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的功能-医学生理学-讲义-10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神经系统的功能-医学生理学-讲义-10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单突触反射弧是指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之间只有一个突触的反射弧,是最简单的反射弧。通过单突触反射弧所发生的反射,称为单突触反射。机体内唯一的单突触反射是腱反射。在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之间插入一个或更多的中间神经元,则形成多突触反射弧,通过多突触反射弧所发生的反射,称为多突触反射。

四、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

短轴突和无轴突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仅在某一中枢部位内起联系作用,这些神经元称为局部回路神经元。由局部回路神经元及其突起构成的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联系通路,称为局部神经元回路。

五、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

(一)单向传布 兴奋通过突触传递只能作单向传布。

(二)中枢延搁 兴奋通过中枢部分比较缓慢,称为中枢延搁。

(三)总和与阻塞

在突触传递中,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需要有多个EPSP的总和,才能使膜电位达到阈电位而爆发动作电位。兴奋的总和包括空间性总和与时间性总和。如果总和未到达阈电位,此时处于局部阈下兴奋状态的神经元,兴奋性有所提高,对原来不易激发其产生兴奋的刺激的敏感性提高,表现为易化。

阻塞分时间性阻塞和空间性阻塞,此现象发生在传入通路上多见。

(四)兴奋节律的改变 传出冲动的节律取决于综合各种因素后的总结果。

(五)后发放

(六)局限化与扩散

感受器在接受一个适宜的阈刺激后,一般仅引起较局限的神经反射,而不产生广泛的活动,称为反射的局限化。过强的刺激可通过神经元的辐散式联系方式,引起大量神经元放电而出现广泛的反应,称为反射的扩散。

(七)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突触部位易受内环境理化因素变化的影响,突触部位也是反射弧中最易发生疲劳的环节,可能与递质耗竭有关。

六、反射活动的一般特性

(一)适宜刺激 每一特定的神经反射需要一种恰当形式的刺激才能发生。

(二)最后公路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轴突是骨骼肌运动反射弧的最后传出通路。

(三)中枢兴奋状态与中枢抑制状态

中枢在较长时间内兴奋性影响超过抑制性影响的状态,称为中枢兴奋状态,中枢在较长时间内抑制性影响超过兴奋性影响的状态,则称为中枢抑制状态。当中枢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时,兴奋性冲动可辐散到许多躯体神经元区和自主神经元区,引起反射的扩散,导致群体反射的出现。

(四)反射反应的习惯化和敏感化

(五)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

感受器兴奋使效应器产生效应,效应器的输出变量中部分信息反过来又不断地改变中枢或其他环节的活动状态,用以纠正反射活动中出现的偏差,以实现调节的精确性。这种受控部分发出信息反过来加强或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有负反馈和正反馈。

第四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感觉传导通路

(一)脊髓与脑干

(二)丘脑的核团

丘脑是除嗅觉以外的感觉纤维向大脑皮层投射的重要中继站,同时也能对感觉传入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综合。

1.第一类细胞群 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进一步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区,称为特异感觉接替核。后外侧腹核为脊髓丘脑束与内侧丘系的换元站,与躯体感觉的传达有关;后内侧腹核为三叉丘系的换元站,与头面部感觉传导有关。后腹核发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区。内侧膝状体是听觉传导通路的换元站,发出的纤维向听皮层投射;外侧膝状体是视觉传导通路的换元站,发出的纤维向视皮层投射。

2.第二类细胞群 接受来自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称为联络核。

3.第三类细胞群 主要是髓板内核群,称为非特异投射核,通过多突触换元接替后,弥散地投射到整个大脑皮层,起着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的重要作用。

(三)感觉投射系统

1.特异投射系统 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特异投射系统,投向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经典的感觉传导道由三级神经元接替而完成。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或有关的脑神经节内,第二

级神经元位于脊髓后角或脑干有关神经核内,第三级神经元就在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内。特异投射系统的纤维主要终止于皮层的第四层。其功能是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2.非特异投射系统 丘脑第三类细胞群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非特异投射系统。它们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感觉传导道中纤维在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内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反复换元上行,抵达丘脑第三类细胞群,然后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其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在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这一系统称为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上行激动系统主要是通过非特异投射系统而发挥作用的。

二、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一)感觉代表区的分区与功能

1.体表感觉代表区

(1)第一感觉区: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为第一感觉区即3-1-2区。感觉投射规律为:①投射具有交叉的性质,但头面部感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②投射区域的大小与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③投射区域总的安排是倒置的,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安排是正立的。

中央后回皮层上,细胞以纵向的柱状排列构成感觉皮层的最基本功能单位,称为感觉柱。柱状结构内的神经元都对同一感受野的同一类感觉刺激发生反应,一个柱状结构是一个传入传出信息整合处理单位,传入冲动先进入第四层,并由第四层和第一二层细胞在柱内垂直扩布,最后由第三、第五、第六层细胞发出传出冲动离开大脑皮层。

(2)第二感觉区:位于中央前回与脑岛之间,面积远比第一感觉区小。区内的投射分布安排是正立的,但身体各部分的代表区不如中央后回那么完善和具体。

2.本体感觉代表区 中央前回是肌肉本体感觉投射区。

3.内脏感觉代表区 混杂在体表感觉代表区之中。人脑的第二感觉区和运动辅助区都与内脏感觉有关,边缘系统的皮层部位也是内脏感觉的投射区。

4.视觉代表区 位于枕叶皮层距状裂上、下缘视网膜上半部投射到距状裂的上缘,下半部投射到下缘;视网膜中央的黄斑区投射到距状裂的后部,周边区投射到距状裂的前部。

5.听觉代表区 在人脑位于颞横回和颞上回。

6.嗅觉和味觉代表区 嗅皮层存在于边缘叶的前底部区域,包括梨状区皮层的前部和杏仁核的一部分。味皮层位于中央后回底部。

(二)感觉皮层的可塑性

感觉单位与其他皮层之间可能具有广泛的聚合及辐散式联系,这些联系在废用时减弱,在频繁使用时则增强。

三、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

躯体感觉的感知,取决于大脑皮层兴奋的特定部位。感觉的强度则取决于:①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②参与反应的感受器数目。

(一)触一压觉

觉感受器呈点状分布,在皮肤上分布不均匀,四肢比躯干敏感,手指尖的敏感性更大。

(二)肌肉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即深部感觉,包括位置觉和运动觉。来自躯体深部的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等处的组织结构,主要是对躯体空间位置、姿势、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向的感觉。来自肌肉的这些感觉即为肌肉本体感觉,其感受器为肌梭。

(三)温度觉

冷感受器对 10-38℃的温度起反应,而温感受器对30-45℃的温度起反应。温度感受器呈点状分布,总体上冷点多于热点。

(四)痛觉

1.快痛和慢痛 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可快痛和慢痛。快痛在刺激时很快发生,是一种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慢痛是一种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一般在刺激过后0.5一1.0 s才能被感觉到,痛感强烈而难以忍受,撤除刺激后还持续儿秒钟,并伴有情绪反应及心血管和呼吸等方而的变化。深部组织和内脏的痛觉,一般也表现为慢痛。内脏痛还常常放射到其他部位。

2.感受器与传导通路特点 痛觉感受器是游离神经末梢,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在后角换元,后角是调控痛觉信号的“闸门”。痛觉投射皮层有三个区域:第一感觉区、第二感觉区和扣带回。扣带回主要与慢痛有关。

3.初级和次级痛觉过敏 如果局部体表组织受伤或注射致痛物质辣椒素,此时只要轻触该创伤或注药局部体表就能产生痛觉,而在正常情况下,这样的轻触不会产生痛觉,这种现象称为初级痛觉过敏。此外,在创伤和注药部位的周边区也发生类似情况,该区域虽未直接受损,但痛敏感性也有所增加,这种现象称为次级痛觉过敏。初级痛觉过敏是由于损伤引起组织释放某些增强痛敏感性的化学物质所致;次级痛觉过敏是由于脊髓后角神经元的突触前易化所致。

4.躯体深部痛 定位不明确,可伴有恶心、出汗和血压的改变。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