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题

一、选择题

1.1919年3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每个公民都是公社成员,都要到指定地点登记注册,才能领到配给的食品和日用品”,1920年又颁布法令规定“逃避劳动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些法令

A.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B.符合新经济政策的要求 C.具有战时共产主义的特色 D.确立了计划经济的模式

2.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

A.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 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D.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 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 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所致 C.苏俄生产力水平所致

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

4.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为此他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B.允许自由贸易 C.实施计划经济 D.实行自由放任

5.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对此不理解,甚至为此痛哭。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为了继续前进的“有限的退却”。列宁所指的“退却”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缓解饥荒 B.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6.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7.“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工程浩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设备购自美国2家公司。斯大林承认,苏联约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严重依赖外资推动工业化进程 B.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C.实行全面的经济对外开放政策 D.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8.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

A.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 C.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 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9.下图为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玉米种植,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反映了当时苏联

A.调整农业政策以保证重工业生产 B.努力增加粮食产量并与美国竞争 C.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发展高效农业以扩大对外贸易量

10.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价赫鲁晓夫:“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这里的“两面性”在其改革上表现为

A.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 B.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 C.经济改革卓有成效,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D.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但是重心在政治领域

11.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12.1966—1975年,苏联社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5.3%,T业总产值从2294亿卢布上升到5112亿卢布,农业生产总值从883亿卢布上升到1128卢布。这说明当时苏联

A.农民生活改善

B.注重发挥市场作用 C.改革成效明显 D.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1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两人执政期间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他们的改革对苏联的共同作用不包括

A.都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B.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

C.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D.改革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14.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

A.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50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 C.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成粮食的歉收 D.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域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或者以朝税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他们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的批评。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苏联显示了“无比高涨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而工作。”另一方面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

——摘编自《苏联这面镜子》

材料二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这里我们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的错误。”

——苏共领导人之一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4分)

(3)材料一、三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上述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的什么严重问题?(6分)

16.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十月革命后的俄国,顺应不同时期形势的变化,在经济领域里先后采取了哪两个经济政策?(4分)

(2)后来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称为什么?(2分) (3)按照斯大林的规划,苏联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分别在工业与农业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或措施?(4分)

(4)二战后,苏联先后由哪几个领导人进行了改革?(6分)其中最后一位领导人的改革还直接导致了什么事件的发生?(2分)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