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古代汉语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古代汉语

题型:1选择题(20题)2 填空题(10分)3 释词(常用词20个)4 简答题(4题)

5翻译(30分)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① 第一部词典《尔雅》 ② 张相的《诗 词 曲 语辞汇释》

③ 判断语气:哉(感叹语气) 矣(陈述语气) 呼(疑问语气) 也(判断语气) 夫(发语词)

④ 汉语的发展时期:1上古(先秦两汉)2 中古(魏晋至宋)3 近古(元明清)4 现代

汉语(五四以后)

⑤ 古代书面语分为1 文言 2古白话

⑥ 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

⑦ 工具书的分类:普通字典、词典等 eg:字典如《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

《新华字典》词典有《辞海》《辞源》《汉语大辞典》《联绵字典》 ⑧ 古汉语专门工具书:《虚词词典》《韵书》《方言词典》《纂诂》 ⑨ 宋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文苑英华》 唐代四大类书:《艺文类聚》 《北堂书钞》《白话六帖》《初学记》 ⑩ 政书:专门记载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如:

⑾ 书目:图书目录的总称 如《艺文志》《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贩书偶记》 《书目问答》

⑿ 索引——又称“通检 备检 引得” 如:《十三经案引》 内容有1 易 书 诗2“三礼”周礼 仪礼 礼记 3“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4 《论语》 《孟子》 《孝经》 《尔雅》 ⒀ 汉语字典的汉子编排法

1 部首法 2 笔画法 3 音序法 4 号码法 ⒁ 古代的注音方式

1 直音法 2 反切法 3 叶音法

三、释词 如 爱、城池、造访、除

四、简答题

㈠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

古今字虽然有些是由通假造成的,但古今字是历史发展中的历史现象,在表意方面有分工不同。而通假字是一个历史横断面的共时现象,其本借字都存在,它们只存在读者联系,不存在意义方面的联系。

通假字:通假字是一个历史截断面的共时现象,因为通假是动指现象,通假字和本借字同时存在,通假关系是临时的,一般只存在读音上的联系,意义上没有关系。(借音表意) 古今字:虽然是由通假而来的,与通假存在交叉有联系,强调时间先后,古今字的今字是对古字有目的的分化,它们的联系是确定的。

㈡词义范围的演变类型?

①词义的扩大:词以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它的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

如睡:在古代专指坐着打瞌睡。《说文》:“睡,坐寐也”。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睡弗听。后来,“睡”的意义扩大了,不管是坐着睡着还是躺下睡,白天睡还是夜晚睡,都可以叫做睡。 ②词义的缩小:古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今义。

如宫:上古泛指房屋。如:《诗经》中“上入执宫功。”秦汉以后,一般民房就不能称为“宫”

了,只有封建帝王的殿堂、住房才能叫“宫”,如“未央宫”。随着封建王朝灭亡,“宫”的意义范围又进一步缩小,除某些叫做“宫”的旧有名称外,现在只有某些文化娱乐场所才称作“宫”,如“少年宫”。 ③词义的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移到另一个范围它的主要特点是新义产生后,旧义就不存在了,而新旧义之间又有一定联系。 如汤:古义“热水”。《孟子》“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今义为菜汤、米汤。作为“热水”的意义已经不存在了,仅在“赴汤蹈火”这个成语中保留。

㈢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用法: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由宾语发出的,即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分为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主观上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则只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如:①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美其身”是使动用法,即“使其身美”,是“使自己得到提高”的意思。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有求于我也。 “美我”是意动用法,即“以我为美(认为我美)”,而不是“使我美”。

㈣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句是判断事物属性的句子,主语和谓语在逻辑上是同一或类属关系,有些句子虽然采用判断句的形式。 ① 表比喻。

“曹公,豺虎也。”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② 解释词语。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③ 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复杂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 “百乘,显使也。”

④ 用判断句的形式解释原因。

“良刨岁更刀,割也;族刨月更刀,折也。”

㈤宾语前置:在一定条件下,把宾语提到动词之前。 ①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臣实不才,有谁感怨?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②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③ 借助代词“之”“是”复指宾语,将宾语提前。 如:姜氏,何厌之有?

㈥介词“于”的功能?

“乎”字上古读音与“与”相近,除经常作语气词外,还常作介词,用法基本上和“于”一致。

① 表示处所和时间。 如:宋公及楚人战于泓。(表处所) 是干威用于古,不用于今也。(表时间)

这种表处所和时间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在”、“到”、“从”等。在古代汉语里,

表处所的“于”字可以不出现,让处所名词直接用在谓语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作补语,这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很少用。 如: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② 介绍涉及的对象。

如:颖考叔为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向”、“给”、“对(对于)”等。 ③ 表示比较。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比”,但在句中的位置不一样,“比”和它的宾语要放在形容词谓语前面作状语。如:“寒于水”,译为现代汉语“比水寒”。 ④ 用在表被动句中。

在动词后用介词“于”把行为的主动者引进来,动词前面的主语就具有了被动性质。 如:“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屨。”“郤克”被“矢”伤。

在用“于”的被动句中,并不是介词“于”本身表被动,而是动词已经用于被动意义,由于用介词“于”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全句的被动意义更加明确了。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