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高考(2015-2017)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2-以世界区域为背景综合题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三年高考(2015-2017)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12-以世界区域为背景综合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公河流域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不高。

材料二 受强厄尔尼诺的影响,2015 年底以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遭受异常严重旱灾。中国于2016 年3 月15 日开始经景洪水电站对下游实施应急补水,以帮助缓解旱情。为致力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该流域各国在不同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材料三 图14 为澜沧江-湄公河示意图,15 为流域内三城市的气候资料图。

(1)图15 中气候资料②与图14 中所示城市对应的是,其气温年变化的特点是,这主要是因为。(3 分) (2)湄公河的补给水源主要依赖,其径流变化的最显著特征是,其中下游的最低水位通常出现在月份。(3 分)

(3)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地每年都要经历一次强度不等和历时不同的干旱,这是因为、。严重的干旱可能对湄公河河口三角洲地区产生的影响有、。(4 分)

(4)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和地区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为了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有、。(4 分) 【答案】

(1)昌都 冬冷夏凉 海拔高(地处高原) (2)降水(雨水) 水位季节变化大 4(或3~4) (3)冬半年盛行东北季风,降水少 气温高,蒸发旺盛

河口受海浪侵蚀作用,三角洲后退 工、农业生产缺水 生活用水困难 海水倒灌,生态环境恶化 (4)旅游 航运 资源开发利用 安全 环境保护 合理规划流域开发方案 促进开发水能与保护环境协调统一 做好流域的植被保护工作 【解析】 试题分析:

(3)从图中可以看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1-5月降水特别少,所以容易发生干旱。严重的干旱可能对湄公河河口三角洲地区产生的影响,首先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再者对人的生活产生影响,河流流量少海水倒灌,生态环境恶化。河流流量少,河流带 来的泥沙也少,河口受海浪侵蚀作用,三角洲后退。

(4)同在一条 河 ,可以合作水能开发,相互通航,发展航运和环境保护方面,同用一条河,国家之间的合作非常重要。要想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环境保护,做好流域的植被保护工作。 考点:气候图的判断,河流的补给、河流的开发、国际合作等。 【名师点睛】

解答流域开发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流域的自然条件,所以考试中会出现许多的有关流域自然环境知识的题。对本题我们首先要对气候类型的图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观察图中最大的区别是气温,同时左图中的几个城市在气候方面的差别也是气温。所以气温就是解题关键。所以在做题时要抓住主要的问题。

解答河流补给问题时,我们大致从这样的步骤去分析。大气降水为河流的最主要补给形式,以雨水补给为主,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河流的汛期出现在雨季。解答这部分题目时我们首先要分析是否是以雨水补给为主,降水量大的地区一般都是以以雨水补给为主。

季节性积雪融水,河流流经地区,冬季往往严寒多雪;随着气温的回升,积雪融化汇入河流,汛期多出现在春季或初夏。如由于积雪的融化,我国东北的河流会形成春汛。在流量曲线中表现为两个洪峰。 冰川融水,多为内陆地区的河流,水源来自高山地区的冰川,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汛期出现在夏季。如我国西北地区有些河流夏季大部分水量来自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冰川融水。在观察图时要注意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的关系密切。

湖泊水,对湖泊以下河段径流起调节作用。在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可以削减河流洪峰,在枯水期补给河流,增加河流的径流量。

地下水,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但补给量较小。

(2016?天津卷)12.(18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汉唐时期的北方“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水草丰美的欧亚草原,沿线有许多古文明中心,是东、西方物资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后来逐渐衰落。

(1)从地理环境变化的角度,说明北方古“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6分)

(2)由高速铁路和公路运输、管道运输、海上运输、航空运输、光缆信息传输等组成的新“丝绸之路”,体现出地域联系方式的哪些发展趋势?(6分)

(3)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我国西部一些城市作为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些城市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6分) 【答案】

(1)自然环境的恶化;沿线古文明中心的衰落。

(2)网络化;综合化(立体化;多样化);高速化;专业化;大型化(规模化)(答出3点即可) (3)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答出2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3)从题干上看,关键信息是“对外开放的前沿”。因此要从外向经济发展、服务完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角度进行回答。

考点:区域地理环境变化,地理联系方式,城市发展方向。

【名师点睛】该题热点问题“丝绸之路”为背景材料,考查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自然环境变化、交通运输方式变化和城市发展。试题难度不大。

(2016?新课标Ⅰ卷)3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

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图6示意勘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

(2)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0分)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6分) 【答案】

(1)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机率大;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区域地理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特点,地形对气候影响,动物数量多少的成因,选择拍摄点的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