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精华考点整理版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四川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精华考点整理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道德与公民道德

(一)

道德的基本内涵

1. 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宣传教育,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调整人与人,人

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 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由经济基础决定 3. 道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4. 诚实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 (二) 道德主要功能

1. 认识:立足于解决一个知的问题,道德是一种认知 2. 调节:立足于解决一个行的问题(主要功能) 3. 评价: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民的意志力量

4. 服务:立足于解决一个用的问题(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又反过来为它

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服务)

(三) 公民道德规范的内涵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四) 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

1. 以为人们服务为核心 2.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3. 以五爱为基本要求

4. 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五)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1. 文明礼貌 2. 助人为乐 3. 爱护公物 4. 保护环境

5. 遵纪守法【基本要求】 (六) 家庭美德

1. 夫妻和睦【根本关系】 2. 尊老爱幼 3. 男女平等 4. 勤俭持家 5. 邻里团结

(七) 公民道德建设的长期性取决于道德养成的长期性和社会转型的艰巨性

职业道德

(一) (二)

职业集中体现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三大要素:责权利 职业道德内涵

在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中,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职业的活动中应遵守的职业行为规范总和。 意义与作用

(三)

1. 2. 3. 4.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调整和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需要 促进行业兴旺发达的需要 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

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

(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1. 继承性和创造性相统一 2. 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相统一

阶级性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在于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统治权利 3. 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相统一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 (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基本内容

1. 爱岗敬业

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职业道德的规范的核心和基本 2. 诚实守信

诚信劳动,遵守合同契约,维护单位信誉,保守单位秘密 3. 办事公道

坚持真理,光明磊落,公平公正,公私分明 4. 服务群众

职业行为的本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5. 奉献社会

最高要求,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科学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实践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1)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反对二元论;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3)物质世界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一)哲学

1. 是世界观(人对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的观点看法)的理论体系,又是一种方法论,是关

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并随其他科学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

观、方法论指导,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所概括的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和理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

1. 唯物主义: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2. 可知论:世界是可知的

不可知论: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 (二) 物质与意识

物质是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但是能被人感觉到。 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其物质性。

意识

1. 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社会的人特有的精神活动及成果的总和 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

2. 意识的起源:

①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②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③ 意识总是适应“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

3. 意识的本质: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4. 意识的能动作用

a) 也叫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够能动反映客观世界,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指导

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b) 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三) 唯物辩证法

1. 两大特征:联系,发展

唯物辩证法就是关系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 2. 三大基本规律: ①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②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运动的总体过程是: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的辩证过程 事物发展前进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曲折性 ③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

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及变化发展的内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体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矛盾: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的内在根据(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1. 同一性斗争性(基本属性)

① 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a) 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内部矛盾(内因),也离不开外部矛盾(外因);

b)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2.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 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3. 矛盾的不平衡性

矛盾的方法论意义: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矛盾的主次) (四)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

1. 现象和本质:揭示客观事物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本质: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

2. 必然和偶然: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的一对哲学

范畴

3.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4. 可能与现实: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5. 形式和内容: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及其结构和表现方法的一对范畴 (五) 唯物辩证法认识论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 实践→认识: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和发展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认识→实践:指导作用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的最终目的: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六)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物质利益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经济结构,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与之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调控手段有:法律、经济、思想

3.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规律

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七) 社会发展的动力 1.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最根本的)

决定②产生和发展;受到②的制约,其解决有赖于②的解决。 ②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 生产力: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3.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 人民群众:历史的主体,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

毛泽东思想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