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1、 “二月草已芽”(《采草药》)。“芽”表示“发芽” 2、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盟约——订立盟约) 3、填然鼓之。 (《寡人之于国也》) (鼓——击鼓)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同上)(树木——种植) 5、五十者可以衣帛。 (同上)(衣服——穿上)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河水——游泳) 7、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南面——南飞) 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南面——南行) (二)、名词活用为使动

名词活用为有“使......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必带宾语。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2、既东封郑。 (《烛之武退秦师》)(疆界——使??成为疆界) (三)、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1、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边邑——把??当作边邑) 2、吾从而师之。 (《师说》) (老师——以??为老师) 3、耻学于师。 (《师说》) (羞耻——以??为羞耻) 4、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说》)( 老师——以??为老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羞耻——以??为羞耻)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镜子——以??为镜子) (四)、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

A.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B.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C.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D.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时间。E.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F.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 A.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上面——向上)(下面——向下) 2、南取汉中。(《过秦论》)(南——向南)

B.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回声——像回声一样) (影子——像影子一样) 2、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翅膀——像翅膀一样) C.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1、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船——用船) 2、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长——以对待兄长之礼) D.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时间 1、内立法度。(《过秦论》) (国内——在国内)

5

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间——在夜间) 3、有大石侧立千尺。(《石钟山记》) (旁边——在旁边) E.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1、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秦论》) (瓮——以瓮)(绳子——以绳子) F.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 1、日削月割。 《六国论》(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天——每天) 名词活用歌

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 不能带兵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 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 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翻译文段,指出句子中加线词语的用法。 (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参考译文: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⑴夜缒而出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夜:名词活用为状语,在晚上 ⑵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鄙: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把??作为边境 ⑶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东:名词活用为状语,在东边;封:名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成为边界 ⑷秦伯说,与郑人盟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盟:名词活用为动词,订盟约 (二)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6

——节选自《国语?鲁语上》

(参考译文:季文子任鲁宣公、成公的国相,但家中没有穿丝绸衣服的妻妾,厩中没有吃粮食的马。仲孙它劝季文子:“你是鲁国的上卿,做过两世君王的国相,你的妻妾不穿丝绸,马不吃不到粮食,人家可能会以为你吝啬,而且也不给国家带来光彩!”季文子说:“我也希望妻妾穿丝绸,马吃粮食。然而,我看到老百姓,他们的父兄吃的是粗食穿的也很差,这样的人还很多,我因此不敢那样做。别人的父兄吃得粗穿得差,而我却给妾和马那么好的待遇,恐怕这就不是国相该做的事!况且我听说可用德行荣誉给国家增添光彩的,没有听说能用妾和马来给国家增添光彩的。”

季文子把这件事告诉孟献子,献子将儿子关了七天。从此以后,子服它的妾穿的都是粗劣的布衣,喂马的饲料都不过是杂草。季文子知道这件事后,说:“犯了错误能及时改正的人,就是人上人了。”于是让子服它做了上大夫。) ⑴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季文子在宣公、成公时期做国相,家中没有穿丝绸的妾妇,马也不喂粮食。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⑵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人们大概会认为您是吝啬,而且使国家也显得不光彩。华:名次活用使动词,使??光彩

⑶无乃非相人者乎

这恐怕不是做国相的人应该做的吧且 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 二、.动词的活用

类型:1.动词活用为名词。2.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3.动词活用为为动用法 1.动词活用为名词。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或“之”字,被定语修饰。如: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救”,表示“救兵”。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动词“赐”作动词“为”的宾语,用作名词,恩惠)

于是从散约败 《过秦论》(动词“约”与“败”组成主谓结构,用作名词:盟约、联盟)

追亡逐北 《过秦论》 (动词“亡”“北”处在动宾结构的宾语位置,用作名词:逃跑的军队、败北的军队)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词“至”用作名词:到的人)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其进愈难,其见愈奇。 (见 : 看见的景物) 2.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烛之武退秦师(退,带宾语“秦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劝学》(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 李牧连却之《六国论》(却:使??退却;击退)

7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动词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

3.动词的为动用法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泣:为??哭泣)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哀:为??而哀) 三、形容词的活用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1.活用为名词。2.用作一般动词。3.使动用法。4.意动用法。5.为动用法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如: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 供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缺少 :缺少的东西。困窘 : 困乏的东西)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勾践灭吴》 (有利 → 有利的时机)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德才兼备 → 德才兼备之人)(年轻的 → 年龄小的人)(年长的 → 年长的人)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圣明 / 圣明的人)(愚蠢 /愚蠢的人) 小学而大遗。(《师说》)(细小 / 小的方面)(与“小”相对 /大的方面) 2.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的动词。

如: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坏、破旧 → 损害) 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不多 → 缺少) 且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衰弱 → 减少)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尽,完 / 走到尽头) 火尚足以明也。(明亮 / 照明) 3.形容词活用作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如:“以愚黔首”(《过秦论》)“愚”,表示“使... ...愚笨”。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利益 → 使??得到好处)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勾践灭吴》(整洁 → 使??整洁)(美丽 → 使??美丽)(饱 → 使??饱)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尊贵 → 使??尊贵) 4.形容词活用作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 ...当作......”。如,“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表示“把......当作羞耻”。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丽 → 以为??美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而耻学于师/则耻师焉/不耻相师。(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师”“相师”,用作意动:以??为耻) 成以其小,劣之。《促织》(劣:以??为劣) 5.形容词活用作为动用法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