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法的地位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毛泽东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矛盾分析法的内容

矛盾分析方法包括了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 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等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包括:区分不同事物间的矛盾、区分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区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区分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我们党创新理论的科学整合。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的提出,说明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

四、矛盾存在和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和主导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和主导作用的矛盾。 主次矛盾,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和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和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主次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两点论、重点论;既要学会抓重点,又要学会弹钢琴(统筹兼顾)】

五、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

第一,矛盾一方冲破另一方的束缚形成新的适应关系。

第二,矛盾一方战胜、克服以至于“吃掉”另一方【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 第三,矛盾双方同归于尽,形成新的对立同一【李自成、明朝,清朝】。

第四,矛盾双方融合、统一,形成新的更高的事物【民族融合】。

2014年11月21日星期五 第三节 质量互变规律 一、事物的质、量和度

1、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而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2、量:是事物规模、程度、速度和次序等级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3、度:是指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和规定性的数量的界限。

质的规定性

客观的 多样的

内在的(与事物直接同一)

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的起点(定性认识是起点)【公孙绰的错误,定性、定量】

量的规定性 客观的

多样的外在的(与事物间接同一) 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规定性的量的界限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度具有关节点【度的两端就是关节点/边际点,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冰——水——气

(0℃————100℃)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与质变 量变 质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 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质态的飞跃 度的范围内的变化,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 对原有度的突破,体现了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2、量变与质变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第一,量变与质变相互依存。量变是质变必要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部分质变分为两类:阶段性部分质变、局部性部分质变(空间)】,质变中有量的扩张【质变不是一瞬间完成的】。 第三,量变与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这样,量变、质变,

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不断地相互转化,无限地循环往复,构成了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

【量变中有部分质变 卵——蚕——蛹——蛾】

3、行而上学把量变与质变看作两个不能相容的极端 第一,激变论【又可称为“灾变论”】。“激变论”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它在社会领域中表现为“左倾盲动主义”【大跃进】。 第二,庸俗进化论。“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而否定质变,它在社会领域中表现为“改良主义”。 三、量变与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1、量变引起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第一,是数量上增加或减少引起的质变。

第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方式上的变化最终引起质变。【田忌赛马;系统论中也有田忌赛马,要素间关系。】【启发: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关系】 2、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第一,是爆发式的飞跃,表现为剧烈的外部冲突。【地震、海啸、火山爆发】 第二,是非爆发式的飞跃,不表现为剧烈的外部冲突。【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人的成长、工具革新】

2014年11月28

第四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事物的肯定、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1、肯定方面: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是事物保持其存在,维持其性质的方面。 2、否定方面: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

3、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辩证关系:双方是现货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 二、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辩证的否定观 事物的自我否定 事物发展的环节 实质是“扬弃” 2、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对立起来,肯定就是肯定一切,否定就是否定一切。而辩证的否定观就是对任何问题都采取科学的态度,既不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简单地否定一切。

例子:五四新文化运动 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陈独秀:(1879—1942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期留学日本。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三、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道路

【事物发展: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是以两次否定作为一个周期,一次否定往往是片面的。例如:硬币:正面看是字,反面看是画,合起来看是字画合一】 1、两次否定、两次转化,形成发展的一个周期

事物的否定式一个无限的链条。而事物发展的一系列否定既不表现为机械的相加【机械相加:麦粒否定自己变成麦株,麦株否定自己变成稻子,稻子否定自己变成玉米】,也不表现为完全地复归于起点【麦粒否定自己变成麦株,麦株否定自己变成麦粒】。否定之否定阶段从内容上看确实是前两个阶段的综合,但从形式上看则仿佛是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上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否定之否定不等于肯定,否定之否定有点像肯定。甲→乙→甲’(甲+乙);麦粒→麦株→许多颗麦粒(数量、质量)】

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却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 麦粒——麦株——多颗新的麦粒

“光的微粒说”——“波动说”——“波粒二相性学说” 2、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 事物发展由于一个又一个周期的无限交替,呈现出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的总趋势。

四、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事物发展的总的方向和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2、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和过程是迂回的、曲折的 事物在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想出发点的回复【貌似倒退中前进,实质是前进】,另外,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一帆风顺、一次完成的。 3、“循环论”者和“直线论”者都是错误的

“循环论”者将曲折性绝对化,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直线论”者却将前进性绝对化,否定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思考与练习(只要求掌握前12题)

1、什么是联系与发展?试阐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与发展观。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有哪些? 3、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两者关系如何?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如何?为什么说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5、什么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理解它们的关系有何意义? 6、矛盾解决的形式有哪些?

7、试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应当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什么是质、量和度?如何理解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的起点,而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