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课标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深入解读课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现。然而,学生年龄小,知识积累有限,人生阅历不深,很多时候需要教师讲解,需要接受学习。目前,中小学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表现在语文教学中,繁琐提问多,字词句训练多,学生死记硬背、疲于应付,因此建立新的教学方式,让体验、发现学习进入语文课堂就成了当务之急。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一是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自主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角,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主动探究,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方式、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二是恰到好处地运用讨论、探究等学习手段。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这种氛围在“一言堂’上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们的语文课要允许讨论,允许实话实说,甚至允许有争论,有保留意见。“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三是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任何学习方式,都要有一个习得的过程。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需要,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需要指出的是,接受学习仍是人类重要的也是特有的学习方式。接受学习的最大价值在于学生不必从零开始学习活动,他们可以通过直接接受前人与他人的认识成果而加速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使有限的生命个体能够更从容地面对无限的知识海洋与大千世界。素质教育要求加强体验学习和发现学习,但并不意味着拒绝接受学习。在新的教学方式里,语文教师仍要“讲”,或是提供背景知识,或是点拨言语规律,或是交流自己收获,或激情熏陶,不一而足。

然而走进课堂,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记忆——训练——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间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认真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在这种学习方式下会培养出怎样的人呢? 1、几个案例

案例一:好学生的烦恼。这段时间我特别烦,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装着一大堆事情都不知道怎么办好。我对别人讲也没用,大家都说这些事儿你得自己看着办,可我自己真的不知道怎么办好。我特别担心自己做出错误的决定……过去从来没有这种事情,从小学到大学我一直是好学生,特别听话,老师叫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而且做的非常好,老师总把我当作全班学习的典范。初中毕业时,家长和老师都说上高中可以考大学,我就考了高中。高中毕业时,大家都说学计算机有前途,我就报考了计算机专业。尽管大学四年我对它没什么特别的兴趣,但还是刻苦的学了,而且每次考试成绩还不错。眼看着就要毕业分配了,有些事情弄得我特别难受……最近班里有个男生对我特别好,他说毕业分配时,我去哪儿他就跟我去哪儿。他学习成绩勉强过得去,挺爱玩的,我担心自己以后常和他一起会失去上进心,可我又不忍心伤害他。不也分配也是,不知道去什么样的单位好,总担心万一分到一个不好的单位怎么办,搞得我好几天睡不着觉。

案例二:学生不会开卷考试。据《教师报》载,前不久有一城市的初中学校社会和思想政治两门课程首次实行了半开卷考试,即卷一为闭卷考试,卷二为开卷考试。考试一结束,许多监考老师不约而同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的学生竟然不会开卷考试啦。闭卷考试学生胸有成竹,答题如流,而到开卷考试,学生发愣,不知从何下笔。(应试教育,做题教育)

案例总结:

5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 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不能用统一的模式去培养学生,让他们像机器生产的零件一样整齐划一。

孩子们的学习活动方式是多元的, 课堂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儿童有儿童的探究方式。教师既要针对孩子的年龄、认知、学习探究的特点设计共性的教学方式,又要做到因材施教。 语文新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已经习惯了传统教法的大多数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可以这么说,今后我们在课堂教学上有没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开放”与“封闭”是相对应的。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

而开放的课文课程则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据,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既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学习语文,又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既体现在学习内容和途径上,也体现在学习目标、方式和方法上。 要注意:

1、课程不等同于教材。

课程开发不是专家的权利。课程是生成的。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 2、正确看待教材

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学的线索。 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

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 3、倡导新的课程观 (1)生成的课程观

课程是生成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 (2)整合的课程观

课程是整合的,不是单一分化的内容体系 (3)实践的课程观

课程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活动体系。

正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四、把握课程目标的基本内容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需要教师切实把握。 1、了解课程总目标

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与内容”,包括“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两部分。“总体目标与内容”与原来的“总目标”大同小异,只是在文字的表述上做了一些修改。 这个部分的修改,强调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特点。开头部分增加了如下一段话:“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里特别强调了“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

6

体”,在教学中不可把三者分割开来。 课程总体目标一共有如下十条: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以上十条,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第1、2条,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第3、4条,侧重于“过程与方法”。 3、 第6——10条,侧重于“知识与能力”。

以上三个方面,是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的核心,是“知识与能力”,特别是语文能力的培养。

2、把握学段目标与内容

学段目标在课程标准中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可见学段目标的重要性。教师的教学,应以学段目标为基本依据。因此,把握学段目标和内容,是教师学习课程标准的重中之重。修改后的学段目标,与原来的相比,总体结构、基本内容未变,但具体要求有一些变化。 (1)关于识字写字识字写字仍然是低段的教学重点,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对识字写字量降低了,而对写字质量提高了要求。 如低段识字要求的变化:

◆原课标:“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2011年版课标:“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显然,要求比原来降低了近200个汉字,这有利于减轻低年级学生识字的负担。 再如中段写字要求的变化:

◆原课标:“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2011年版课标:“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中段要求会写的字由2000降到1600,减少了400个汉字,这也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小学六年的识字写字总量仍然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和原课标总量相同。

但2011年版课标在写字的习惯、美观等方面,均提高了要求。在体现多识少写思想的同时,提出“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提高书写质量”的要求,如中高段的写字,均增加了如下要求“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高段还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还提出要在第一、第二、第三学段,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练字,要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可见,写字练字是修改课标强调的一个重点。

(2)关于阅读

◆课程标准在阅读阶段目标中,根据各个学段学生阅读心理特点安排了不同的阅读内容,同时也针对不同阅读内容提出的不同的阅读要求: 学 段

阅读内容 阅读要求 7

第一学段 浅近的通话、寓言、 故事 ★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古诗 美。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第二学段 叙事性作品 优秀诗文 叙事性作品 诗歌 第三学段 说明性文章 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 优秀诗文 ★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阅读方面,原课标和2011年版课标均强调以下基本要求: ①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② 学会朗读,低、中、高三段都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段重在“学”,中段要“用”,高段要“能”,三个学段的要求又有区别。

③学会默读。低、中、高三段都要求学习默读。低段只要求“学习默读”,2011年版课标删去了原来的“不出声,不指读”的要求,并把“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这两个要求延伸到中段。高段要求“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④掌握词句。低、中、高三段都要求结合上下文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中段要学习抓“关键词语”,高段要学习“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学 段 词 语 学 习 要 求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