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生活》关于成语、俗语、诗句及名言的选择题练习及答案详解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哲学与生活》关于成语、俗语、诗句及名言的选择题练习及答案详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40、“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哲理 A世界的物质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特殊性 D运到的绝对性 41、“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 )

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4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 ) (1)客观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2)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瞻前顾后,通盘考虑

(3)要时时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4)考虑问题切忌思维的直线性、单一性

A(1)(2)(3) B(1)(2)(3)(4) C(1)(2) D(2)(3)

43、“怨天尤人”错在( )

A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 B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

C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D只强调客观情况,否认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 44、“实事求是”体现了( )

(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2)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3)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4)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A(1)(3) B(2)(4) C(1)(2)(3) D(1)(2)(3)(4)

45、“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 )

(1)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4)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

A(1)(3) B(2)(4) C(1)(2)(3) D(1)(2)(3)(4)

46、“新陈代谢”的哲学寓意是( )

(1)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3)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A(1)(2)(3) B(2)(3)(4) C(1)(2)(4) D(1)(2)(3)(4)

47、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

(1) 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2)严师出高徒-------内外因辩证关系 (3)好事多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 (4)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内外因辩证关系 A(1)(2) B(1)(2)(3) C(3)(4) D(2)(3)(4)

48、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 ) (1)守株待兔(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水滴石穿,绳锯木断(4)物极必反

(5)墨守成规(6)吃一堑长一智(7)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8)失败为成功之母

(9)断章取义(10)统筹兼顾 A(2)(3)(7) B(4)(5)(6)(8) C(1)(9)(10) D(3)(6)(9) 49、上题中的说法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 ) A(1)(2)(3)(4) B(5)(6)(7)(8) C(1)(5)(9) D(2)(8)(10) 50、上题中的说法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观点的有( )

A(1)(2)(3) B(4)(5)(6)(7) C(6)(7)(8)(9) D(4)(6)(8) 51、“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 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C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52、“防微杜渐”的哲学寓意是( )

(1)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2)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3)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4)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

A(1)(3) B、(2)(3) C(1)(2) D(3)(4)

53、“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两个成语的内涵是对立的,在哲学上表现为(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量变质变原理与静止孤立观点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内外因关系原理与外因决定论的对立

54、“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错在( ) (1)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2)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3)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4)否认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 原理 A(1)(2)(3)(4) B(1)(2)(3) C(1)(3)(4) D(2)(3)(4)

5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哲学寓意是( ) (1)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4)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5)事物内部特殊 矛盾 规定其特殊本质

A(1)(2)(3)(4) B(1)(2)(3)(5) C(1)(2)(5) D(2)(3)(5) 5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因为( )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D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

5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四季循环,昼夜更替”的共同点是( )

A都是一种因果联系 B都是事物的质变和发展

C都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D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据此回答: 58、该成语主要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

59、对我们青年学生的指导意义有( )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而要正视而不能躲避矛盾

(2)我们要懂得“福”与“祸”是对立的,因“福”得“祸”是绝对的,日常生活中要善待“祸” (3)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且都是积极的,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矛盾双方的转化

(4)老翁因其儿子没被应征入伍,战死沙场而认为是“福”是不对的,因为他的观点违背了一分为二的观点,混淆了战争的性质界限

A(1)(4) B(2)(3) C(1)(2)(4) D(1)(3)(4)

60、下列看法最能体现矛盾的统一的是( ) A积劳成疾 B声东击西 C因材施教 D居安思危

61、下列成语与“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诗句包含共同哲理的是( )

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C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D满招损,谦受益

62、“过犹不及”在哲学上符合( )的辩证关系 A内因和外因 B量变和质变 C认识和实践 D主观能动性和规律的客观性

6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 ) A包含了矛盾特殊性原理 B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C揭示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D反映了事物联系的具体性

64、“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认识论看是( ) A实事求是的态度 B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态度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的方法 D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方法

65、“盲人摸象”的哲学寓意是( )

(1)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2)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

(3)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占有感性材料必须全面完整

(4)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只从感知事物局部特征下结论是错误的

A(1)(2)(3)(4) B(1)(2)(3) C(1)(3)(4) D(2)(3)(4)

66、“生不逢时”包含的哲理是( )

A人生价值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人生价值实现首先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D提高全面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 67、“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D、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诗文中的哲理集锦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回答1-3题。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

A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 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 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 ) A是对认识的发展 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 3、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 )

A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 B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

C必须亲身实践 D必须经过系统学习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回答4-5题。

4、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 )

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C出奇制胜 D写出好文章

5、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 )

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

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

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

一声山水绿”。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据此回答6-7题。 6、前后两个“绿”字都是()

A客观实际 B诗人大脑的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D诗人的主观想象 7、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 )

A认识事物的需要 B思维习惯的不同 C改造世界的需要 D审美情趣不同

以下是叙述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四首诗,据此回

答8-9题。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遣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几龙。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来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8、四位诗人的揭示了运河与隋朝灭亡之间的联系。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原因和结果

A、之间是先行后续的关系 B、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D、在时间上的继承性

9、从哲学上看,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表明( ) A、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变自然 B、人类的智慧具有创造物质的能力

C、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属性和规律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前提

D、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10、“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

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命题。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悲观主义 D、教条主义

1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

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1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 )。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C、内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等重要 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4、这首诗主要说明( )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15、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 )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16、人们要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从主观方面来讲,必须做到( )

(1)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

(2)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

(3)不断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4)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1)(2) B、(1)(3) C、(1)(2)(3) D、(1)(2)(3)(4)

17、“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18、“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 )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9、“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 )的观点

A、普遍联系 B、变化发展 C、新事物不可战胜的 D、矛盾上事物发展的动力

20、“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明( )

A、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B、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C、自由比生命和爱情更有价值 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面变化

21、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

(1)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2) (2)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

(3)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4)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A、(1)(4) B、(2)(3) C、(1)(3) D、(2)(4)

2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 )

?矛盾和事物不可分 ?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 ?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 B、??? C、??? D、???

23、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