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研究MBA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研究MBA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许可(2002)、王开明、万君康(2001)、陈劲(1999)等研究了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顾乃康(1997)等对战略理论中的知识理论进行了研究;边燕杰、丘海雄(2002)、姚小涛、席酉民(2003)等人从社会网络这一新视角对社会网络与企业发展、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研究;沈艺峰(2003)、贾生华(2003)、王凌云(2003)等人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成功的影响;简汗权、李恒(1998)、单汨源(2000)、徐飞、徐立敏(2003)等对战略联盟理论进行了研究;史占中(2001)、董川远(2003)、王光庆(2003)等对虚拟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黄江圳,谭力文(2002)等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席酉民1989 年提出了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和谐管理理论,在其后的十余年的研究与实践中,他及其带领的研究群体形成了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该理论下的战略分析框架即和谐机制的要义是:“和则”用于在不确定环境下的人的不确定性的削减,“谐则”用于确定性环境下物化要素的优化;赵国杰、于海洋、冯石岗(2000~2002) 等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发展战略是由企业的整体进步和企业中人的全面发展体系构成; 姜振寰、刘艳梅(2002)、徐全军(2003)、刘洪(2003)、蓝海林(2001)、宋学锋(2000)等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从系统论角度研究企业战略管理

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在理论上基本朝着跟踪国际研究前沿问题、与国际研究接轨

的方向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已开始注重一定的规范性,从理论推导、命题建立、方法选择、数据分析以及命题验证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技术路线。展望国内战略管理研究未来的趋势,应是在借鉴国际上规范的研究方法基础上,突出战略管理的环境依赖与问题导向性,在测量变量尤其是控制变量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到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即战略研究在中国环境背景(Chinese Context) 下如何较好地实现本土化。可以强调背景与问题的中国特色,但不能强调研究方法的中国特色。

三、战略管理研究方法

伴随着战略管理理论走向完善,必然要求战略管理研究方法的规范化。战略管理作为一门经验性科学,其理论的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调查研究得到经验资料,然后对经验资料进行比较、归纳、提炼形成通则。随着资料的不断丰富、全面和系统,将通过分析-综合而不断完善,逐渐形成具有指导性的、相对科学的理论。通过对目前战略管理理论的考察,其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定性方法,包括案例方法、比较方法。

宋养焱,吕林.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现状[N].中国经济时报,2007(12):11-12 3

第1章 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1.1 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及特征

1.1.1战略的内涵

在我国,“战略”一词自古有之,先是“战”与“略”分别使用。“战”指战斗和战争,“略”指筹略、策略、计划。《左传》和《史记》中已使用“战略”一词,晋史学家思马彪曾有以“战略”为名的著述。在西方“战略”一词来源于西腊文strategos,其含义是“将军”。当时这个词的意义是指挥军队的艺术和科学①。因此可以说,战略一词原是个军事方面的概念。在中国,它起源于兵法,指将帅的计谋。西方的战略概念起源于古代的战术,原指将帅本身,后来指军事指挥中的活动。

20世纪60年代,战略思想开始运用于商业领域,并与达尔文“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思想共同成为战略管理学科的两大思想源流。战争讲究谋略,谋略有大有小,大谋略叫“战略”,小谋略叫“战术”。战略与战术的区别是:战略针对全局问题,战术针对局部问题;战略针对长期问题,战术针对短期问题;战略针对基本问题,战术针对具体问题。1965年,美国的一位专家发表了《企业战略论》。从此以后,“战略”这个概念就进入了企业领域。军队从事战争,企业从事竞争,两者虽然本质不同,但都存在一个“争”字。企业既然要参与竞争,就要在竞争中讲究谋略。企业谋略也有大小之分,大谋略是战略,小谋略是战术。在企业领域很少有人使用“战术”这个概念,虽然很少使用,但它是客观存在的。企业谋略不能有大无小。企业的小谋略只能被称为“战术”。

什么是企业战略?有关说法纷繁芜杂,形成了所谓的理论“丛林”。如果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计划(Plan);而从企业过去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战略则表现为一种模式(Pattern)。如果从产业层次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定位(Position);而从企业层次来看,战略则表现为一种观念(Perspective)。此外,战略也表现为企业在竞争中采用的一种计谋(Ploy)。这是关于企业战略比较全面的看法,即著名的5P模型(Mintzberg,et 1998)②。

①②

曹军.道家的战略管理[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0-20. 代海涛.企业战略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55-75. 4

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战略呢?笔者认为,“企业战略”是企业中各种战略的总称,其中包括发展战略、竞争战略、营销战略、技术开发战略等。这些战略的基本属性是相同的,都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的谋略,不同的只是谋划角度。

1.1.2战略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1)全局性

战略是一个系统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发展的全局性的指导思想,其目的是指导系统取得整体行动的胜利,而不囿于某一局部的发展。例如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一般侧重于研究宏观的、全局的问题,如国民经济布局、产业结构、人口构成和社会经济、技术协调发展等。当然企业更应该这样。

2)长期性

战略创新是着眼于未来,对较长时期内组织如何生存和发展进行通盘筹划,以适应新的企业环境的需要,并实现其较大发展和较快成长。战略创新的全局性特征在时间概念上的表现就是具有长远性的眼光,它直接关系到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没有着眼于未来的战略作指导,日常的经营管理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真正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导者,绝不会片面地追求急功近利,绝不会纠缠于短期行为,而是致力于实现组织的长期战略目标。正如理查德.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写道:“领袖人物一定要能够看到凡人所看不到的眼前利害以外的事情①。他们需要有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的眼力。”企业家的视野是决定企业战略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

3)层次性

因为任何系统都是有层次的,对应于不同层次的系统,就有不同层次的战略。战略设计不是经营计划,不是或者不仅仅是明天企业做什么,将来企业会怎样发展。事实上,企业的战略是一个立体的定位和设计,也包括为了实现这个设计的组织和管理措施。广义的企业战略还包括人才战略、企业文化战略、品牌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等。现在比较成熟的理论认为,企业战略主要是为企业的发展领域和方向定位,对经营思路进行选择(如多元化与专业化、规模优先与效益优先等),以及关于产品结构和创新的设计。区分企业战略的层次有很多标准。从战略范围看,有长期、中期和短期战略;从企业不同发展时期看,包括企业初创时期、发展时期和腾飞时期的战略。这些不同层次的战略虽然有所区别,但同时又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本质上是统一的,而且,相互之间往往体现了企业发展的某种延续性和连贯性。

4)相对稳定性

C.W.L 希尔.Strategic Management[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131-150. 5

社会实践是一个动态过程,指导社会实践的战略,也应该是动态的,能够随机应变的,以适应社会经济活动的多变性。但是,战略创新不是无本之木,不仅要以环境的变化为依据,也要以企业过去的战略为准绳,从而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对社会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如果朝令夕改,就会使人们无所适从。

5)可行性

从观念上看,培养战略意识很难;但从操作上看,难的不是你是否制定战略目标、或是如何进行战略创新,而是你将目标定在什么位置、怎样进行战略创新。科学化的战略制定首先就要求量力而行。定战略目标毕竟需要有一定把握,牟其中要把喜马拉雅山开个口子,向中国西部引入印度洋暖湿气流云云,只能作为笑料。战略目标也不能定得太轻松,应该有压力。战略和计划不同,战略往往意味着对企业现有实力的突破,战略的执行需要全体员工的一致努力,甚至借用“外脑”才能够实现。战略过于保守,往往会导致实践中一次次贻误商机。因此,没有战略不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已经不适合这个战略竞争年代的要求;战略不切实际也不行,谨小慎微和急躁冒进的战略谈不上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①。从我国企业家的现实看,更多的战略失误在于急躁冒进。

6)动态性

战略创新的方法是动态的。目前,我们的大多数企业家只有这样一种最简单、最实用的一种战略观念,那就是SWOT分析法,即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s)、不足(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与风险(Threats)。言下之意就是要把企业资源和机遇进行严格的合理配置。如果没有适当的资源同相应机遇配置,就会失败。可与大多观念一样,这种分析法只对了一半。当然你可按需要配置,但也需要思维张力,以使自己更富创意。我们有不少企业,特别是垄断性国有企业,有的是资源,却缺乏雄心,结果变得臃肿、笨拙、沉闷不已。事实上,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的正规化的发展过程。该过程可以分解成几个主要的步骤,每个步骤不但要考虑大量的因素和各种技巧,而且需要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并加以实施。如安索夫最早描绘的战略计划模型使用了57个小方块和大量的箭头及图解详细地描述了战略决策的过程,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又如斯坦纳、艾考夫等人发明的经验曲线、增长——份额矩阵、市场份额与获利能力的联系(PIMS)等概念和战略创新方法②。

①②

贾永轩.定战略企业[M].管理出版社,2005.44-60

陈继翔.战略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8-30. 6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