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有机污染物微生物降解技术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第二章 有机污染物微生物降解技术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王家德等(2001)通过驯化?筛选和富集培养,从制药厂(Y)和农药厂(N)生化曝气池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到2株能以二氯甲烷为唯一碳源和能源而生长的菌株?菌种初步鉴定为假单胞杆菌属和放线菌科分枝杆菌属?由正交试验得出GD11?GD23两株菌的最适培养条件;GD11温度28.5℃,pH值6.0,纱布层数6;GD23温度25℃,pH值7.2,纱布层数4,研究发现NaCl浓度对菌株的降解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裘娟萍等(2001)采用无碳查氏平板上稀释涂布降解菌,平板倒置,皿盖中央放一块无菌棉花吸附二氯甲烷,利用二氯甲烷在培养温度下的特性,提供气态碳源供菌生长,可获得非水溶性有机废气降解菌的单菌落?二氯甲烷降解菌经鉴定为假单胞菌?盐杆菌和放线菌分枝杆菌?经紫外线诱变处理,混合突变株摇瓶降解工艺条件为:2#培养基、pH7.0、温度25-28℃、摇床转速100转/分?温度高转速快二氯甲烷挥发多,菌体能利用的碳源少从而影响的生长和降解,应用本研究工艺,控制进气量小于1.5mg/L,在生物膜填料塔中发大试验,二氯甲烷的降解率达85%? 49 二叔丁基酚

方振炜等(2004)从腈纶废水处理构筑物的生物膜中分离?筛选得到1株能降解2,6-二叔丁基酚的菌株,经驯化,其对2,6-二叔丁基酚的降解率提高了26%,具有了较高降解能力。经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该菌株属于产碱菌属(Alcaligenes sp)。通过摇瓶试验考察了生长条件对菌株的生长和底物降解的影响,得出该菌株的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37℃,初始pH为7.0,接种量为0.1%。在该条件下,对初始底物浓度为100mg/L的降解过程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其11d的降解率达62.4%,而且降解过程符合Eckenfelder动力学模型,半衰期为9.38d。还对不同初始底物浓度对菌株降解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初始底物浓度为200mg/L,当小于该值时,初始底物浓度的增加促进该菌株的生长和底物的降解,而当大于这个值时,则起抑制作用?

张志刚等(2005)用前期研究中获得的2,6-二叔丁基酚(简2,6-DTBP)降解菌(Aeromonas sp),进行了对2,6-二叔丁基酚的降解性能等研究。结果表明菌株经固定化包埋后,降解底物2,6-DTBP的能力大大提高?在100.0mg/L的初始浓度下其降解率在12d可达到81%,通过对固定化菌株的降解反应过程的动力学分析,其对底物的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当2,6-DTBP初始100mg/L时,固定化菌种其动力学常数为0.1232,半衰期为5.63day?扫描电镜观察到菌种在海藻酸钙包埋载体中能良好地生长和繁殖。

张志刚等(2005)用海藻酸钙包埋固定优势降解菌(Alcaligenes sp)降解2,6-二叔丁基酚(2,6-2DTBP)。结果表明,菌株经固定化包埋后,降解底物2,6-DTBP的能力大大提高,在100.0mg/L的初始浓度下其降解率在12d可达到86%与未固定菌株相比,固定化菌株对pH值和温度的适应范围更宽,对底物具有更高的降解能力。对固定化菌株的降解反应过程,半衰期为4.56d。扫描电镜观察到菌种在海藻酸钙包埋载体中能良好地生长和繁殖。

张亚雷等(2005)利用从腈纶废水处理厂中分离出来的一株2,6-二叔丁基酚高效降解菌F-3—4菌株,进行生物强化处理技术研究?通过对照环境中的2,6-二叔丁基酚降解效果的比较分析,发现包埋后的F-3-4菌株降解底物的能力相比游离的略有提高;F-3—4菌株在活性污泥存在时受到其抑制作用,和实际废水的环境中,投加F-3—4菌株包埋颗粒显著改善了原系统对底物的处理能力,其对底物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64%和71,4%?

50 二乙酯

曾锋等(2000)从处理石化厂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1株邻苯二甲酸酯降解菌FS1(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ns),从处理焦化厂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2株邻苯二甲酸酯降解菌FS2(铜绿假单胞菌,Pseudoonas aeruginasa)?FS3(短杆菌,Brevibacterium sp)。研究FS1、FS2和FS3对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的最适降解条件,比较了其降解特性?FS1、FS2和FS2? 51 芳烃

苏丹等(2007)研究了3株多环芳烃(PAHs)高效降解菌对土壤中芘和苯并芘(BaP)的降解动态,用Michaelis- Menton和Monod动力学模型对结果进行拟合。结果表明,3株细菌对芘和BaP的降解率有显著性差异。芽孢杆菌(Bacillus sp SB02)42d对芘和BaP的降解率均最高。当土壤中芘和BaP的初始浓度为50mg/kg时,芽孢杆菌(Bacillus sp SB02)、动胶杆菌(Zoogloea sp SB09)、黄杆菌(Flavobaz'terium sp SB10)42d对芘的降解率分别为42.69%、32.88%、25.07%,对BaP的降解率分别为33.04%、25.39%、22.02%。3株细菌对芘和BaP的降解速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芽孢杆菌(Bacillus sp,SB02)最快,1周可降解20.88%芘和12.6%的BaP,动胶杆菌(Zoogloea sp.SB09)次之,黄杆菌(Flavobacterium sp SB10)降解速率最慢。

王春明等(2007)以多环芳烃(PAHs)为筛选培养基,从石油污染土壤和石油废水中筛选到4株能够降解PAHs的高效微生物菌株,分别定名为3-28、NF、EW和EY;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16S rDNA序列分析显示,这4株细菌分别有581、582、1209和1230个碱基,与Microbacterium、Cellulosimicrobium、Chelatococcus和Sphingopyxis等4个属有较高的序列同源性,分别为100%、97.8%、98.2%和99.0%。结合表型特征和16SrDNA序列分析,用DNAMAN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用Boot straping法对其评价,初步将3-28?NF?EW和EY这4株PAHs降解菌分别归属于Microbacterium sp?Cellulosimicrobium sp?Chelatococcus sp和Sphingopyxis sp?

徐虹等(2004)以芴、菲、蒽、芘为碳源和能源筛选,分离PAHs降解菌?14株能降解利用PAHs的菌株被分离?通过HPLC分析,在含芴、菲?蒽、芘的混合培养基质中10号菌的降解能力最强?研究它的降解性能和生长情况,表明该菌在混合反应体系中培养30d后对芴、菲、蒽、芘的降解率分别为95.27、90.46、28和80%;在只含一种PAH的单反应体系中该菌对芴、菲、蒽的降解能力提高,降解率分别可达98.9l、94.32和52.17%,而对芘的降解能力则降低,降解率仅为62.47%?与混合PAHs培养体系相比,在单一PAH培养体系中,细菌的对数生长期缩短1/3?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序列对比分析,确定10号菌株属于假单胞菌,命名为Pseudomonas sp FAPl0?

臧淑艳等(2007)以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的苯并(a)芘(BaP)为目标污染物,利用多环芳烃高效将解菌-芽孢杆菌,研究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吐温80(TW-80)对BaP的增溶及生物降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TW-80促溶,BaP在水中的溶解度提高近20倍;(2)在BaP降解的过程中,TW-80亦能作为碳源被芽孢杆菌利用,不产生二次污染;(3)当BaP浓度为10 mg/L,TW-80浓度为500 mg/L,共代谢底物-琥珀酸钠为50 mg/L时,BaP及TW-80的降解效果最好;并且初步揭示了TW-80改变BaP的生物可利用性而促进其降解的微生物机理?

多环芳烃是一类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物?周宏伟等(2007)探讨了普通富集法,固定化富集法以及巴斯德消毒后富集法三种途径从相同红树林土壤中分离菲降解茵的差异?通过平板培养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两种方法分析分离结果?上述方法分别获得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