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西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思考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对山西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思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明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特征,同时“高碳”消费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山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尤其严重。而这一切又是有历史原因的,在1980年山西社科院召开的座谈会中,关于建设山西煤炭能源基地的自然、经济条件问题与会同志一致认为,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我国燃料动力严重不足,能源的生产建设成了国民经济中突出的薄弱环节,因此优先发展山西的煤炭产业。[2]

2.基础工业“锁定效应”突出

所谓“锁定效应”(Locked-in effect)是指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一旦投入,其使用年限均在15 年乃至50 年以上,其间不大能轻易废弃[3]。山西的煤炭开采、电力和冶金等行业的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落后,设备更新需要巨额资金和高新技术,因此难度极大。同时山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节能及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滞后,“锁定效应”将会影响今后山西低碳经济发展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决策。

3.不可再生资源的制约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

长期以来,大规模和超强度开采已经造成山西资源的破坏,据资料研究表明大同优质侏罗纪煤田濒临枯竭最多可采20 年,炼焦用主焦煤和肥煤资源只够开采50年左右,目前已探明煤炭可采资源出现短缺。山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煤矿区土地与生态破坏、土地盐渍化与沙化和荒漠化危害已经变得较为突出,山西已成为中国生态环境形势较为

严峻的省份之一。尽管山西在生态环境整治方面取得较大成绩,但由于粗放增长方式没有得到转变,由此引发和加剧了多种社会、经济矛盾。由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构成的矛盾是制约山西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因素。

三、现状

近年来山西经济飞速发展。2008年,全省GDP实现6938.73亿元,人均GDP为20300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518亿元。同时山西作为煤炭资源大省,不断进行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战略的实施,为山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山西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一方面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一些积极政策为山西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中部崛起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向山西扩展和延伸,为山西的发展铺了高速路,开了快车道;另一方面,中部战略的实施使得中部各省竞相发展,齐头并进,竞争与协作并存。寻求山西的最优发展策略,必须要全面客观地分析省情,科学系统地制定发展战略,认真探索山西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才能实现山西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

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有力推动下,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这些变化和成绩仅仅是初步的。通过上述山西与中部区域各省的经济对比,不难看出在山西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近年来,山西经济虽然呈现出高位增长的良

好态势,但由于环境压力大、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佳、历史欠账多、受传统体制约束较深等因素的影响,全省整体发展水平还较为落后,在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能源开发速度过快,环境压力继续增大。近年来山西经济的高位运行,主要得益于煤焦、冶金、电力等主导产业高速增长。煤炭、黑色冶金、电力、炼焦、有色冶金五大产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以上。山西煤炭工业产值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较大,其中大同为36.7% , 阳泉为29.7%,长治为35.2%,朔州为54.4%,一半以上地市的煤炭产业投资额占了本地区基本建设投资额的20%以上。这种传统优势行业的强劲增长,说明全省经济的高增长是以资源型、粗放型的采掘经济为支撑,而与高增长结伴同行的必然是高耗能、高污染。目前,山西的优质煤炭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煤质降低,可采量少,采掘成本高,全省矿产资源平均回采率只有45.8%,低于国内平均水平。同时山西省煤矸石、焦炉煤气和粉煤灰等年排放量巨大,伴随而来的水资源短缺现象加剧,大气环境压力增大等使得山西尤其是省内的几个有名的煤城已成为全国严重污染的地区。临汾市由于期特殊的地形导致粉尘污染常年不能被大气环流吹走,导致了整片城市常年笼罩在阴霾中,在卫星云图中都可以看出其污染程度。 (2) 新兴产业比重偏低,服务产业发展滞后。近年来,随着煤、焦、铁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山西省矿业产业规模继续不断扩张,投资继续不断增长,资源型产业始终是工业利润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旅游、新材料、机械制造、煤化工、轻纺等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发展

速度慢,发展规模有限,产业结构不合理,难以担当起带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任。而近年来山西省服务业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仍是国民经济的薄弱产业,在中部六省中排第四位,2007年又有所下降。此外,山西省的服务业还存在着政策不到位、融资难、规模小、现代服务业比重低等结构不合理现象。满足不了市场化需求。

(3)经济结构调整慢,市场适应性较差。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我省经济结构的不合理问题。山西省经济结构由于调整经济结构的方法方式比较单一和缓慢,严重地影响着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和成效。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协调,一二产业比重偏高,三次产业排序呈“二、三、一”结构。第三产业发展较慢,部分行业重复投资,资源浪费,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比例不当。有些调整产业措施的操作性不够,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应有的引导和约束作用,难以产生实际效力,有些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针对性不强,缺乏相应的政策手段。由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微观基础差,调整幅度窄,结构调整的动力显得不足,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观念等“瓶颈”制约下,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的出口不畅,不能适应市场化改革和现代化发展的要求。[4]

四、 问题分析

首先从社会机制来说,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大量的经济发展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如正在建设的宁波PX化工厂,虽然我国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如大力发展风电、核电等取代火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