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对比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三)改革内容不同

俄罗斯激进式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彻底改革:一是全面放开价格。建立一种完全由市场因素决定的价格,政府一夕之间放开价格管制,废除一切指令性计划,企业根据市场自由决策;通过汇率自由化实现卢布与美元的统一可浮动率,从而实现经济的全面自由化。二是全面私有化,加快所有制改革。包括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而创制法律、金融、行政等,建立起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通过股份改造、拍卖、招标等形式实现大中型国营企业和小型企业的私有化,具体分为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其中,小私有化是指将小型企业以商业投票和租赁的方式卖给或租给私人;大私有化是指对千人以上、固定资产账面价值5000万卢布以上的大型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就包括证券私有化和有偿私有化两个阶段。三是紧缩银根。其目的在于避免恶性通货膨胀,从而实现国家财政金融稳定。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改革,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必然要求改革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资产占优势,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分配制度同样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四)改革结果不同

俄罗斯激进式经济改革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望的经济复苏,相反却经历了全面的衰退,产生物价持续上涨,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影子经济猖獗,国有资产大规模流失一系列恶果,如俄总统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所说“俄罗斯已不属于当代世界中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下降50%,仅相当于美国的1/10,中国的1/5,俄罗斯与先进国际的差距越来越大,正在被推入第三世界的行列。”“1998年危机之后,人均GDP降到3500美元,为‘七大国’平均水平的1/5.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劳动生产力极低、投资下降、不重视新产品的开发、居民实际货币收入不断减少,导致目前俄罗斯人的收入还不到美国的10%。他还承认俄影子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德比例达到40%,而发达国家不会超过15%~20%。他看到俄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认为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模式经济造成的后果,还要归咎于后来在笨重和畸形结构的基础上实施市场经济。”

中国的改革是在政府强有力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的,“摸着石头过河”,改革付出了一定代价,例如,双轨制直接加剧了寻租问题,政府管制导致的行业垄断和机会不均等,但整体来说改革成效显著,无论是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综合实力(见表1)还是人民生活水平(见表2)都有显著提高。

三、从经济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一)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不足

从国际比较而言,中国金融体制更为审慎的改革与转型避免了金融混乱和金融失败,使中国的金融深化比其他转轨经济体程度“更深”。但是,这一成就也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也使得中国金融领域的历史积弊越来越多。

1.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的进程明显迟滞。从中国的情况看,尽管80年代以来的金融改革成就斐然,但金融抑制现象长期存在且日益严重。比如,对利率的管制、对资本配置的干预、对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和对跨国资本流动的限制,等等。究其原因,部分是考虑到金融机构的素质不高,过早放开管制可能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

2.“金融滞后”与“金融弱国”并存的特征很明显。从中国的情况看,金融滞后主要表现为三个“严重并存”:投资不足与产能过剩严重并存;货币供应过多、货币迷失与金融抑制严重并存;对外的巨额金融投资与较低的收益水平(1.8%)严重并存。中国目前还是一个“金融弱国”,主要表现在:人民币不是可以自由兑换

的国际货币,人民币汇率还相对固定于其他货币;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仍受制于他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影响,缺乏对大宗原材料、能源定价的话语权;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主要资本管制项目尚未开放,人民币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绝大多数金融产品无标价权和定价权;市场准入仍受到严格的审批管制,证券、保险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仅占全部金融业务的极小份额;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不强。

3.金融体系格局失衡。目前,中国银行业资产约占全部金融资产的92%,证券业和保险业仅占8%。国际经验表明,这种过度依赖银行信贷的金融体系容易形成系统性风险。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也不平衡,市场层次有待完善,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从保险业的情况看,2011年末,保险业资产总额突破了6万亿元大关,保费收入也居世界第六位,但保险业总资产仅为同期银行业总资产的5.4%.GDP的12.8%,保费收入仅占GDP的3.1%(世界平均水平为8%)。这意味着,中国保险业的保险密度和深度都比较低。由此可见,中国银行业市场份额畸大,而证券业和保险业畸小的市场格局,既不利于中国金融业的协调发展,也难以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4.国有银行体系行政垄断难以撼动。长期以来,中国的银行体系主要是由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构成,它们的资产占整个银行体系的92%以上。除此之外的村镇银行、外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构成了银行体系的“其他”部分,处于中国银行业的“边缘”。从所有制性质角度看,中国银行业存在着严重的行政性垄断或制度性垄断。显然,要打破中国银行业的行政性或制度性垄断,仅仅让民营资本进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制度变迁方面努力。

5.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能力有待提升。过去10年,中国在金融改革与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前20年遗留的一些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但市场化改革实质上陷入了停顿。随着大量中小金融机构和场外交易的增加,如何解决地方政府金融监管能力不足,如何强化对地方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己经成为问题的关键。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不能寄希望于全国性的金融机构,必须积极发展“草根金融”。但是,现有的监管体制不适应“草根金融”发展,地方政府的监管能力、监管人才和监管经验也都明显不足。

6.外汇储备增长与资产海外运用能力不足并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迅速增长。截至2012年3月末,外汇储备己达3.3万亿美元,比1995年增加了2.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过度增长,是中国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失衡的表现。但是,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海外资产运用能力的薄弱,使这个问题更加严重。2011年,工、农、中、建四大银行除中行外,其他三大行境外税前利润占比多的仅略高于3%,少的不足1%。由于海外资金运用能力不高,大量外汇储备只能用于购买美国国债。近期,十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仅为1.88%,考虑到通胀和美元贬值因素,这种投资实际上是亏损的。

(二)经济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1.改革必须有明确的制度约束和安排。俄罗斯在过去的10多年中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教训惨重,是由于俄罗斯完全迎合西方国家的政策主张和所谓的“经典理论”所导致的。在叶利钦“坚决、彻底埋葬共产主义”的政治路线指导下的改革,导致那样的灾难是必然的。中国在大力推进体制改革以后经济获得空前发展,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改革始终存在明确的制度约束,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2.改革进程的推进必须充分考虑社会承受力。“体克疗法”摧毁了俄罗斯改革的社会基础,突破了社会所能承受的底线。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崩溃、社会的频繁动荡、民众的强烈不满,都表明其改革实质上是由政治寡头导演的社会政变,广大民众是最大的受害者。中国的“渐进式”改革突出了从社会的承受能力出发设计和实施改革的理智,这一模式日渐丰厚地奠定着改革的基础,提高了改革的认同度和公共心理,也必然为深化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3.改革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前苏联是在沙俄政治的废墟上傲然挺起,成功击退西方列强的军事和政治攻击,为社会主义做出巨大贡献的国家。而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主题的背景下,受西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诱惑步入深渊。美国及其盟国的专家顾问组设计的改革方案,加上叶利钦的政治目的制造了俄历史上空前的灾难,教训极其深刻。其中最重要的结论,就是任何试图以他国的成功模式来塑造本国实践的企图,注定只能导致悲剧性的结果。在总结中国的经验时,我们应当感谢邓小平同志,他认为照抄照搬别国模式从来不会成功,必须走有中国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