能够制造出人工的认识手段以弥补人的感官的不足。实践向我们证明我们的思维能力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服务于人类,“自在之物”可以转变为“为我之物”。 2、唯心主义先验论与唯物之一反映论

(1)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坚持一条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路线,把认识视为咸鱼物质和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人们心灵的自由创造,是人脑里固有的。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人脑之外的某种精神实体,是天上掉下来的。 (2)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坚持一条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路线,认为人的认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离开了物质世界就无所谓认识。 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反映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直观的反映论。 离开实践来观察认识的问题,不能解释人何以能认识世界的本质而不仅仅是世界的表面。 离开辩证法来观察认识的问题,不能解释人何以对同一个认识客体能给出不同的认识结果【例如:对DDT的看法】。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革命的反映论。 把实践作为认识论之基础,因而认识是人民在实践活动中对事物的积极、能动的反映。

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从而看到了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是人们在实践中由不知到知,由现象到本质,由不深刻的本质到深刻的本质的不断深入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二、实践是认识的的基础 1、实践的定义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各种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物质活动】、自觉能动性【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性的基本特征【人类的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3、实践的基本形式

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还包括各种非基本的实践活动。【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但不等于三种形式,还有丰富多彩的非基本形式——文娱体育、科学教育、医疗卫生等】

实践的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唯心主义者否认实践的物质性

康德认为实践是“绝对命令”下的道德践履。

黑格尔认为实践是范畴的演化过程。

旧唯物注主义否认实践的能动性与社会历史性

费尔巴哈认为时间是人在生物学意义上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 培根认为实践是科学实验。

4、实践是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就全人类来说的;个人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是否矛盾?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这是就全人类来说的,不是就个人来说的。就个人的话会变成功利主义。“学以致用”,强调实践,但往往是站在个人的角度,最后变成功利主义——科举考试,导致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落后。从全人类看,“学以致用”,是爱因斯坦提出理论,后人造出原子弹。】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及辩证的思维方法 一、由实践到认识 1、认识的感性形式

(1)感性认识的定义:感性认识是人通过感觉分析器从外部事物中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片面以及外部联系的认识。

(2)感性认识的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

(3)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具体性和朴素可靠性。 2、认识的理性形式

(1)理性认识的定义:理性认识是人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内部联系的认识。

(2)理性认识的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3)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的、抽象性和深刻片面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感性认识可以转化为理性认识完成认识的能动飞跃。

【形成理性认识的两个条件】首先,要勇于实践获取丰富而可靠的感性材料。其次,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唯理论”和“经验论”批判 (1)“唯理论”【只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而否认感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表现为教条主义。【伯乐的儿子“相马”】【反对教条主义: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古、不唯洋,只唯实】

(2)“经验论”【只强调感性认识的重要性而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于生活中表现为狭隘经验主义。【狭隘经验主义:井底之蛙】 二、由认识到实践

1、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的重要意义:

(1)从实践的角度看,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2)从认识的角度看,理论回到实践中去的过程,亦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2、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理性认识本身应当是正确的【大跃进】 (2)理性认识的实现已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可能要有现实的依据,否则是抽象的可能】 (3)理性认识必须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4)理性认识必须要为群众所掌握。【实践是广大群众做的】 三、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的反复性:

(1)从认识的课题来说,人的认识要受到事物的发展成熟和本质的暴露程度及条件的限制。

(2)从认识的主体来说,人的认识还受到个人的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阶级条件、历史条件的限制。 2、认识的无限性:

(1)从空间上看,客观世界的层次和联系是没有穷尽的。 (2)从时间上看,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四、辩证的思维方法

第三节 真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 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1、真理的定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唯物主义者坚持真理的内容的客观性 3、唯心主义者否认真理的内容的客观性

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真理依赖于某种独立的精神实体。(如“绝对精神”、“天理”;上帝、圣人;或“某种符号系统”等等。)

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真理是主观自生的东西,是纯粹主观的东西。(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或“游泳就是真理”等等) 二、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1、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的符合。而实践的特点是把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联系起来的桥梁,实践是“做”,是“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 2、承认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并不排除逻辑证明的作用 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有效而必要的补充。在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下【如发射人造卫星】、在某些理论投入实践会造成重大影响时、或某些纯理论问题的证明上,必须要使用逻辑证明。同时,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还是交互运用、相辅相成【“亚铝”和镓】甚至相互渗透的。

归根结底,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因为逻辑证明中的前提、规则和结论,终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三、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1、绝对真理的含义

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同时,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地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物质世界。

2、相对真理的含义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只能达到一定的广度;同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只能达到一定的深度。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且相互转化。【要反对“终极真理”,反对“虚无主义”】 四、谬误是真理的对立面

1、谬误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歪曲的反映。 2、谬误和真理相互依存。 3、谬误和真理相互转化:

(1)真理向谬误的转化,主要有三种情况:真理脱离了其空间范围【宇观条件下的牛顿力学理论】;真理脱离了其历史条件【和平建设时期的斯大林模式】;真理脱离了其科学体系。

(2)谬误向真理的转化,也有三种情况:空间范围、历史条件和科学体系得以恢复,谬误就又会变成真理;谬误往往是正确认识的先导,失败乃成功之母;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是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又一种形式。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同旧哲学的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2、什么是实践?它的基本形式和特征有哪些?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