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翔安一中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体系与练习(二) 必修二专题一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福建省厦门市翔安一中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体系与练习(二) 必修二专题一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一中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体系与练习(二)

必修二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知识体系】

【考点回顾】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近年来考点(全国Ⅰ、Ⅱ卷)

选择2010年 “重农抑商”和“海 2011年 2012年 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和2013年 商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和 “海禁”政策、 2014年 商业的发展 2015年 小农经济、 经济重心南移、 文化重心南移、题 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非选择题 手工业的发展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阶段特征】

1.宏观掌握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经济的基本特点 方面 特点 农业生产模式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 经济重心 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 工商业 经济结构 经济政策 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概念阐释 小农经济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即以小农户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的生产形态。中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流存至今。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质上也是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是与商品经济相对的概念。其生产不以市场交换为目的,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个人或本经济单位的需求,即自给自足。它原于原始社会,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在中国传统农业时代,“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出现了交集。小农经济从属于自然经济。二者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全面理解小农经济这一概念,可结合下图。

3.解读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发达决定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是其中典型的经济政策,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表述如下:

(1)中国古代的经济特点决定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2)“海禁”或闭关锁国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在对外关系上的体现。 (3)闭关锁国政策是“海禁”政策的延续和发展。

(4)三者共同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5)中国古代经济是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因此,中国封建社会历代政府在经济上采取的具体政策尽管不尽相同,但是,最基本的政策都是重农抑商。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织,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再到清初恢复经济的措施,都是这种政策的体现。

【真题呈现】

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

【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

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江苏 15 7 16 8 2 17 1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南移)

【解析】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

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3·全国新课标文综Ⅱ·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 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考点】古代商业

【解析】从材料看,南方和北方的商品贸易在品种和数量上均有不同,这说明南方和北方经济存在差异,有着不同的特色,这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长途贸易的兴盛,D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北货”“南货”的品种和数量,结合所学宋代商业发展的知识,A、B、C三项表述与题意要求不符。 【答案】D

4.(2014·全国新课标文综Ⅰ·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 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 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 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考点】对外贸易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清朝对外贸易以及对“出超”“入超”等概念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清初实行海禁以前,在民间贸易中外国货物比较普遍,外国钱币使用较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故A项为正确答案。材料没有提到外币对中国资本主义市场的影响,B项错误;外国货物很少,谈不上冲击自然经济,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提到民间贸易对清廷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4·天津文综·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 995~998年 1004~1008年 1058年 1064~1068年 1077年 年商税额 400万贯 450万贯 700万贯 846万贯 879万贯 指数 100 113 175 212 220 ——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

具体背景?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