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教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社会学概论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9

的行为模式,即林林总总的、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特征和含义——①社会关系是社会交往和互动中形成的。②社会关系是社会联系的固定化、模式化。③社会关系的性质外在表现与人的行为中。④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构成社会的基础。 3、社会关系的分类:

(1)工具性关系和表意性关系。根据帕森斯的五个模式变量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这两种关系。

情感性——情感中立性 扩散性——专门性 特殊性——普遍性 先赋性——自致性 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表现为前者,则是一种表意关系;如果表现为后者,则是一种工具关系。按照这种划分,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工具关系。

(2)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将社会关系分为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

(3)个人层面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群体层面的社会关系(如群体、集团、单位等)和社会结构层面的社会关系(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如阶级关系、阶层关系等)。 4、个人层面、群体层面和社会结构层面的社会关系 (1)个人层面的社会关系

①初级关系:初级群体成员之间形成的关系,它是一种情感关系。它主要存在于初级群体,但也存在于各种组织之中。其功能主要在于:提供安全感、亲密感和归属感。其特点:情感性;难以替代和置换;特殊主义。

②次级关系: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通过明确的规定和既定的角色将个人联系在一起的关系。它是一种较正式的科层关系。它主要存在于次级群体成员之间。其特点:可替代性和可置换性;普遍主义取向;共举行;次级关系可以转化为初级关系。 (2)群体层面的社会关系 ①血缘关系:以血统或生理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人的先天联系。血缘关系——种族、民族、宗族、家庭和家庭等。

②地缘关系:以地理位置或空间结构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封闭的地缘关系——农业社会,局限于较小的地缘范围,流动性小。开放地缘关系——工业社会,摆脱土地束缚,流动性强。 ③业缘关系: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业缘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有力地推动社会发展,但它也带来了任何群体关系的异化,原本丰富多彩、生动多样、充满感性的人生被束缚在于业缘关系和职业分工所编织的庞大网络之中。因此,冲破业缘关系的牢笼,享受更多闲暇时间和全面发展的努力和追求,就成为现代社会一道靓丽的风景。

④趣缘关系:是以人们的兴趣和爱好相一致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棋友、牌友等。趣缘关系很容易可以转化为初级关系。

(3)社会结构层面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固定的较为持久的社会关系,它是所有社会关系的综合体,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如,阶级、阶层关系,政、经、文化等之间的关系等。 二、社会

1、社会的概念

(1)社会一次的由来:“社”:①祭神的地方。(如《白虎通 社稷》曰:“封土立社,示有土也”,又如农历中的“社”月)。②志同道合者集合之所(如“文社”“诗社”等)。③指中国古代的单位(如“二十五家为社”)。“会”:聚集之意。因此,古代的“社会”主要意指人们为祭神而集合在一起之意。英文Society——意为伙伴。日本学者在明治年间最先将Society一词译为“社会”,后传入中国。

(2)社会的含义: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它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的总

10

和。即社会即社会关系。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就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 2、社会特点

(1)社会是人群共同体。

(2)社会是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动有机体。 3、社会的功能:整合的功能;交流的功能和导向功能。 三、社会结构

1、关于社会结构的经典论述

(1)马克思的阶级结构论:一个宏观的社会结构应该包含两种最基本的关系:一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是物质生产与精神关系。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关系。

(2)社会结构的两分法观点:斯宾塞:军事社会——工业社会;涂尔干:“机械团结社会”——“有机团结社会”等。

(3)韦伯等的阶层结构论。 2、社会结构的含义

(1)定义:当社会关系的发展达到高度模式化、制度化的程度,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和均衡状态时,就可以称之为一种社会结构。换言之,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社会中各种社会力量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

(2)社会结构的特点:稳定性;有序性——结构即“秩序”;整体性;动态性。 (3)社会结构的层次:社会角色→社会群体和组织→社会制度→社会价值观。 3、转型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

(1)改革前的中国社会结构:由“国家——民间精英——民众”三层结构→“国家——民众”二层结构。 ①1949-1978,中国内地建立起的是一个总体性社会,即一种社会结构分化程度很低的社会,这种结构,国家对经济以及社会资源实行全面垄断,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三个中心高度重叠,国家政权对社会实行全面控制。

②总体性社会的特征:a、社会动员能力强;b、社会缺乏中间阶层的作用,国家直接面对民众,中间缺乏缓冲;c、社会秩序完全依赖国家控制的力度,当国家控制受到削弱,社会具有一种自发的无政府、无秩序倾向。“一放就乱,一收就死”。d、社会自治和自组织能力弱,中间组织不发达,控制体系不完善。e、全部社会生活呈政治化、行政化取向,社会的各个子系统缺乏独立运作的条件,支配不同功能系统的是同一原则。f、共振效果明显,任何局部性的矛盾或紧张状态都蕴含着全局性的危机。g、社会中身份制盛行,社会流动指令性,结构僵化。h、民众抗拒运动水平低,冲击强度大,而建设性因素少。i、缺少自下而上的沟通,民众的意见凝聚缺少必要的组织形式,因而与政策层次有较大的距离,并缺少可处理性。

(2)改革以后中国社会结构

①断裂的社会结构:国家——整体性精英┄┈弱势群体(民众)。

②到“丁”字结构:a、城乡两个分层体系,且两体系间独立运行。B、最先进的部分不能带动最落后部分的发展。

③社会进一步分层,但未能形成实质的 “中间阶层”。 四、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

11

1、社会资本的含义

(1)定义:社会资本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如下:

①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社会网络。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资本的三种形态之一,是一种通过对体制化关系网络的战友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

②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规则。联合国开发署(UNDP)把社会资本看作是一种自觉形成的社会规则,它体现于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中,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认为只有建立在民间团体和社会组织所达成协议的基础上的社会资本才是稳定的,它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非常重要。

③将社会资本定义为规则、网络和信任。普特南指出,社会资本是一种具有组织特征的东西,如信任、规范和网络等。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它使得实现某种无它就不可能实现的目的成为可能。社会资本通过对合作的促进而提高了社会的效率。

④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便利于行动者的,处于社会结构中的资源。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为存在于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社会资本具有五种形式:一是义务和期望;二是存在与社会关系内部的信息网络;三是规范和有效惩罚;四是权威关系;五是多功能组织和有意创建的组织。

⑤边燕杰:社会资本是行动主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 (2)社会资本的特征(与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相比) ①社会资本是无形的。②社会资本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③社会资本的部分公共物品性。④社会资本的不可转让性。⑤社会资本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 (3)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及社会资源的联系与区别:

①世行:社会资本除了包括社会网络之外,还只一系列规范和组织。

②美籍华裔林南:社会资源是社会资本的开始,社会资源是在社会网络中嵌入与可摄取的,社会资本是从社会网络中动员的社会资源。 2、社会网络及有关理论

(1)社会网络的概念 ①定义:最初指一群特定的个人之间的一组独特的联系。现在的社会网络概念已超越了个人间的关系,网络行动者可以使社团,甚至可以是民族或国家。处于社会网络中的成员一般相互认同,由团结干,它们之间因为某些共同的目标利益与期望而保持着一定的互动。有的网络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有意建构的。

②社会网络的功能:影响个人许多重要的选择与决定;亲密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影响人们的地位获得(波普诺曾说过,尽管机会平等在口头上说得好听,但事实上,算数的不是“你知道什么”二是“你认识谁”)。 ③与社会网络有关的两对重要概念

a、强关系与弱关系:强关系——指人们在其投入更多时间、更多情感,并且彼此更为亲密也更为频繁的提供互惠性服务的关系。弱关系——指那种联系不多,或者借助他人才产生联系的关系。b、密网与松网。

(2)有关社会网络的理论

①网络成员观。该理论将社会团体成员资格看作是成员的一种社会网络。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他主要存在于社会团体和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只有通过成员资格和网络联系此能获取回报。个人参与的社会团体越多,其社会资本越丰厚;个人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异质性越强,其社会资本越丰富;个人从社会网络获取的资源越多,其社会资本越多。 ②网络结构观。该理论把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纽带关系看成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

12

并试图分析这些纽带关闭对人或组织的影响。网络结构观认为,任何主体(人或组织)与其他主体的关系都会对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应从个体与其他个体的关系来认识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由于个体可以按社会关系分成不同的社会网络,因而,人们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网络资源的多少、优劣等,对个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③网络资源观。林南认为,那些嵌入个人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源,如权利、财富和声望,并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或间接的社会关系来获取。个人社会网络的异质性,网络成员的社会地位,个人与网络成员的关系力量,决定着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林南提出网络资源观的三大假设:第一,地位强度假设,即人们的社会地位越高,获得社会资源的机会就越多;第二,弱关系强度假设,即个人社会网络的异质性越大,通过弱关系获取社会资源的几率越高;第三,社会资源效应假设,即人们的社会资源越丰富,工具性行动的结果越理想。

④弱关系力量假设和嵌入性概念。格兰诺维特(1997)对弱关系的力量和嵌入性概念的研究,对社会网络的分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认为强弱关系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个体与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根本不同的作用。强关系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弱关系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了纽带关系。并提出了弱关系充当信息桥梁的判断。

另外,格兰诺维特认为,经济行为是嵌入社会结构的,核心的社会结构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嵌入网络的机制是信任。他指出,经济领域最基本的行为是交换,而交换得以发生的基础是双方必须建立一定程度的相互信任。新任来源于社会网络,嵌于社会网络之中,而人们的经济行为也欠与社会网络的信任结构中。由于信任的获取和巩固需要交易双方长期的接触、交流和共识,于是嵌入性也就意味着强关系的重要性。

⑤强关系力量假设。边燕杰指出,社会网络在再分配经济、转型经济体制下的作用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作用有较大的差别。在再分配经济中,个人网络主要用于获得分配决策人的信息和影响,而不是用来收集就业信息。因此强关系而非弱关系可以充当没有联系的个人之间的网络桥梁。

在转型经济体制下,社会网络发挥着重要的过渡机制作用,成为信息的桥梁、信任的基础,人际关系约束的保证。边燕杰认为,在向市场化迈进的过程中,强关系的作用持续上升,全力对资源的控制以及依次进行的人情交换不断强化。因此,社会网络在转型经济中的持续作用在于提供人情,作为信息桥梁的弱关系的使用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而作为信任和规范基础的强关系的使用频率却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而上升。

⑥结构洞理论。伯特认为,竞争优势不仅是资源优势,而且更重要的是资源优势。结构洞多的竞争者,其关系优势就大,获得较大的利益回报的机会就高。他认为,无论个人还是组织,其社会网络表现为两种关系:一是网络中的任何主体与其他每一主题都发生联系,不存在关系间断现象,从整个网络来看,这是无洞结构(只存在于小群体中)。另一个是社会网络中某个或某些个体与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无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来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因而称作结构洞。 布置作业:

1、思考题:(1)社会关系、社会、社会结构的含义。(2)社会资本的含义和特征。(3)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4)社会网络的若干理论。

2、推荐阅读:(1)费孝通著《乡土中国》;(2)孙立平著《社会学导论》;(3)戴维 波普诺著《社会学》。 第七章 社会群体

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群体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知道什么是群体凝聚力以及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了解我国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