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新闻作品六十六篇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记者抓取当时的日本首相夫人看望中国熊猫的现场情景,把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表现得真切、细腻,富有人情味。重现场描写、少过程叙述为其写作特点。文对熊猫描写采用拟人化手法。(1979年12月7日,尾松)

(1) 分析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

答:本文写作特色是重现场描写,少过过程叙述,报道中并没有对日本首相夫人怎样按照安排程序参观“欢欢”多做描述,而是注重现场中“欢欢”表现、动作,以及邓小平副总理的夫人卓琳与日本首相的对话,整个参观过程,只用一句“约十分钟后”便笔锋一转,宣告结束了。侧重于现场中人物的对话、神情的表现,就避免了模式的生硬、呆板,给人以亲切感、接近感。

(2)分析本文对熊猫采用拟人化手法描写的作用:本文对熊猫的描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如“欢欢”由屋内走到外面的运动场上,注视着这么多人,背朝着太平首相夫人,久久安静不下来。又如:“首相夫人说:“日本人在等待‘欢欢’的到来。可能是理解了首相夫人的话,‘欢欢’终于把脸转了过来。”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可以写出新意,写出情趣,可以把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表现得更加真切、细腻,富有人情味,从而起到深化主题、标新立异的作用。

七、《圣海伦斯火山突然爆发》P297

本文从读者最需要知道什么的角度出发,以精练的文字,报道读者最关心的正在发生的事件的信息。记者善于调动一切新闻手段,使读者对报道的事实产生信任感和真切感。方法之一是运用数据。(1980年5月19日,罗伯特。阿尔里奇)

(1) 结合本文,说明研究读者心理对写好新闻报道的重要性:

答:这是一篇典型的突发性事件新闻。面对突发性事件,读者首先知道发生了什么。作者在导语中首先以准确、简洁语言提供了明确信息,导语中时间、地点、事件要素交待清楚,消除了读者心理感知上的不确定性。记者随即报道这灾害事件最重要的后果:人员伤亡情况。仅百余字,便把最重要、最新鲜、读者最想知道的事实报道出来。为满足读者探究“怎么样”的心理,作者又几笔勾勒出火山爆发现场的场景,使人如临其境。随后几段作者补充了灾害的其他后果。读者对整个事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印象,读者心中的疑问基本得到解答。记者以事件性程序为顺序来组织新闻,同时也是按照读者对事实的关注程度的递减来展开报道。这对读者来说便于阅读,便于在较短时间内获知重要内容,这是完全符合受众接受心理的。

(2) 本文现场描写的特点:

答:本文在导语之后使用了描绘手法,以简洁而准确的笔触勾勒了火山爆发现场的场景。这些描绘与导语共同组成了火山爆发后令人恐怖的灾难场景。这个场景使形象立体的,有弥漫整个天空的火山烟云,有顺坡滚滚而下的泥浆,有降落下来的火山灰,气势宏大。整个场面有声有色,生动活跃,充满动感。读者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作者描绘图景之所以能吸引读者,在于作者没有使用一般化的抽象叙述,而是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描述再现了一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把火山爆发后最有特点、最显著的形象摄取出来,使读者产生仿佛目击现场的感受,留下深刻的记忆。

(3) 说明本文运用数据对增强新闻可行性的作用:

答:这是一则灾害报道,人们想了解这一天灾害事件全面准确的信息,记者要做的是要使读者对报道产生信任感,而数字是意义最明确的材料。作者首先说明火山爆发是在1300英尺(396米)的山顶,具体表述了火山爆发的位置,然后又用英里(1600米)标出火山烟云扶摇直上的高度,读者看到这样一个数字,立刻能感到火山烟云力量。这样的表达要比使用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准确得多。数字又是程度最精确的材料。像人员伤亡失踪的情况,必须使用无任何模糊感受的精确的数字来说明。文中所用的具体数字,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使这则消息更准确甚至更精确地反映了事实。

9

八、《记鲁迅》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写的一篇人物特写。史沫特莱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在华居住多年,曾与鲁迅长期交往,所以能深刻写出鲁迅精神,使此文成为名篇。鲁迅爱憎分明。文从具体到一般,再到具体的这种写法有助于引导读者全面、深刻认识鲁迅。(美,史沫特莱,《中国人民之友》)

写作特色:通过作者与鲁迅的长期交往,亲身经历与仔细观察,成就此新闻名篇。是一篇较为成功的人物特写。在作者笔下,通过典型事例与情节的刻画,由具体到一般,再到具体,表明了鲁迅既具有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一般共性特点,又极富于个性魅力,爱憎分明,知识渊博又不失谦逊,正直果敢,勇于针砭时弊,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文中最大特点就是细节描绘,特别是人物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起到很大作用,使文章更为生动具体,形象感强。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也为我们展示了鲁迅精神的崇高境界。这使得作为他朋友的作者也不禁被他所折服。结合文中具体事例及描写加以揣摩。

九、《彭德怀印象》P310

斯诺通过深入采访将一位中国红军领导人艰苦奋斗、平易近人的崇高品质,刻画的栩栩如生。文表现和刻画人物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1) 结合本文,说明作者斯诺深入细致采访的特色:

答:为了了解彭德怀,斯诺来到红一方面军的司令部,他用“所看到、听到而且学习到的一切”,为读者描述了一个才智出众、诚恳质朴、平易近人的红军高级指挥官的生动形象。斯诺细致观察彭德怀的日常衣食住行,在与彭德怀交往过程中,随时捕捉能反映彭德怀性格特征的事例。这些事例为止读者看到彭德怀平等待人的可亲态度。另外彭德怀开玩笑地给斯诺起了个绰号“大鼻子”,在斯诺这个外国记者面前无拘无束地表现他风趣幽默、精力过人。除了细心观察、体验外,斯诺还搜集了彭德怀的个人背景资料,访问了彭德怀的部下,并用这些材料生动表现了彭德怀的优秀本质。

(2) 本文表现和刻画人物的多种表现手法:彭德怀是红军中最有军事才能、最有个性魅力的指挥员之一。为使德怀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作者采用了背景材料与典型事例、客观报道与记者的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方法,综合使用叙述、描写和议论的表现手法,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彭德怀才智过人,质朴爽直、平易近人、易于相处的形象。文章概括叙述了彭德怀的出身背景、个人经历,不仅把彭德怀雄姿英发、运筹帷幄的形象和军事生涯展现在读者面前,还给彭德怀愉快可亲的性格特点提供了衬托背景。作者没有从正面表现彭德怀军事上的雄才大略,丰功伟绩,而是抓住几个能反映彭德怀性格的片断故事重笔落墨,通过对事实的精心选择去表现人物形象,表达自己的感情。作者从司令部简陋的陈设,从彭德怀的伙食、制郛上发现他的吃苦耐劳;从与少先队员饶有趣味的谈笑中发现他的爽朗与幽默感;从他身后跟着一群群孩子发现他的平易近人。所有这些都是作者在自然表达他的感受,作者的情感体验在字里行间渗透到读者阅读中,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3) 本文细节部分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

答:本文中不少细微层次的事实报道。如对彭德怀那件“在长征途中击中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的描写,虽不是主要事实,但却是彭德怀这个人物精神的最自然的流露。他直接诉诸读者的感受,引发人们情绪上的认同;这个红军拥有的孩子气正是人们共同珍视的情感。犹如,作者对彭德怀奉命奔赴敌区作战,却“好像到乡下郊游一样”的描绘,展现了主人公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迎战状态。体现出他不一般的军事才能,而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有着耐人寻味的表现力和令人信服的说服力。

本文结尾也有一个独具特点的细节:入秋的夜晚,彭德怀和战士一起看演出,把自己的棉衣披在旁边的小号手身上,这个电影特

10

写镜头般的细节,使人们感受到了彭德怀对小战士父兄般的关爱和温暖,可见,细节的恰切描绘可以使全篇生辉,表现出深刻的人物思想性格,产生隽永传神的效果。

十、《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P318

通讯表现了法国首都巴黎在1940年被德国法西斯占领后的种种情形,作者是前苏联著名记者。选材典型,以一当十为其写作特点,寓鲜明的爱憎于冷峻的叙述描写之中。文通过对具体有力的事实的描述来体现主题。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前苏联,爱伦堡,写于1940年9月)

(1)本文的写作特点:

答:本文的最大特点是精选了大量典型的事例,用事实表现了县落在德国法西斯铁蹄下的巴黎的凋敝、萧条,揭露了法西斯侵略者的罪恶。作者选择了城市典型的要素进行描写:广场、街道、住宅、商店、戏院、新闻媒介,通过展示具体的事实、具体的场景,使读者仿佛目睹了巴黎死寂的面貌,感到了死气沉沉的恐怖阴郁的气氛。作者把最可以作为城市象征的现象集中起来,这些典型材料在表现主题方面具有以一当十的效果,最能反映巴黎陷落后的变化,因而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2)分析本文寓鲜明爱憎于冷峻叙述描写来表现主题的手法:

答:本文表现了1940年被纳粹德国占领的弥漫着残废气息的空城巴黎,揭露了法西斯侵略的罪恶,反映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作者对事实叙述是冷峻的,没有使用太多具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只是不动声色地具体描述巴黎陷落后凋敝、凄荒、死寂。德国法西斯在凯旋门的阅兵式、艾菲尔铁塔上挂起的德国国旗、中断巴黎和外国的邮电联络、禁止居民在规定时间以外上街等。虽然作者对这些事实没有做任何渲染和评论,但环境本身的恐怖肃杀的气氛和面对这些事实所产生的愤慨之情却透过文字弥漫开来。作者对巴黎人民的生活状况描写也是寓含情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战乱时巴黎人为寻找自己的亲人的艰难和痛苦。人们同病相怜,哪怕是“被俘虏了”的消息也可少许慰藉彼此心灵,“亲人活着”已经是巴黎人最大的希望。小小的事例饱蘸辛酸,深化了主题。

(3)体会这位作者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

答:第一,叙述描写相结合,于沉有郁冷峻中表现鲜明的爱憎。 第二、特征事实与典型场景结合,于代表性现象中概括总体状貌。

第三、时空转换和作者的见闻感受相结合,于事实横纵联系中展示深刻主题。作者以空间的顺序为主,时间顺序为辅,横铺直叙了巴黎陷落后的具体变化,节奏平缓,惟有作者的见闻感受,心情起落给行文带来层次的曲折变化,叙述描写略有波澜。

十一、《水面下的桥梁》P324

这是前苏联著名记者西蒙诺夫在卫国战争中写的一篇通讯。文开头给人留下悬念,然后叙述实践过程,结尾言尽意不尽,叙事有波澜但清晰而不杂乱,以扎实的事实说明问题。(前苏联,西蒙诺夫)

(1)分析本文结构特色:

答:本文在部分设置疑团,布下了悬念,然后根据事件发展的线索,从头叙述前因后果,娓娓道来,解释消除疑团和悬念,并描述事件最终结果,行文波澜起伏,线索清晰,层次有序,首尾对应相顾,结构完整统一。在文中,作者用一句话完成设置悬念和解释疑团的衔接与转换:“那天在森林的空地里,一个将来进攻的障碍被满意的克服了。“自然过渡到叙述这件事情出现的背景和发展过程上去。在架桥中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是文章叙述这个故事的主线。文章在最后交待结果后,戛然而止,与文章开头、中间部分留下的伏笔相互照应,前后贯通。结构完整,形成浑然统一的整体。

11

(2)联系本文说明事实说话也是通讯写作的基本方法:

答:本文围绕架桥线索展开叙述,以具体的事实和生动的情节为人们展现事件波澜起伏的过程,文章开头部分描述了一个令人奇怪的场面:士兵们在林中空地上建了七对桥桩,并训练坦克爬过这些桥桩。随后用叙述清晰的事实读者心头的疑问。随着架桥步骤的开始,困难依次出现,每一个难题的解决,都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的代价。整篇文章全都是事实和叙述,没有很浓郁的感情色彩,但是无论从士兵深入敌军眼皮底下运送木料,在刀子一样割人的冰水里秘密安装桥桩,还是从工兵死伤后,被不声不响抬回来,到工程师在枪林弹雨中从容为坦克领路,都无不昭示着苏联人民誓死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以事实说话,通过不容置疑的事实向读者传达思想和精神,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十二、《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P326

文以记者的现场见闻感受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报道了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的可耻下场。墨索里尼悬尸街头的现场,场面大,事例多。文以墨索里尼的尸体为主线,选择材料,安排结构,使行文简洁有序,内容集中鲜明的写作特点。对墨索里尼的外貌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将介绍背景材料与报道新闻事件紧密结合在一起是此文运用背景材料的方法与通常介绍背景材料方法的不同之处。(美,米尔顿、布莱克尔,1945年4月30日《纽约时报》)

十三、《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可写》:P329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设在波兰的一个大屠场。在距离最后一批囚犯被毒死后的14年,记者参观了这个集中营。文通过典型事例,揭露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阴森、恐怖、惨绝人寰,控诉纳粹分子大规模屠杀、残害囚犯的罪行。文双线条展开,一方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一方面写参观者(同时也是作者)见闻感受和心情,情、景、事融为一体,双线交织,气氛沉重。文多处穿插了明媚温煦的阳光、赏心悦目的白杨、茵茵的绿草、嬉戏的儿童、焚尸炉上的雏菊、墙上悬挂的金发女郎面带微笑的照片,这些对照、反衬的手法对文起到了艺术感染力。(美,A、M、罗森塔尔,1958年8月31日《纽约时报》)

十四、《英迪拉、甘地》:P332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写的一篇政治人物专访。法拉奇以善于在关键时刻采写世界政坛上的风云人物而著称于世。被称为“政治访问之母”。通过文中的对话,可认识到法拉奇言辞泼辣、提问尖锐、不卑不亢的采访风格。文分前言和谈话两部分。(意,法拉奇,1972年2月,《风云人物采访记续集》)

十五、《“老报童”罗伊去世了》:P344

人物特写。将叙事、写人、抒情融合在一起为其写作特点。(美,尼尔、夏恩)

十六、《世界最佳急诊室》:P346

这篇特写的显著特色是结构新颖,采用的是双线式布局方法:一条线是描述这个急诊室的一次抢救活动的工作过程;一条线是介绍这个“猛烈创伤中心” 的现实情况和背景材料。两条线交叉并进,互为补充。(美,乔恩、富兰克林、阿伦、多尔夫,1981年6月号美国《读者文摘》)

1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