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艮”及从“艮”得声的字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释“艮”及从“艮”得声的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摘 要:通过对“艮”的甲骨文用法及其金文、小篆等形体演变的分析,选取《说文解字》中以“艮”为声符的形声字一共 16 个,从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角度加以论述,分析“艮”字及其以“艮”得声的字的形体构造特征,并且梳理它们之间的字族关系。

关键词:古文字;“艮”;形体演变;词义系

形声字中声符具有示源功能,已经被学术界所认可。汉字中的形声字不仅意符表义,声符也可以表义,同一声符的形声字意义有共同之处。《说文解字》中(以下简称说文)以“艮”为声符的形声字共 16 个:狠、龈、?c、?、很、限、艰、恨、眼、银、??、垠、?、根、跟、痕。我们借助许慎的《说文》,结合《甲骨文字典》等工具书,考察各字的本义,并以此为基础,归纳以“艮”得声的字,对意义相通的一些字进行归类,并且分析“艮”字的词义系统。 一、“艮”字形义考释 “艮”,甲骨文=(目)+(人),表示目视。造字的本义为“回望怒视”。金文的意思是“目在背后”的样子,强调回头看。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艮”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彳”造“很”字。向前看为“见”,回头看为“艮”。艮,《说文-匕部》:“艮,很也。从匕目。匕目犹目相匕,不相下也。《易》曰:‘艮其限’。 匕目为 ,目为真也。古恨切”。《说文解字注》:“艮,很也。很者,不听从也。一曰行难也。易传曰:‘艮,止也。止可兼很三义。许不依孔子训止者。止、下基也。足也。孔子取其引伸之义。许说字之书。嫌云止则义不明审。故易之。此字书与说经有不同。实无二义也。”唐兰先生认为此即为“艮”字。《易?艮卦》曰:“艮,止也。《易?说卦》又曰:“艮为山。“见”、“艮”二字声纽同为见母,韵部文元旁转,古音相近,并且造字的本义有相同之处,判断他们之间同源,都表示看,随着词义的发展,“见”用以表示普通的看,而“艮”则表示注视,注视时注意力停驻于某处,生止义,所以“艮”在《周易》中表示静止不动的山。根据“艮”之字形考释,我们认为“艮”本义为注视,高亨经意:艮,顾也,注视也”。

二、从“艮”得声字形义系联 (一)“看”义系联 1、“眼” “眼”,金文=(目,视觉器官)+(艮,回头张望),表示人类用以张望的视觉器官。造字的本义为:“双目,人类用以观察的视觉器官。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隶书将篆文中的“目”写成“日”,将“人”写成“匕”。隶化后,篆文中的“目”在楷书字形中变形成,篆文中的“人”则变形成,于是篆文的变成了楷书的,《说文?目部》:“眼,目也。从目声。五限切。”《释名?释形体》:“眼,限也。瞳子限限而出也。”《易?说卦》:“巽其于人也,为多白眼”。《史记?孔子世家》:“眼如望羊。”《晋书?阮籍传》:“籍能为?i白眼。” 2、“银”、“??” “银”,篆文=(金)+(艮,“跟”的省略,表示跟随、紧接着),造字的本义为“仅次于黄金的金属”。隶书将篆文的“艮”写成。《说文?金部》:“银,白金也。从金艮声。语巾切”。《尔雅?释器》:“白金谓之银,其美者谓之镣”。裴?s集解:“《汉书音义》曰:“白金,银也。赤金,丹阳铜也。” (二)“阻挡”义系联

如果专注与一个地方看,能够引申出止义,因阻挡限制而止,从原因上又可引申出阻挡义,即:注视义→止义→阻挡义。如“很”、“限”、“艰”、“恨”。 1、“很” “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恨”的省略,表示愤恨。“很”,篆文=(彳,行进)+(艮,“恨”),表示恨恨而别。造字时的本义为“愤恨而不跟从”。隶化后楷书将篆文的“彳”写成“双人旁”,将篆文的写成。《说文?彳部》:“很,不听从也。一曰行难也。一曰?x也。

从彳,艮声。”根据字形,可以看出“很”的本义为“行难”,意思是因为受阻而难以前行。 2、“限” “限”,金文=(阜,盘山石阶,代表高山)+(见,回望),造字时期的本义为“崇山险峻,让人望而却步”。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的“阜”写成“左耳旁”;将篆文的“见”写成。《说文?阜部》:“限,阻也。一曰门榍。从阜,艮声”。 《玉篇》:“界也,度也,?r也。” 《易?艮卦》:“九三艮其限。王念孙曰:“限,本作阻。”陈奇猷集释:“《说文》限,阻也。也就是说限和阻应该是同义,不需要改动。 3、“艰” “艰”,甲骨文=(人,献身者)+(?裕?击鼓祭祀),有的甲骨文用“女”代替“人”,表示用女子献祭。有的甲骨文=(?裕?击鼓祭祀)+(口,呐喊)+(田,像头套、面套)+(大,人,受难献祭者),表示让献祭者蒙面受难。造字时的本义为:“蒙面受难,活人献祭。”隶书将篆文的写成“艮”。俗体楷书用代表某种复杂的动作的“又”代替正体楷书的“堇”。《说文?土部》:“艰,土难治也。从堇艮声。?兀??n文艰从喜。古闲切。”《尔雅?释诂下》 :阻、艰,难也。” 4、“恨” “恨”,篆文=(心,怨愤)+(艮,瞪眼),造字时的本义为:“因怨愤而瞪眼怒视。”隶书将篆文的“心”写成;将篆文的写成。《说文?心部》:“恨,怨也。从心艮声。胡艮切。”《蜀志?刘巴传》:“巴不得反使,遂远适交址。先主深以为恨。又悔恨也。” 《史记?李广传》:“王朔谓李广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意思是内心梗塞不畅的样子。 (三)“界限”义系联

限制使不得过,标志为界限,因此由限制义又可引申出界限义,“限”有阻隔义和界限义为其证。即看义→止义→阻挡义→界限义。例如:“垠”、“?” 1、“垠” “垠”,篆文=(土,旷野)+(艮,见,远望),表示可见的旷野范围。造字时期的本义为:“视野所及的旷野边际。”隶书将篆文的写成。《说文?土部》:“垠,地垠也。一曰岸也。从土艮声。”圻,垠或从斤。语巾切。”《尔雅?释地》:“九天之际曰九垠。”《楚辞?远游》:“?o绝垠乎寒门。”《淮南子?天文训》:“气有汉垠。”张舜徽按:“垠、岸、萼三字双声,乃一语之转,“垠”界限之义大明。 2、“?” 《说文?革部》:“?,车革前曰?。从革艮声。?舳髑小p祛绨矗骸办?犹垠,以革缘之为垠?@也。”《疏》李巡曰:舆前以革为车饰曰?。张舜徽按:“物之界限,有齐平者,有高起者,统谓之垠?瘛p⌒煲咱笫挽?,理或然矣。” (四)“向下”义系联

界限义具体到下部则引申出足、向下义,即:注视义→止义→阻挡义→界限义→足→下基义。如“根”、“跟”、“痕”。 1、“根” “根”,篆文=(树)+(艮,“跟”,脚底),树根,喻树木长在地下。造字时期的本义为:“比喻草木长在地下、使树木牢牢挺立的营养器官”。隶书简化了“艮”的字形。《说文?木部》:“根,木株也。从木艮声。”《说文通训定声》:“蔓根为根,直根为柢。”《老子》:“是谓深根、固柢。”《论衡 ? 超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后汉书 ? 宋弘传》:“盖志士仁人所为根心者也。”高诱注:“根,本也。”根为木之下基,犹人之足。 2、“跟” “跟”,篆文=(止,脚趾,代脚踵)+(艮,见、看),造字时期的本义为“?c,啮也。从豕艮声。” 《玉篇》:“豕啮地”。《广韵》:“豕食貌”。《正字通》:“齿深入物也。别作龈。又与恳通。” 《前汉?刘向传》:“?c?c数奸死亡之诛。”《师古曰》:“?c?c,款诚之意。”《集

韵》:“或作?~。”张舜徽按:“艮既训很,因之凡从艮声字多有很义,故豕啮为?c,犬斗为狠也,豕善啮,啮为争斗之主要手段,啮犹斗貌,龈同此理。” 3、?

《说文?言部》:“?,很戾也。从言艮声。”《广雅?释训》:??,语也。”《正字通》:“与很通。不听从也。”又《集韵》:“口很切,音恳。”《玉篇》:“难语貌。”《集韵》:“苦本切,音捆。?,很貌。”张舜徽按:“很戾之见于行止者为很,见于言语者为?,见于目者为艮,见于心者为恨\。?字很少使用,悉所以用“很”字代替。表示很仇视之貌。

通过运用声符示源的理论,在分析和系联字族的基础上,以《说文》中以“艮”为声旁的16个字为研究对象,总结了“艮”字字族的声符示源的概况和特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以“艮”为母字,一方面描写其词义的引申线索,构建起以“艮”为声符的形声字的词义系统,另一方面从词义的孳乳分化中概括出以下分类。分别是:(一)看义(艮、眼、银、??),(二)阻挡义(很、限、艰、恨)(三)界限义(垠、?)(四)下基义(根、跟、痕)(五)仇视义(狠、龈、?~、?)。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