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自齐与清华学堂创建1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周自齐与清华学堂创建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他们是清华历史上第一批留美生。继招考了第一批直接留美生后,1910年又在400余考生中考选赵元任、竺可桢等70人为第二批直接留美生。

由于第一、二批学生未能完成预定每年100名计划,并且外务部与学部在招生问题上存在分歧。外务部主张招收16岁以下的幼童,从小送美培养,否则对外国语言“绝无专精之望”;学部则坚持招收30岁以上的学生,否则“国学既乏根底,出洋实为耗费”。双方针锋相对,评阅考卷时,外务部所取的英文第一名,在学部一分未得;而学部所取的第一名,在外务部受同样的待遇。于是有了折中方案,游美学务处专设留美预备学校游美肆业馆,先在国内有计划地训练,以便培养合格的毕业生送美留学。

(二)建成游美肄业馆

按照章程要求,游美学务处一面招送学生直接赴美留学,一面筹设“肄业馆”,以便时机成熟时招收学生入馆肄业,毕业后再派赴美国留学。1909年10月28日,游美学务处向清政府申请将内务府管辖的皇室赐园——清华园,拨给游美学务处,作为留美预备学校──游美肆业馆的馆址。⑦

1910年3月,清政府制定了《考选学生及考送游美学生办法》,规定肄业馆的招生,除部分由游美学务处在北京直接招考外,大部分按照当年分摊“庚子赔款”数目的多寡,由各省的“提学使”在各该省招考,经过各省初试保送来京复试,合格者入馆肄业。1910年11月,游美学务处向外、学两部提出了改革游美肄业馆的三项办法:一是将游美肄业馆的学生名额由原定的300名增至500名;二是将学制定为8年,分高等、中等两科制,各为4年;三是高等科分科教授,参照美国大学办理,毕业学生,不仅限于留美一途。

(三)修葺改造清华园

清华园“与西山诸名胜相距咫尺”,环境清雅,是一处非常理想的读书之地。清华园在清朝时为皇家园林,建于1707年,经庚子“八国联军”之劫,已沦为荒园。1909年9月在周自齐主持下,修建校舍事迅即开始。首先建起围墙和学校大门(今称“二校门”),同时把工字厅、古月堂等一批古建筑进行修葺,并陆续建成一院(也称“清华学堂”)、二院(今已全部被折除)、三院(今已不存)、北院(外籍教师宿舍,亦被拆毁)、同方部(今犹在)、校医院(今亦不存,原址即今“学生文化活动中心”)等。这些西式风格建筑与后来陆续建成的各类建筑一道,构成清华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清华也被誉为 “建筑物的博物馆”。

(四)延聘教师

清华学堂开学前,周自齐即聘请当时社会名士胡敦复来任教务长,襄助他们(周、唐、范)从事擘划课程、聘任教师等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为清华学堂延聘了有史以来第一批老师。开学前后全部教师总数在35—40名左右,其中有

5

18位是委托北美基督教青年会在美国公开登报代为招聘的。这批教师虽然总的来说没有什么学术地位,但对于一所只有中等水平的留美预备学校来说,其教学水平还是绰绰有余的。特别是在养成青少年学生的近代文明修养(这是当时中国社会中所最感缺乏的)方面,确实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开学后,高等科的功课就全部由他们教授。中等科的学生主要由中国教师担任,在这批中国教师中,也有一些具有进士、翰林头衔的老学究,他们分工担当的主要是《国文》、《中国历史》、《中国哲学》等所谓中文部课程,对清华“国学”根基的奠定和重视传统文化校风的养成,同样起到良好的作用。

(五)主持清华学堂开学

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英文名称是:Tsing Hua lmperial College。清末兼管学部和外务部的军机大臣那桐为清华学堂题写了校名。学堂设正副监督(相当于正副校长)3人,由游美学务处的总办周自齐和会办范源濂、唐国安分别兼任。清华学堂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方针。

同月颁布的《清华学堂章程》规定,高等科与中等科各4年。“高等科注重专门教育,以美国大学及专门学堂为标准,其学程以四学年计,中等科为高等科之预备,其学程以四学年计。”到这年9月,游美学务处向外务部转清华学堂改变学制申请:“本学堂开办已历数月,征诸实验,觉向定章程与现在情形尚有未尽适宜之处,不能不酌量变通,以期完善。”学制方面,由“四四”学制改为“三五”学制:“高等科三年毕业,中等科五年毕业。”

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有学生460余名,教师30多人。这是清华历史的开端。后来,清华便把每年4月最末的星期日定为校庆日,一直延续到今天。 清华学堂虽然在教学上“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在行政管理上还是封建王朝的一套。入学考试时,学堂正监督周自齐穿着清朝官服高坐堂上,旁边考试官按省籍唱名:“浙江听点”、“江苏听点”……周自齐就用朱笔点名,仍然是十足的科举考场习气。开学之日,周自齐、范源濂率众学生在礼堂向“皇帝万岁万万岁”牌行三跪九叩礼。

周自齐在清华学堂一开始就树立了严谨的学风,无论是教学还是生活上都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入学堂不久即行甄选和筛汰学生,有未通过甄别考试被退学者,有假满未到学堂上学被开除者。学生在清华是幸运的,在学习及设备上、在住宿和生活上都享受着较为优越的条件。学生入学后所花费用不多,学宿膳费免交,一个学期只交体育费一元,以及预交期终可退还的赔偿费五元,七块钱一月的伙食(相当于当时一个工人的月薪)。清华学生衣着方面较朴素,大都竹布长

6

衫、布袜、布冠。由于清华远处城郊,加上学校斋务处的严管,所以清华学生在生活上比较循规蹈矩,养成了简朴的风气。⑧

四、离任清华学堂监督

19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遵照教育部令,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将监督改称“校长”,因为周自齐已经被任命为山东都督,因此唐国安任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周诒春为副校长,周诒春并接张伯苓兼任清华教务长。自此,清华进入清华学校时期,前后凡17年,至1928年改为“国立清华大学”。

周自齐在当时的学生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评价很高。据1911 年入学的胡光麃说:“总办周先生是同文馆最早的学生,又有满清举人的身份(副榜,即举人备取),换言之,他是科举出身。他没有正式留过学,英文是在中国学的,但做过驻美代办,旧金山、纽约总领事和古巴代办,资格极老。……进入民国后,范源廉任教育总长,周自齐任山东省长,唐国安因病早逝,他们均极为精明强干”。

总之,美国“退款办学”之举,意在施加其在中国的影响,符合美国的利益。

但是从总体意义来看,退款办学为大批中国有志青年提供了接受西方现代科学文化教育的机会。由“退款办学”建立的清华学堂,曾被称作“赔款学校”,清华学生也称清华为“国耻纪念碑”,“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更不幸而生长于国耻之中。……不幸之中,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正是这种爱国精神与责任意识,形成了清华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激发一代代清华学子将自己命运与祖国、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清华虽身负国耻的印记,但最终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爱国革命传统、为国家兴盛和科技文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学校。从这一点而言,周自齐在清华发展的历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注释: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方裕谨编选:《外务部为拟定收还庚子赔款遣派学生赴美办法大纲事奏折》(宣统元年五月二十三日),《清游美学务处档案史料》。

②李守郡:《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的派选》,《历史档案》1989年第三期,第100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游美学务处档案史料》,《历史档案》,1997年第三期,第63页。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游美学务处档案史料》,《历史档案》,1997年第三期,第65-67页。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方裕谨编选:《游美学务处为报本处开办情形及刊刻关防事致外务部呈文》(宣统元年七月十八日),《清游美学务处档案史料》。

7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