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0 螳螂捕蝉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学会前后比较阅读,弄明白为什么少年能够使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从而认识到劝说别人应讲究方法。

4. 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

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三、教与学的准备

教的准备:有关螳螂和蝉的短片

学的准备:完成预习单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悠久,光辉灿烂,是世界文化的一大瑰宝。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欣赏了词《如梦令》、《渔歌子》,今天我们继续接触中国古代寓言《螳螂捕蝉》,看从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又能收获些什么。

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螳”、“螂”注意两个字都是“虫字旁”,要写的略小,右边是它们的声旁,分别是“堂”和“郎”。

2.补充课题,明白出处。

(1)这是一个八字成语。你能将它补充完整吗? 课件出示:

螳螂捕蝉,( )。

(指名说,并尝试说说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及认识。) (2)指明出处。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一下它原文:

课件出示

(3)指生读句子,指导学生理解,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的精确与简练。齐读。

(4)你还能说一个来自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语吗?(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3. 小故事,大道理。

“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相信通过大家的进一步学习,一定会弄明白。 (二)初读课文,理清故事内容。

1.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明确标准:① 正确、流利、有感情。② 鼓励大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2)检查自读情况:

先指名分小节试读课文,注意正音 诸侯 :(注意侯与候的区别要讲清,理解“诸侯”的意思。) 沾 拱 禀bǐng报(禀的读音和字形要注意。)乘虚而入 侍奉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3)理解词语: 毫不介意 不堪设想 乘虚而入 恍然大悟 2. 学生自由读课文,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在书中做上记号。

在划分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分段理由。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寻求一种较为合理且被大多数学生认可的划分方式。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研读故事的前因后果,把握课文重点,感悟少年形象。 1. 默读课文思考:面对吴王伐楚,大臣们的意见和少年的意见一致吗?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他们的意见一致,都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但大臣们劝说失败了,而少年却成功了。)

(1)你从哪看出来的?

(我从第一自然段看出大臣们劝说吴王,结果是失败。从第十二自然段中看出少年劝说成了。)

(2)指名同学来有感情朗读第1节。思考:本节的三句话写了什么?从每句话里,你们读懂了什么?

① 指名交流:从“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看出大臣看问题比较全面;弊大于利;

② 不堪设想的后果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大臣说这句话的原因。

③ 如果吴王是个理智的、开明的、民主的君王,他可能会怎么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