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现场感。

十七《抢菜记》

1、 指出《》一文中的细节描写,并说明其作用。 答:《》一文有许多地方用了细节描写。例如“有一个大个子男营业员,踢啦着拖鞋,拿个小麻袋,到菜堆上装满一袋子,背回院内,不久,骑上自行车扬长而去”。对男营业员懒散的态度刻画的惟妙惟肖。后来,来抢小白菜的人,“其中有个戴前进帽、穿棕色短袖上衣的小伙子,先扒出一大堆;接着是卖豆制品的只穿个背心的小伙子也装了一袋子,还有家具组的一个留着小黑胡子的营业员也装了半麻袋”。哪个营业员穿什么衣服,什么外貌特征,装了多少,都一丝不差的记录下来,对于表现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有很大的帮助,更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抢菜时的情景,突出了主题。

2、 分析《》的结尾特色。 答:《》的结尾部分,作者摘录了一张“营业员试题”,其中涉及“什么是商业道德?”“柜台矛盾表现在那些方面,产生这些矛盾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处理这些矛盾?”“部组长的职责是什么?”并定于20日,也就是那天交卷,试卷的内容与抢菜的营业员的行为,形成绝妙的讽刺,鲜明的对照,使报道得到升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果。同时,这也是记者现场观察深入、细致的结果,才使得报道得以前后呼应。

3、 论述。结合《》,谈谈现场观察的重要性。 答:《》是一篇现场短新闻。没有现场感得新闻,就像没有香气的花朵、没有奏响的乐曲、没有动感的电影镜头一样,难以很快赢得读者的信任及征服读者。如何获得现场感,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方法,那就是现场观察。现场观察,是写活一篇新闻报道的关键,戴邦同志曾提出:只要到了现场,你看到的是生动的事实,实实在在的事实,听到的是具体的事实,有名有姓的事实,那些空洞的概念就自然毫无价值。一些记者总是抱怨没有什么可写,写不出东西来,其实就是他们没有深入下去。像《抢菜记》的作者,在现场观察近一个小时,不光看清楚了现场发生的一切,而且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不深入现场,就很难捕捉到典型生动的细节,深刻剖析事物的本质。如果记者不深入现场,就不可能有理有据地指出某某营业员用某物装了多少白菜,事实站不住脚、文章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十八《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

1、 谈谈《》一文数据的运用。 答:《》一文是为了向全世界宣告,全世界只有320白鹤的数字不确切,鄱阳湖发现了一群有409只白鹤的白鹤群。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当然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论证。大量的数据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从而构成了文章的一大特色。但是,文章的作者也并没有枯燥地只用同类的数字,而是数字、分数等混合使用,丝毫不觉得单一和枯燥。

2、 “这个数字大大超过国际鹤类基金会所宣称目前全世界只有320只白鹤的数量”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这句话的作用是为了实现主题,从而进一步地突出事件的新闻价值、增强消息的可信性与权威性。文章是为了说明鄱阳湖上发现的有409只白鹤的白鹤群为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

但空口无凭如何使人信服?再者有409只白鹤的白鹤群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读者心中也没有一个标准。因此,用权威机构国际鹤类基金会所公布的数字进行对比、作说明,澄清了这一概念,增强了权威性和真实性、可信性。

3、 论述。读《》一文,学习记者勇于吃苦,深入一线的采访作风。

答:《》一文的作者,在文末描述了一段在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所观察到得现场情况,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但是,我们从中也可以发现当时的天气是“刮着东北风”、“飘着大雪”,如此恶劣的天气,记者却仍要深入采访第一线,没有勇于吃苦的精神是万万不行的。

俗话说“有女莫嫁记者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一堆破烂脏衣裳。”记者工作的艰辛性可见一斑。但是,作为一名记者,他担负的任务不仅上情下达,更重要的还需要下请上传,因此,深入第一线采访是在所难免的,“客里空”是万万搞不得的。勇于吃苦、敢于吃苦,深入采访第一线,是一名记者的必备素质,也是活的新闻线索,抓取第一手材料,使报道真实可信的条件。

十九《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

1、 简析《》的主题。 答:《》一文,通过许海峰活的1984年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同时,也是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块金牌的报道,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国力的提升,“零的突破”。

2、 谈谈《》的结构特色。

答:《》一文,主要以“零的突破”为线贯穿全文,并以此事实为核心来谋篇、选材、布局。全文采用的是“倒金字塔结构”。在导语中开门见山,提出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许海峰的零的突破;接着围绕核心事件报道了陈先副团长的谈话、许海峰的背景资料等,按事实新闻价值的大小排列顺序。

3、 论述。结合《》一文,说说新闻的时效性。

答:《》,是动态新闻写作的典范之作。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时效性极强,是一篇快而又快的快讯。它的播发比东道主的美联社快了20分钟,比路透社快乐15分钟。我们知道,在当今世界的激烈竞争中,各行各业都在求第一。奥运会不仅是各国运动员争夺的赛场,也是各国记者拼搏的战场。他们不仅关心本届奥运会的首枚金牌由谁获得,更关心是哪国的同行将此消息第一个向世人播发。无疑中国在此事件上,获得了两枚“金牌”:中国人摘取首枚金牌;中国人首发消息。

新闻要求时效性,要求“新鲜”,要求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时效性也是新闻质量的体现。因此,要有一种“抢”新闻的观念,一种争时效的观念。时效性强,新闻价值也会相应的增加,反之,新闻价值减小。因此,一名优秀的记者,就是要有一种强烈的“抢”新闻的意识。《》是中国新闻界同行交口称赞的佳作。

二十《陕北有煤海》

1、 指出《》一文中,对导语中提到的“煤的海洋”作出进一步具体描述的段落。 答:《》一文,对导语的“煤的海洋”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的有第二三四六段,其中描写煤多的有第二五六段,易采的有第三四段。这些段落中作者均是用典型的实例来说明煤多易采的特点的。

2、 指出《》在文末引述勘测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的见解,以及来实地考察的外国行家

的评价的作用。 答:《》的文章的前半部,作者用大量典型而翔实的事实,向读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了陕北的煤多而易采。但似乎总是欠一点说服力,没有比较就难以突出陕北煤的特点来。于是,记者用权威人士的话来弥补这一点。这样,就不必再叙述其他地方的情况,直接借助专业人士之口给陕北的煤海来了一个定位:“我平生几十年去过好多国家,但还没有见过这样量大而质优的煤田。”增强了新闻事实的说服力。

3、 论述。结合《》,谈谈其绘声绘色、形象生动的写作特点。

答:《》是一篇有关矿产资源的报道,反映了陕西北部神木、府谷一带的煤,煤藏丰富、煤质优良。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矿产资源报道,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枯燥无味。相反,这篇报道绘声绘色、形象生动,可读性极强。

作者在讲述陕北煤的特点时,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典型的实例。门前屋后放置的煤;煤块垒的墙、猪圈、厕所等;过年过节时,家家户户门前一二米高的煤堆,彻夜通红。这而都是极富个性的地方,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在语言的叙述上,作者注意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的说明事物。“人们在这里先挖下一尺多宽的深槽,然后就像切豆腐一样,用钢钎和榔头一块块地把没切下来,搬上架子车晕倒河边。”“像切豆腐一样”即表明了采集的容易程度,又生动的说明了采集的步骤。明白而清楚。

二十一《好啊!诚实永存》

1、 简述新闻写作中常用的对话表达方式。

答:在新闻写作中常用的对话表达方式,细分起来有三种:一种是直接对话。消息中相关人物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谈。二是独白式对话。即新闻人物与外界发生思想与行为上的撞碰后,个人直抒胸臆的自白。三是间接对话。即为了行文的简洁,省去问话人或授话人的对话。

2、 分析《》的中心思想。 答:《》讲述了一个食品店的年轻售货员因工作中的差错,少找给了一个外国顾客零钱,于世,她不惜拿出高于她工资两倍的钱自费做广告,寻找那位外国顾客的事。歌颂了一个普通中国人的高尚精神,表现了中国人民那种诚实勇敢、认真负责、严于律己的传统美德。

3、 论述。谈谈《》一文中人物语言的运用。

答:《》一文,大量运用人物的语言,采用对话的方式,不加雕琢,讲述了整个事件的经过。由于是运用了人物的语言直接叙述的,因此好似被采访者与读者直接见面、娓娓而谈,收到了第三人称叙述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文章共分8段,其中有3段全是主人公张建华的对话。它向读者展示了她的内心世界,发展了故事情节,再现了新闻事实,不仅使文章生动活泼、真实自然;而且通过对话集中坦露了张建华的内心世界,从而使新闻事实的亲切感和说服力得到了强化。

《》整篇对话简洁、朴实、自然,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气质,使用的十分成功。

二十二《武汉百里长堤巍然锁长江》

1、 分析《》的主题。

答:《》一文,从武汉三镇308公里的沿江大堤入手,通过对水位、江堤、纪念碑、书记、市长、居民和防汛人员的极其简洁的描述,展示了人定胜天的重大主题,指出“只有共产党建造的长江大堤,才能使武汉人在大汛面前安居乐业”,热情地歌颂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2、 分析《》的标题特色。

答:《》一文是用的一个双行题,引题为“26.94米:六十年前三镇尽成泽国”,运用“26.94米”一个数字引言,前后对照60年,接着推出《武汉百里长堤巍然锁长江》的主标题,新颖别致,气势磅礴,并且含有新闻特写的味道,读起来朗朗上口。

3、 论述。分析《》一文是如何通过1931年与1991年两次洪水所造成的不同景状的对比,来歌颂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

答:对于1931年与1991年的洪水情景,作者在标题中就已对两次洪水的情况作了对比:“26.94米:六十年前三镇尽成泽国”,而今天呢?“武汉百里长堤巍然锁长江”。第二个对比在文章一开头,“长江汉口水位站昨21时定时提供的水位记录说,江汉关水位此时达到26.94米”,而“据历史记录,60年前的1931年,江汉关水位在26.94米时,汉口溃堤”。而后,又借助一位姓费的曾在1931年逃过水荒的“老武汉”向人们讲述历史,从而鲜明的揭示出“只有共产党建造的长江大堤,才能使武汉人在大汛面前安居乐业”的主题,歌颂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 论述。分析《》一文中典型事例和细节在文中的作用。 答:文章中姓费的老武汉和市装卸公司九站的司机杨立学都是为了来说明在洪水面前,武汉人民团结一致,战胜洪水,人定胜天的决心。

而在文末,写汉口龙王庙堤段,插着黄色小旗的防汛指挥车,写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生意的红火如常,写上海驶来的客班轮准点考上码头,写人们脸上没有一丝慌乱,这些看似琐碎且没有任何关系的细节,均是为了表现在新的制度下,由于有了正确的领导,尽管天灾在眼前,人们却依然可以安居乐业。

这些动人的典型事例和细节,均是为了表现主题而服务的。

二十三《中国投巨资加快长江沿岸地区开发》

1、 分析《》一文的重要意义。

答:新闻媒介是党的耳目喉舌,其职能体现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一文即很好的体现了这一职能,它宣传了党对长江沿岸地区开发的态度,使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明了了党的开明政策,吸引外资的愿望,同时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该文当时的刊播,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2、 分析《》一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答:《》一文的主旨是为了宣扬党的政策,配合党的吸引外资开发长江沿岸地区的方针。因此,对于中国长江沿岸地区不甚熟悉和了解的投资者来说,介绍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岸地区的风貌、人情,现有的经济体系、工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文章的作者巧妙地穿插了这些背景材料,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