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参考资料九年级第一学期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初中数学教学参考资料九年级第一学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的判定与性质进行综合运用时,容易出现混乱。要控制教学的难度,加强学习指导.

(5)本节有7个例题.例题1是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1的综合运用,主要训练逻辑推理能力.例题2、例题3是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2、定理3的运用,主要是为了深化理解定理.例题4是关于射影定理的证明,主要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运用,但所得结论没有概括为定理,一般也不要进行补充. 例题5的教学,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方程思想.

例题6、例题7是对相似三角形判定与性质定理的运用进行巩固,有一定的综合要求.例题6可改变为把点P看作是BC上的一个动点,如:已知△ABC中,AB=AC,点P是BC上的一个动点,点D在边AC上,∠APD=∠B. 则点P在BC上移动的过程中,△ABP与△PCD始终相似. 例题7运用的知识点比较多;将例题7的条件改变,得到 “议一议”的问题,可知正方形DEFG的边长与△ABC的形状无关,只与△ABC的边BC和高EF的长有关.

3.练习答案

练习23.5(1)

1. 4. 2. 8. 3.略. 练习23.5(2)

1.略. 2.(1)10000;(2)10. 3. 略. 练习23.5(3)

1.(1)9;(2)25. 2. 略. 练习23.5(4)

1.略. 2.略.

23.6 实数与向量相乘

1.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运算,认识整数与向量相乘的规定的合理性;理解实数与向量相乘的意义,掌握实数与向量相乘的表示方法;对于给定的一个非零实数和一个非零向量,能画出它们相乘所得的向量。

(2)知道实数与向量相乘的运算律,会依据运算律对向量算式进行计算、化简。 (3)理解平行向量定理,会用向量关系式表示两个向量的平行关系;理解单位向量的意义,知道一个非零向量与同方向的单位向量之间的联系。

17

2.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实数与向量相乘的定义、运算律及其初步运用。内容的展开,以问题、例题为载体,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注重基本知识的归纳和形成。

在学生已经学习向量的有关概念和加、减运算的基础上,本节通过将“几个相同的向量连加”与“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类比,引进了正整数与向量相乘的运算,然后说明了整数与向量相乘的含义,再给出实数与向量相乘的定义。联想向量的加法和实数的乘法都有它们的运算律,接着就对实数与向量相乘的运算律进行探讨,通过例题讨论,归纳得到实数与向量相乘满足实数与向量相乘的交换律、对于实数加法的分配律、对于向量加法的分配律,从而建立了实数与向量相乘的运算结构。

根据实数与向量相乘的意义,可知实数与向量相乘的积是平行于已知向量的一个向量;于是考虑:如果两个非零向量是平行向量,那么其中一个向量能否用某一实数与另一个向量相乘来表示?利用具体图形,通过具体问题讨论,得到了平行向量定理。这样,“两个向量平行”与“实数与向量相乘”就可以相互表示,为今后向量工具解决几何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考依据。

?在实数集中,0和1是两个特殊的数。在平面向量中,已经规定了零向量(0),现在?再引进单位向量(e),是建立向量代数结构的需要。(通常,这类集合中含零元和单位元。)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关于实数与向量相乘的运算的引进,课本中是从数的乘法切入,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和归纳,形成认知基础,然后给出实数与向量相乘的定义,这是一条代数的思路,可能比较容易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边款中指出了实数与向量相乘同向量的放缩之间的联系,可作为实数与向量相乘的一种几何解释。如果将向量的放缩运动作为引进认识实数与向量相乘的运算的起点,通过简单的说明,再给出实数与向量相乘的定义,那么就得到引进“数乘向量”的另一条思路,教学时也可尝试这一思路。

(2)例题1是根据实数与向量相乘的意义画图,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实数与向量相乘的几何表示。例题2和例题3是实数与向量相乘的初步运用,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两个平行向量的代数表示形式。

(3)例题4和例题5是为探讨实数与向量相乘的运算律而设计的。通过例题4,展示了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加减进行混合运算的过程,同时为归纳实数与向量相乘对于实数加法的分配律(分配律1)提供思考基础。例题5直接指向实数与向量相乘对于向量加法的

18

分配律(分配律2),从特殊到一般分层递进。

(4)在例题5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分配律2的证明方法。其中第(1)题中的实数是3(整数),可用代数方法推导结论;再用作图方法验证,是为了引出几何证明方法。 这一几何证明方法,可用于对任一非零实数的分配律2证明,课本中有提示,但不作教学要求。在几何证明过程中,运用了“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性质定理推论”,其实也就是“AB∥

A1B1?△OAB∽△OA1B1?A1B1OB1OA1??”,由此可见分配律2与相似三角形的联ABOBOA系(分配律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定理),现在不必告诉学生。

(5)例题6是运用有关运算律进行向量的代数计算,即化简算式。教学时,要进行说理,讲清每次变形的依据。解题后的“想一想”,是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应让学生明确,这样的关于向量的代数计算(后面称为向量的线性运算)与多项式的运算类似,从而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

(6)提出运用实数与向量相乘的意义研究几何问题,并以证明三角形中位线进行说明,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向量知识的兴趣,不要进一步展开。

(7)引进平行向量定理和单位向量,是为了完成向量初步知识的构建。教学时着重于知识的形成,现在对它们的运用不要展开。“平行向量定理”与“实数与向量相乘的意义”

??????结合起来,就得到“a?0,b∥a?存在唯一的实数m,使b?ma”,它在向量几何只

有重要的运用,现在只是给学生打下认识的基础。

(8)例题7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实数与向量相乘的意义,学会根据实数与向量相乘的意义判别两个向量是否平行。在解题过程中,涉及到向量关系式的变形、解向量方程组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感到陌生。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认识到现在遇到的向量关系式的变形、解向量方程组,分别与数量关系式的变形、解一次方程组类似(因为对于向量和数量,有关运算的运算律、等式性质类似)。

(9)练习23.6第3题,通过分5个小题的设计,展示了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过程。完成本题练习以后,可进行一次整理,让学生体会用向量工具证明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思考方法。但是,不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地用向量方法证明几何问题。 3.练习答案 练习23.6(1) 1.略。

19

????3?5?2. 4a与向量a方向相同,长度为4a;?a与向量a方向相反,长度为a;

53?????2?a?2a与向量a方向相同,长度为2a。

??3.已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且E、F、G、H分别为各边的中点,由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可知,EG、AB、DC互相平行且相等,FH、BC、AD互相平行且相等;EG与FH互相平分于点O。所以,

??????????????????????????????FH=BC=2BG=2a;DC=AB=-BA=-2BF=-2b。

??????????????????????再由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得BD=BC+BA=2BG+2BF=2a+2b。

练习23.6(2)

??????????1.(1)3(2a?b)?5(2a?3b)?6a?3b?10a?15b?16a?18b;

(2)3(2a?b?2c)?(3a?2b)?6a?3b?6c?3a?2b?3a?5b?6c;

???????????????1???1?5?11?11?1?(3)(a?2b?2c)?(2a?3b?c)?b?a?b?c。

34261212??????????2.作法:由已知非零向量a、b,先作向量m?a?b,再作2m?2a?b,最后取反

???????方向,得 ?2m??2a?b。图略。

?????????3a?4b?x?0,得 3.由向量a、b、x满足关系式

??????3a?4b?4x?0, ???即4x?3a?4b。

?3??所以 x?a?b。

4练习23.6(3)

?????1?1.(1)a?6e ; (2)b??3e; (3)c??e;

2????????????2.由2a?b?3c,3a?b?2c,得2(2a?b)?6c,3(3a?b)?6c,

????????即4a?2b?9a?3b,所以a?b,向量a与b平行。 ????????????????????????????????3. (1) EA?AD?DF?EF,EB?BC?CF?EF;

????????????????????????????(2)EA?AD?DF+EB?BC?CF?2EF;

20

EBADFC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