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总结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国建筑史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寺庙祠观

我国古代的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即已正式传来中国。当时寺院布局是以佛塔为中心的方形庭院平面。阿育王塔是江南佛教建筑的肇始,汉代佛教文化遗物有摩崖石刻、石刻画像或铸于铜镜背面绣作织物图案之佛教形象。而我国著名石窟(云岗、龙门、天龙山、敦煌等)肇始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的永宁寺塔采用了“前塔后殿”的布局方式,但依旧突出了佛塔这一主题。还出现了以殿堂为中心的“舍宅为寺”的寺院。 隋唐时期佛教的特点:主体部分采用对称式布置,即沿中轴线排列;殿堂已渐成为全寺中心,佛塔侧退居到后面或一侧;多重院落的设置。

明清时期佛教特点:规整化,依中轴线对称布置建筑;塔已很少。

佛教已分为几部分:汉传佛教,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安徽九华山(地藏)、浙江普陀山(观音);藏传佛教,分布在西藏、甘肃、青海及内蒙一带,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南传小乘佛教,仅限于云南的西双版纳等地,平面和建筑风格与中土大相径庭。

道家思想源于老子的《道德经》,由远古的巫祝发展的战国、秦、汉的方士,东汉时才正式成为宗教。它的建筑特点有:建筑以殿堂、楼阁为主;依中轴线做对称式布局。不建塔、经幢和钟、鼓楼等。

伊斯兰教在唐代由西亚传如我国,其礼拜寺的建筑特点有:礼拜寺常建有邦克楼和光塔,以及供膜拜者净身的浴室;不置偶像,仅设朝向圣地参拜的神龛;建筑常用砖或石料砌成拱券或穹隆装饰纹样用可兰经文或植物与几何图案等。早期的礼拜堂保持了教多的外来影响(唐的广州怀圣寺、元重建的泉州清净寺),建造较晚的都已完全采用中土传统的木构架形式(西安明华觉巷清真寺、北京牛街清真寺)。 1.佛教建筑

●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采用金厢斗底槽的平面柱网形式;柱身都是圆形直柱,仅上端略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及升起,阑额上无普拍枋;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区别明显;脊下不施侏儒柱而仅用叉手,是现存木建筑中的孤例,天花用小方格的平,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佛光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 河北正定隆兴寺: ①摩尼殿:面阔七间(35米)进深七间(28米)重檐九脊殿顶,四面正中出抱厦。外檐檐柱间砌以封闭的砖墙,内部柱网由二圈内柱组成。面阔和进深方向上的次间比梢间狭,檐柱有侧脚和升起,阑额上以用普拍枋,阑额端部伸出柱外作卷云头式样。下檐柱头铺作用五铺作双抄偷心造。上檐柱头斗拱出单抄单下昂。②转轮藏殿的平面方形,每面八间,入口处加雨搭,上用九脊殿顶,内柱向两侧移动使与檐柱组成六角形平面。这种改变柱子位置的方式,是宋金建筑常用的手法。殿内梁架都用彻上明造,正面与山墙当心间的檐柱上使用了曲梁。上掩柱头铺作的第二跳昂又延伸到平梁下作为大斜撑,补间的昂则延伸到下平下。内外柱柱径已有区别,上下层柱交接处使用叉柱造。

● 河北蓟县独乐寺:①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四椽,单檐四阿顶,平面如分心槽式样。柱的收分小,有显著的侧脚。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双抄偷心造。阑额出头垂直切割,未用普拍枋。屋檐伸出深远,斗拱雄大,台基较矮。②观音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八椽,外观二层,有腰檐平座,内部三层,屋顶用九脊殿式样。柱子仅端部有卷杀,并有侧脚,上下层柱交接处使用叉柱造。 ● 山西大同善化寺: ●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 河北承德外八庙:

● 内蒙呼和浩特市席力图召: ● 云南傣族佛寺

2.道观及祠庙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正面朝东,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实际是殿身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加副阶周匝)重檐九脊殿顶。平面中减去殿身的前檐柱,使前廊深打两间,内柱除前金柱外全部不用,这种处理方式在我国古建中尚属少见。前檐副阶柱身施蟠龙,柱有明显的侧脚和升起,已用普拍枋,下檐柱头铺作五铺作外出两跳昂式华拱,单拱计心造。l 山西芮城永乐宫:是一组保存的较完整的元代道教建筑。l 3.伊斯兰教礼拜寺

福建泉州清净寺l

陕西西安华觉巷清真寺l 塔 幢

我国的塔在类型上大致可分为阁楼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和金刚宝座塔。

阁楼式塔是仿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架构建筑的,塔的平面在唐以前都是方形,五代起八角渐多,六角形为数较少。早期木塔和仿木的砖石塔由一层塔壁改用两层塔壁。实例: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国内现存唯一木塔)、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江苏苏州报恩寺塔、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南京报恩寺琉璃塔。l

密檐塔底层较高,上施密檐,五至十五层,建筑材料一般用砖石。实例:河南登封嵩岳塔(我国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陕西西安小雁塔、山西灵邱县觉山寺塔)l

单层塔大多用做墓塔,最早一例为北齐。塔的平面有方、圆、六角、八角多种(河南安阳宝山寺北齐双石塔、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l

喇嘛塔多作为寺的主塔或僧人的墓塔,内地的喇嘛塔始见于元代或作寺中主塔或作为塔门、僧人墓塔。(北京西城妙应寺白塔、)l 金刚宝座塔是在高台上建筑五坐,仅见于明、清两代,台上塔的样式或为密檐塔或为喇嘛塔。(北京西直门外大正觉寺塔)l 石 窟

中国的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西起新疆、东至山东、南抵浙江、北到辽宁。著名的有敦煌鸣沙山、大同云岗、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巩县石佛寺、磁县南北响堂山、太原天龙山。它们大半集中在黄河中游及我国西北一带,鼎盛时期是北魏至唐,到宋以后逐渐衰落,在浮雕、塑像、彩画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资料。 住宅

住宅构筑类型:

1)抬梁穿斗混合式。2)竹木构干栏式。3)木构井干式。4)砖墙。5)碉楼。6)土楼。7)窑洞。8)阿以旺。9)毡包。 实例:

徽州明代住宅l

北京四合院:特点是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和成熟的尺度与空间安排,住宅严格区分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自有天地。l 苏州住宅l 闽南土楼住宅l 四川山地住宅l

云南一颗印住宅l

河南窑洞住宅:靠崖窑;地坑院;锢窑l 蒙古包l

维吾尔族住宅l 藏族住宅l

傣族干阑式住宅l

园林

发展概况

汉以前以帝王贵族狩猎苑囿为主题的时期。l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阶段,也是山水园的奠基阶段(山水诗、山水画应运而生,再现自然美的山水园也发展起来),本时期的另一个新发展是出现了公共游览的城郊风景点,山水风景园主题内容的人工堆石兴盛。l

唐代是风景园林全面发展时期:首先,城市和近郊风景点有所发展;其次,各地私家园林的兴建日趋繁荣;其三,山居郊墅发展;其四,帝室苑囿和离宫的兴作极盛;l 两宋时,造园活动更为普遍,以及于地方城市和一般士庶。首都汴梁和西京洛阳,园林最为兴盛,最为著名的是徽宗时的艮岳。园林花木品种大量增加。宋代风景园林建筑的特点是造型绚丽多彩。l

明清是我国古代园林的最后兴盛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两个造园活动的高潮:一是明中晚期南北两京和江南一带私园的繁荣;一是清代中叶清帝苑囿和扬州、江南各地私园的兴盛。l

明清皇家苑囿

清代园囿造景的指导思想是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集锦式)。手法是摹仿江南私家园林。宫廷建筑极其严肃隆重,苑囿建筑除了宫室那一部分外,其他多较活泼,随意布置,使人有亲切感,宫室做法常有庙宇布置在苑中,成为重要的风景点或构图中心。园林不用等级象征的斗拱。实例:北京明清三海、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采用园林常用的手法:强烈的空间对比。佛香阁是全园的制高点)。清代苑囿中的特点是园中之园。l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大致分为:第一把全园划分若干景区,园中空间与景物的布置也宜主次分明,而不宜平均分布,这种对比手法是一般园林所普遍采用的。对景是园林造景中一个重要内容。第二水面处理方面。第三假山是园中重要因素,叠石堆山也是表现我国古代园林风格的重要的手法之一。第四建筑处理方面,建筑物在园林中占极重要的地位:厅堂是园林内的主要建筑;以能凭眺最好的风景为首要条件;榭与舫为临水建筑,舫又称旱船;楼阁位置设在厅堂之后,楼多为二层;廊多起引导和分隔空间的作用;墙的主要功能是分隔空间,一般不宜临水。第五花木在私家园林中以单株欣赏为主,较大的空间也成丛成丛的栽培。实例:寄畅园、留园、拙政园。l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概说

叠梁:式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支梁,梁的两端并承懔;如是层叠而上,再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懔。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重要建筑则用斗拱承载出挑。l

穿斗式:又称为立贴式,这是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因此有时和叠梁式混用。l 井干式: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成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它的耗材量大,建筑的面阔和进深受木材长度的限制,外观也较厚重,因此应用不广一般仅见于产木丰盛的地区。l

木构架在结构上基本采用简支梁和轴心受压柱的形式,局部使用了悬臂出挑和斜向支撑,此外还采用了斗拱(可以承托一定距离的出挑重量,也是屋顶梁架与柱壁间在结构和外观上的过渡构件)。单体建筑在外观上大致上可分为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此外它还有取材与

运输方便、加工与建拆较简易的优点。但易燃易腐,坚固程度低于砖石结构。 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台基:普通台基

须弥座(高级建筑)

踏道:阶级形踏步(带垂带石) 如意踏步(不带垂带石) 礓礤(慢道)

斜道(辇道或御道) 栏杆(勾阑):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就发现木栏杆,汉代的栏杆的望柱、寻杖、阑板都已具备。用于石栏结束处的抱鼓石最早见于金代的芦沟桥。

铺地:分为室内和室外铺地。周初有在地面抹泥沙石灰组成的面层;晚周出现砖铺地;东汉出现磨砖对缝;唐将砖的侧面磨成斜面;宋代起砌砖使用了石灰。西周中期使用了卵石竖砌的散水,秦汉在卵石两侧砌砖,到唐代完全用预制的地砖(4%o —5%o )。 大木作

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

开间:我国木构架建筑两面正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又称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建筑中各开间的名称又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称明间(宋称当心间)、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

屋架上的檩(宋称)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 1.柱

总的可分为内柱和外柱,按结构所处的部位可分为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童柱等。 原始社会的半穴居建筑中,木柱与其他构件使用的是绑扎法,新石器时代用榫卯,如浙江余姚河姆遗址之中所发现的木构件。 材:宋代建筑之中的计量单位。 举势:屋面坡度

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即《营造法式》中的生起。 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在两个方向上都有倾斜的做法。 古建筑平面内外设两圈柱廊的做法称金厢斗底槽(唐佛光寺大殿);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的为单槽(晋祠圣母殿);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的为双槽(唐大明宫含元殿和北京清故宫太和殿);在门屋建筑中,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的称分心槽(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在《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 2.枋

分为额枋(宋称阑额)、平板枋(宋称普拍枋)、雀替(宋称绰幕枋)。

3.斗拱

斗拱始见周代铜器,到汉代其特点已基本形成,唐代是我国斗拱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它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又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此外,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尺度的衡量标准。 它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 斗、升l

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面的构件。

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是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拱l

拱:置于坐斗口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拱的名称依部位而不同,向内外出跳的拱清式叫翘,跳头上第一层横拱叫瓜拱(宋称瓜子拱),第二层叫万拱(宋称慢拱),最外跳在挑檐椽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叫厢拱(宋称令拱)。

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拱 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拱

昂:l

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唐佛光寺大殿柱头铺作是现知最早的实例。 4.屋架

举架(宋称举折)l

举是屋架的高度 折屋面横断面坡度是由若干折线组成,这就是“折” 推山与收山l

推山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