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名词解释、简答、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行为金融名词解释、简答、案例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行为金融: 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认知、感情、态度等心理特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市场非有效性。

2.行为经济学: 是一门研究在复杂的、不完全理性的市场中投资、储蓄、价格变化 等经济现象的学科,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有机组合。 经济心理学: 是关于经济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学科,应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研究对象为个体及群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强调经济个体的非理性方面及其重要影响。

3.信息加工心理学: 或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它是用信息加工的理论来研究、解释人 类认知过程和复杂行为的科学。

4.实验经济学: 是在可控的条件下,针对某一现象,通过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决策者的行为并分析实验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目的是通过设计和模拟实验环境,探求经济行为的因果机制,验证经济理论或帮助政府制定经济政策。 理性人: 在决策时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并能够对已知信息做出正确的加工处理,对市场做出无偏估计的人。

5.有限理性: 人们在认知与判断上存在很多局限性,其活动受到自身的心理活动、个人情绪的影响. 。 6.行为学: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7.非理性: 非理性主要是指一切有别于理性思维的精神因素,如情感、直觉、幻觉、下意识、灵感;也

指那些反对理性哲学的各种非理性思潮,如惟情论、意志论、生命哲学、无意识、直觉论、神秘主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等。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做出冲动的事。

8.经济人: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

9.理性人:\理性人\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基本特征

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10.标准金融理论:标准金融理论关于资产定价的研究最早可上溯至巴舍利耶的《投机理论》,巴舍利耶认为,对于每一笔交易而言,既有购买者也有卖出者,前者认为价格会上涨,后者认为价格会下跌,而从平均来看,价格上涨和下跌的概率是一样的,这种说法开创了令后来者奉为圭臬的随机游走假说:资产的收益是无法预测的。在这样的市场中,投资者面临着最小化风险和最大化收益的两难困境:投资者要么在特定的风险水平下最大化自己的收益,要么在特定的收益下最小化自己的风险。

11.有效市场假说:有关价格对影响价格的各种信息的反应能力﹑程度及速度的解释,是关于市场效率问题的研究。

12.弱式有效市场:资产价格充分及时地反映了与资产价格变动有关的历史信息,任何投资者无论借助何种分析工具,都无法就历史信息赚取超额收益。

13.半强式有效市场:资本市场中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包括历史信息以及投资者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公司财务报告、竞争性公司报告、宏观经济状况通告等,对资产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的市场。 14.强式有效市场: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信息,不管是已公开的还是未公开的信息,都已经充分及时地包含在资产价格中。

15.套利:对同一种证券或本质上相似的证券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上以不同的价格同时买卖的行为。 16.噪音:不包含任何证券内在价值信息的伪信息。

17.噪音交易:依据伪信息、灵活性差的交易策略与大众模型进行的交易。

18.噪音交易者:是指根据与基础价值无关的噪音信息进行交易,误以为自己掌握了有关风险资产未来价值的信息,并对此有过分主观的看法的投资者。 19.完全信息:指与证券基础价值相关的所有信息。

20.完全知识:投资者能够根据所获得的完全信息对证券做出合理评价所需的全部知识。

21.套利均衡:套利交易最终使资产收益率符合套利定价公式,套利被消除,均衡价格形成。

22.股票溢价之谜:股票投资的历史平均收益率相对于债券投资高出很多,并且无法用标准金融理论中的“风

险溢价”做出解释。

23.动量效应:也称惯性效应,是指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好的股票将会持续其好的表现,而表现不好的股票也将会持续其不好的表现。

24.反转效应: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表现差的股票有强烈的趋势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经历相当大的好转,而表现好的股票则倾向于其后的时间内出现差的表现。

25.股票的规模效应:股票的总收益率和风险调节后的收益率都与公司大小呈负相关关系,即股票收益率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

26.日历效应:股票收益率与时间有关,投资收益率在不同的时间存在系统性的差异。 27.一月效应:股市在每年一月份中的回报明显高于它在其他月份中的回报。

28.过度反应:投资者对最近的价格变化赋予过多的权重,对近期趋势的外推导致与长期平均值的不一致。 29.反应不足:证券价格对影响公司价值的基本面消息没有做出充分地、及时地反应。 30.异象:无法用有效市场理论和现有的定价模型来解释的股票市场收益异常的现象。 31.完备性:在不同消费品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可比较的关系。 32.自反性:消费可行集至少可如本身一样好。

33.传递性:个人在对于一系列的两维选择比较中不会出现矛盾的循环它保持了偏好的一致性。 34.确定性效应:与某种概率性的收益相比,人们赋予确定性的收益更多的权重。 35.同比率效应:如果对收益概率进行相同比率的变换,也会产生不一致的选择。

36.孤立效应:为简化在不同选项中的选择,人们通常忽略各选项共有的部分而集中于它们之间相互有区别的部分,这一选择问题的方式可能引起不一致的偏好,使人们通常忽略选择中所共有的部分。

37. 隔离效应:即使某一信息对决策并不重要,或即使他们不考虑所披露信息也能做出同样的决策,但人们依然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再做出决策的倾向。

38.偏好反转:决策者在两个相同评价条件但不同的引导模式下,对方案的偏好有所差异,甚至出现逆转的现象。

39.优势性:如果期望A至少在一个方面优于期望B并且在其它方面都不亚于B,那么A优于B。 40.恒定性(独立性):各个期望的优先顺序不依赖于它们的描述方式,或者说同一个决策问题即使在不同的表述方式下也将产生同样的选择。

41.风险寻求:偏好不确定性财富不喜欢确定性所得的风险态度

42.风险中立:只关注选择方案的预期效用而不关心是确定性所得还是不确定性所得。

43.效用: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 44.风险态度:指人对风险所采取的态度,一般分为三种:风险厌恶、风险中性和风险偏好。

45.概率性保险:人们普遍购买保险以防止损失,这是预期效用函数呈凹形的证据。概率性保险代表了为减少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是完全消除)而付出确定性成本的许多种保护性措施,是风险厌恶的典型表现。 46.拇指法则: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是一种思考上的捷径,是解决问题的简单、通常是笼统的规律或策略。 47.代表性启发法:人们假定将来的模式会与过去相似并寻求熟悉的模式来做判断,并且不考虑这种模式产生的原因或重复的概率。

48.可得性启发法: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回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

49.锚定与调整启发法:人们通常以一个初始值为开端进行估计和调整,以获得问题的解决答案。 50.启发式偏差:错误的推理结果以心理偏差的形式表现出来。

51.赌徒谬误:对于那些具有确定概率的机会,人们会错误地受到当前经历的影响而给予错误的判断。 52.控制力幻觉:由于过度相信自己对事件发展过程的影响力而导致的对自己的成功概率的过度高估、对偶然性作用的估计不足的倾向。

53.有效性幻觉:这种在预测结果与输入信息之间良好吻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根据的自信。 54.关联幻觉:人们常常认为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事物发生的概率会高一些。

55.货币幻觉:人们在经济决策中对通货膨胀率没有做出足够的调整,并混淆了货币的名义数量和真实数量。

56.算 法:解决问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

57.框定依赖:人们的判断与决策依赖于所面临的决策问题的形式,即尽管问题的本质相同但因形式的不同也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

58.诱导效应:运用框定效应来诱导人们决策的现象。

59.贝叶斯规则:人们根据新的信息从先验概率(prior probability)得到后验概率(posterior probability)的方法。

60.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感觉、知觉、 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61.框定偏差:人们的判断与决策依赖于所面临的决策问题的形式,即尽管问题的 本质相同但因形式的不同也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

62.晕轮效应: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 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63. 损失厌恶: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会使他们产生更大的情绪波动。

64.后悔厌恶:当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为了避免后悔,人们常常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

65.心理账户:人们根据资金的来源、资金的所在、和资金的用途等因素对资金进行归类的现象。 66.认知失调:当人们面对他们的观点或假设是错误的证据时内心的矛盾。

67.证实偏差:人们在寻找支持某一特定观点或信念的证据时的一种选择性偏差。 保守主义偏差:人们一旦形成某种观点或者预测,就会坚持下去,不轻易改变,不轻易接受新的信息。

68.事后聪明:在事件发生后,人们相信事件的发生是已经注定了的,不可能朝别的方向发展,自己本来就知道或者应该知道事情的结果。

69.享乐编辑:人们通过对事件结果的重新编辑来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效益。

70.心理偏差:市场中的有限理性投资者对外部信息进行识别、编辑、评价等认知活动中系统产生的、有偏于标准金融理论的心理现象。

71.过度自信: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机遇和外部力量在其中的作用。

72.偏好:偏好是指消费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列。偏好实际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呈现出群体特征。

73.赌场资金效应:在一些情况下,一种事先的获益会增加实验对象接受赌博的意愿程度。或人们倾向于接受他们以前通常不接受的赌博,而遭受损失之后,他们会拒绝以前通常接受的赌博。

74.过度交易:通常认为短时间内来回交易次数很多就是过度交易,而仓位过大的交易其实也是过度交易,其危害更大,更不被一般的投资人注意。

75.前景理论:由国外学者Kahneman和Tversky(1979)明确的提出,他们认为个人在风险情形下的选择所展示出的特性和VonNeumann—Morgenstem的效用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不相符的,前景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

76.期权微笑:期权微笑又称为波动率微笑(volatility smiles),是形容期权隐含波动率(implied volatility)与行权价格(strike price)之间关系的曲线。一般来说,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中假设股价波动率是常数,这在实际中一般低估了标的物的波动率。对于股票期权来说,行权价格越高,波动率越小,当行权价趋于正无限时,看涨期权价格趋近于0,看跌趋近于正无限,波动率均趋近于0;而对于汇率期权来说,则行权价越接近现价,波动率越小。价外期权和价内期权(out of money和 in the money)的波动率高于在价期权(at the money)的波动率,使得波动率曲线呈现出中间低两边高的向上的半月形。 77.参考点:人们在评价事物时,与事物进行比较的参照物,即一种主观的评价标准。

78.劣可加性:概率p值在一个特定的小值范围内,概率放大的倍数会大于权重放大的倍数,当p值超出这个范围以后这种性质就不存在了。

79.次确定性:各互补概率事件决策权重之和小于确定性事件的决策权重。

80.次比率性:当概率比一定时,大概率对应的决策权重的比率小于小概率对应的权重比率。 81.敏感性递减原理:给定的一个特定变化值的影响随着离参考点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82.价值函数:表示决策者主观感受所形成的价值的函数

83.事后聪明偏差:把已经发生的事情视为相对必然和明显的——而没有意识到对结果的回顾会影响人们的判断,使他们认为事件是很容易预测的,但人们无法说出是什么样的信息导致了结果的产生。

84.禀赋效应:人们放弃他所拥有一个物品而感受的痛苦,要大于得到一个原本不属于他的物品所带来的喜悦。

85.处置效应:投资人为了避免后悔,会倾向继续持有具有资本损失的股票,而去变现具有资本利得的股票。 86.自我归因:将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努力等,而将失败归因于他人、环境或者其他外部因素。 87.信息幻觉:认为拥有的信息量越多,自己作出的决策就越准确的信念的认识偏差。 88.专家幻觉:人们常常认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对该领域了解得更多的信念。

89.模糊厌恶:人们在熟悉的事情和不熟悉的事情之间更喜欢熟悉的那个,而回避选择不熟悉的事情去做。 90.本土偏差:投资者将他们的大部分资金投资于本国,甚至本地的股票,而不是如Markowitz的投资组合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投资于与本地股相关度低,能够产生较大协方差的外地股甚至是外国股票,从而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

91.处置效应: 投资人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

9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93.羊群行为: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信息的行为。

94.恶性增资:当向一个项目投入大量资源(如资金和时间)后发现完成该项目取得收益的可能性很小, 在明确而客观的信息表明应放弃该项目的情况下,管理者仍然继续投入额外资源。 95.投资者情绪:投资者对未来带有系统性偏差的预期。

96.金融泡沫:指一种或一系列的金融资产在经历了一个连续的上涨之后,市场价格大于实际价格的经济现象。

97.有限注意:个体要在不同的事物上分配认知资源,分配在一件事物上的注意力必然减少了个体对于另一事物的注意。

98.庞氏骗局:指一种欺骗性的投资运作,它以不正常的短期高额回报来骗取投资者加入。

99.社会互动: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由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当相关双方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

100.声誉效应: 就是声誉越好会带来一些附加优势。声誉是拥有私人信息的交易一方对没有私人信息的交易另一方的一种承诺,是一种无形资本,具有溢出效应和路径依赖性。声誉效应为职业经理人提供了强劲的激励,促进了效率优化。只要职业经理人之间博弈重复的次数足够多,声誉行为将会在有限次博弈中出现。职业经理人不仅要考虑当期报酬最大化,更要考虑上期业绩、声誉对下期报酬的影响,以最大化其长期利益,因此从创建职业经理人的历史纪录、培育职业经理人竞争市场、创造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建立职业经理人声誉管理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

101.正反馈交易:投资过程反应了投资者的心理过程,由于认知偏差、情绪偏差等各种偏差的存在,最终导致不同资产的定价偏差,而资产定价偏差就会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这种资产的认识与判断,这一过程就是“反馈机制”(feed-back)。利用反馈机制制定交易策略就是正反馈交易策略(positive feedback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