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8课第2框《敬畏生命》精品教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名师整理)最新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8课第2框《敬畏生命》精品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2课时 敬畏生命

一、知识目标

懂得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二、能力目标

能够以恰当的方式珍爱他人的生命,学会善待身边的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培养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生命至上。

难点:正确处理生命问题,学会关爱他人。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一组图片:清明祭祖,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5·12人们寄托哀思。

学生讨论:这些图片中的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教师:是呀,生命至上,我们要对逝者有尊重、敬畏的情怀,今天我们来一起探究这一方面的话题——敬畏生命。

一、生命至上

1.教师:每当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为的灾难、不可预知的结束时,我们都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艰难。但是当我们万众一心,为挽救生命而努力时,我们又能体味到生命是坚强的、有

1

力的。

2.阅读教材P94上面探究与分享,思考:

你认为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寻找失联的MH370客机值得吗?为什么?

答案提示:我认为是值得的,因为这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社会、对家属的责任。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3.阅读教材P94下面探究与分享,回答: (1)你如何回答陶行知的困惑? (2)陶行知的警言告诉我们什么?

答案提示:(1)在旧中国,不少人迫于生计的压力,无暇顾及他人的生命。(2)告诉我们,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在这些外在的东西面前,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4.教师:对生命的敬畏之心需要我们细细体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珍视生命。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但是不是只有自己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5.阅读教材P95探究与分享,思考:

不顾自身危险去救他人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

答案提示:不是。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我们要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6.教师:关爱他人生命,这是敬畏生命的要求。“仁者爱人”“推

2

己及人”,具备这样的情怀,理解这样的道理,才能更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二、休戚与共

1.教师:我们只有对生命拥有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人类也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敬畏生命让我们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

2.阅读教材P96阅读感悟,谈谈自己的感悟。

答案提示: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关怀、尊重他人的生命,我们要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

3.阅读教材P97探究与分享,回答: (1)上述四个情境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你能从上述不同的情境中发现哪些共同的态度?

答案提示:(1)“让座”让我感受到对孕妇的关爱;“我是你的拐杖”体现了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蹲下去”体现了对生活困难的人,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献一份爱心;“陪伴和分享”让我感受到要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在奉献中提升自我。(2)共同的态度:我们要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4.教师: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是当今人类社会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无论我们是否相信人一开始都是善良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善”绝对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而对生命的敬畏则是善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善行”得以发展的根基。

3

5.阅读教材P97下面相关链接“四种道德潜能”,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提示:对生命的敬畏,是我们内心的自愿选择,我们要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6.教师: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的法国人阿尔贝特·史怀泽,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他认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

【课堂小结】

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我们对生命应该有一种敬畏的情怀,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更要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生命要休戚与共。

六、板书设计 一、生命至上

1、生命是脆弱的、顽强的 2、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

3、他人生命与自己的生命同样重要 二、休戚与共 1、珍惜他人生命

4

2、尊重、关注、关爱、善待身边每一个人 3、内心选择、走向道德生活

5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