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经济回顾与中国总体经济情况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百年经济回顾与中国总体经济情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五)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凋谢萎缩

民族工业的萎缩原因:1.美国的经济掠夺。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在华政治、经济等特权。之后,美国大量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排挤了国货。有人称这一条约为“新二十一条”。2.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3.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民族工业的萎缩状况: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民族资产阶级探索资本主义道路的失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5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较短的时间里,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从1953年到2010年,中国已陆续完成十一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显著增强,宏观调控体系日趋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按预定计划,到2010年,中国正在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建立将起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增长”与“发展”是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在有的场合下还可以相互替换,担它们的含义又是有区别的。按照现在的通行看法,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增加,即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或产出的增长。而发展的涵义更为广泛和丰富,它是以增长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转换和全

面进步,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以至于文化结构的变化等。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始终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主要部分,虽然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但是如果么有经济增长就一定没有经济发展。因此主流经济学家就对经济增长作了具有一般意义的理论研究,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一条由外生增长到内生增长的演进道路。在众多增长模型中,最有影响的首推哈罗德—多马模型和索洛模型。还有此后的人力资本理论,新增长理论等。

1.哈罗德—多马模型

哈罗德和多马分别根据凯恩斯的思想提出了经济增长模型,凯恩斯的理论是静态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将其动态化、长期化了。

经济增长即产出的增加。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增加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本品,如建筑物、机器设备、材料等,而且增加的量必须超过前一时期生产中的损耗,也就是要有新增投资。资本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资本—产出比率。这既是一个编辑概念,表示每增加一货币单位的产出需要增加多少资本;又是一个平均概念,表示一单位货币的产出平均耗费多少资本。资本—产出比率由技术水平决定。投资的来源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以外的部分,即储蓄。储蓄和投资在数量上是相等的。储蓄量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和国民收入中储蓄部分的比例,即储蓄率。用动态的观点说,一个时期的储蓄转化为资本,即新资本形成是下一期产出增长的源泉,而产出增长又成为进一步扩大资本形成的基础。这一过程进行下去就会成为经济的持续增长。产出取决于资本,而资本来源于储蓄。可见,经济增长率的决定因素是资本—产出比率和储蓄率。

数学表述 前提假设:

1.全社会只有一种产品,既是资本品又是消费品,进而,社会只存在一个生产部门、一种生产技术。

2.只有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两者按照一个固定的比例投入生产,不能相互代替。当劳动相对丰裕时,产出只受资本投入量的约束,生产函数是

Y=K/v。生产函数就是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的数学化表述。其中Y代表产出量,K代表资本存量,v代表资本—产出比率。V由外在的技术条件决定。

3.假定规模收益不变,即单位产品的成本与生产规模无关。

4.S=s·Y,S代表储蓄量,Y代表国民收入,s是储蓄率,由其他外在因素决定。

5.人口或劳动力的增长率为n,也由其他外在因素决定。

6.假设不存在技术进步,因而v是固定不变的;又假设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损耗,所有的投资都形成新增资本,即I=△K

经济增长率g

因为新增资本等于投资等于储蓄,△K= I=S 储蓄等于国民收入乘以储蓄率,S=s·Y

国民收入即产出,等于资本存量除以资本—产出比率,Y=K/v 国民收入的增量等于新增资本除以资本—产出比率,△Y=△K/v 由以上各式可以得出经济增长率 g=△Y/ Y=(△K/v) / Y=( s·Y/v) / Y=s/v g=s/v就是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方程式。 2.索洛模型

与哈罗德和多马不同,索洛等人认为,在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即同样的产出可以由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得出,随着经济的增长,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发生变化,它们的相对价格也会发生变化,生产者将据此调整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以尽量降低成本。如果劳动的供给超过资本的供给,劳动相对于资本的价格就会下降,工资率相对于利息率下降,生产者就会在生产过程中用更多的劳动来替代资本。反之亦然。所以,资本—产出比率是可变的,即使劳动和资本不能保存平衡增长,整个经济也可以持续而稳定地增长。

数学表述 前提假设:

1.总量生产函数为Y=F(K,L)。这表示总产出Y取决于资本的总投入量K和劳动的总投入量L。两种生产要素可相互替代。该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特点,如果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同时增加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产出也会增加或缩

小相同的倍数。所以该生产函数又可以写为y=f(k)=F(k,1),它表示人均产出y只受人均资本投入量k的影响。

2.储蓄量S等于储蓄率s乘以国民收入Y:S=s·Y。s是外生的。 3.人口或劳动力的增长率为n,n 是外生的。 均衡经济增长率

新增资本等于投资乘以储蓄:△K= I=S 储蓄等于国民收入乘以储蓄率,S=s·Y 国民收入即产出,由生产函数决定:Y=F(K,L) 由以上各式可得:△K= s·F(K,L)

每一期的资本存量Kt都等于上一期的资本存量Kt-1加上新增资本: Kt= Kt-1+s·F(Kt-1,Lt-1) (1) 将上式稍作变形,可得:kt·Lt=kt-1·Lt-1+s·f(kt-1)·Lt-1

其中,现期人口 Lt与上期人口Lt-1之间存在关系:Lt = Lt-1(1+n)(2) 将(2)式代入(1)式并稍作整理可得:kt—kt-1=sf(kt-1)—n kt-1,由此得到索洛模型的基本方程式:△k==sf(k) –nk,其中△k代表人均资本存量的增加。 令△k=0,可解出均衡的人均资本存量,或称均衡的资本—劳动比率:k=k* 当k=k*时,k的增长率为0,则K、L的增长率相等,均为n;Y的增长率也为n。

索洛模型的基本方程式△k==sf(k) –nk,也可以写为sf(k)= nk+△k。它表明,人均产出中未消费的部分,即人均储蓄sf(k)被用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nk是使资本广化,让资本存量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一个方面△k是使资本深化,是每个劳动力配置的资本量增加。

在索洛模型中,存在着唯一的资本—劳动比率k*,使△k=0,在这一点上,总产出、总资本、劳动都以相同的不变比率n增长。也就是说存在着一条平衡增长路径。不管经济处于什么初始位置,最终都将回到平衡增长路径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资本和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可以相互替代,而且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递减。如果初始的人均资本—劳动比率高于k*,那么随着经济的增长,由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递减,产出的增长率就会降低;产出增长率降低,储蓄盒投资的增长率也会降低;但人口增长率却不会因此降低,所以人均资本—劳动比率会降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