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学大纲整理2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数学教育学大纲整理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一章 数学的特点、方法与意义

一、了解数学语言、数学方法、数学模型等概念的内涵: 1、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作为数学理论的基本构成成分,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应用的广泛性”.简单地讲,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性、精确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2、数学方法:是以数学为工具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三个基本特点:(1)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2)精确性;(3)应用普遍性和可操作性.

3、数学模型:是指对某种事物或现象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的数学概括描述和抽象的基本方法. 二、理解数学抽象性、严谨性等特点:

1、数学抽象性的特点:(1)数学抽象的彻底性;(2)数学抽象的层次性;(3)数学方法的抽象性.

2、数学严谨性的特点: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较高的精确性,一般以公理化的体系来体现.数学的严谨性也是相对的,随着数学的发展严谨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三、明确公理化方法、随机思想方法的特点: 1、公理化方法的特点:

作用: 1)概括整理数学知识; 2)促进新理论的创立; 3)表述数学理论具有简捷性、条件性和结构的和谐型.要求:相容性、独立性、完备性.

2、随机思想方法的特点:随机方法也称为概率统计方法.

(1)概率统计方法的归纳性;(2)处理的数据受随机因素的影响;(3)处理的问题一般是机理不甚清楚的问题;(4)概率数据中隐藏着概率特性.

第二章 数学课程概述

一、了解大众数学的内涵和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课程的特点: 1、大众数学的内涵:(1)人人学有用的数学;(2)人人掌握数学;(3)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 的数学.

2、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课程的特点:

(1)注意课程内容的普适性; 2)以未来社会公民所必须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3)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 4)使学生在活动中,

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5)淡化形式,重在实质. 二、对“问题解决”内涵的理解: (1)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的一个目的;

重视问题解决的培养,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最根本的目的是通过解决问题的训练,让学生掌

握在未来竞争激烈时、发展迅速的信息社会、生存的能力与本领。当问题解决被认为是一个目的时,它就

独立于特殊的数学问题和具体的解题方法,而是整个数学教学追求的目标。

2)问题解决是数学活动的过程;

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亲自参与发现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必须综合使用他所

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以及对新问题的理解,并能把它运用到新的、不熟悉的、困难的情境中去。 (3)问题解决是技能.

问题解决并非是单一的技能,而是一个综合技能。他包括对问题的理解、求解的数学模型的设计、求解策略的寻求,以及对整个解题过程的反思与总结。

三、注重问题解决的数学课程有哪些特点:

问题解决不仅是课程目标,而且是过程、方法和策略.数学知识的呈现不再具有“公理—定义—定理—例题”这种纯形式化的叙述体系,而是渗入了更多的非形式化的、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学习活动. 第三章 国外的数学课程改革

一、了解 20 世纪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贝利-克莱因运动、新数学运动、回到基础、问题解决等),领会这些运动对数学课程发展的意义:

1、贝利-克莱因运动: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由德国数学家

克莱因和英国数学家贝利发起并领导的数学教育的近代化运动,被称为贝利-克莱因运动.这场运动的重点是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变革.贝利针对当时英国数学教学忽视实际应用的弊病,强调了数学的实用性价值,提出数学教学要强调应用.克莱因提出,数学教学应该强调:提倡数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教材内容应以函数概念为中心;应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来指导教学内容.尽管他们的主张各有差异,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这就是使教材教法近代化、心理化,实现数学各科的有机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意义:虽然这次改革运动由于一些客观的历史原因,例如两次世界大战,中断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改革试验,使该运动没有取得很好的结果,但是它对现代中学数学教学的影响是深

远的.例如,初等函数知识成了中学数学的固定内容;几何变换的知识在几何中得以充实;解析几何在多数国家的中学中占有主要地位;它也为后来的“新数学运动”起了先导作用,而更主要的,它的许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参考价值.

2、新数学运动:对这个运动起指导作用的是 1959 年 9 月美国“全国科学院”召开的一次会议,会上研究了课程改革问题,会议主席布鲁纳在他的总结报告《教育过程》中,提出了四个新的思想:第一,学习任何科学,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简称结构思想);第二,任何学科的知识都可以用某种方法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早期教育思想);第三,让学生象原来科学家那样亲自去发现所学习的结论,即所谓发现法;第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首要条件不是考试,而是对数学的真正兴趣.

意义:尽管这次改革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对世界数学教育改革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这次改革中提出的一些思想,例如,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把现代数学的最新发展、最新思想反映到课程中来,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强调发现式学习,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亲身实践, 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等等,受到许多人的推崇.不难看出,这些思想在我国当前的数学教育改革中也有重大影响.

3、回到基础运动:其出发点是希望重新引起对基本技能的重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 回到基础”不但没有提高教学水平,反而使数学教

学回落到历史的最低谷.

4、问题解决运动:1980 年,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 提出:“问题解决应该成为 80 年代学校数学教育的核心.”这一口号很快得到了世界各国数学教育界的普遍响应,并由此掀起了一股问题解决研究的热潮,这股热潮一直延续到 1990 年代.

什么是问题解决?一是作为背景的问题解决;二是作为技能的问题解决;三是作为艺术的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1)目前对问题解决的认识仍相当肤浅.(2)片面地强调问题

解决也造成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不足.

(3)在 1980 年代,有关问题解决的研究几乎都集中在问题解决能力和表现的分析上,很少涉及问题解决的教学与评估.

二、掌握国外的数学新课程对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哪些借鉴作用: 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学课程各有特点,但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1)强调为所有人的数学,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数学;(2)强调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一般数学素养,如解决问题能力、数学交流能力、数学推理能力、了解数学与现实的联系等;(3)强调学习最有价值的数学,用发展的眼光衡量数学的教育价值;(4)关注数学学习过程,强调让学生“做”数学.

数学课程的功能不只是向学生传授作为科学的数学内容和方法,而且要把数学作为人的发展的一般动力来对待,要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数学教育问题,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来认识数学课程的目标,这些为课程变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奠定了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与事实依据.

许多国家早已开始实施课程标准,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尽量少走弯路.同时,西方国家的许多教学方法,如采用分层个体教学方法、非学校论教学方法和计算机程序等教学方法(把所要学的知识编成程序,让学生面对计算机自学),对学生能 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这对我们实施新课程标准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当然,由于国情不同,我们决不能照搬人家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尤其是要保留我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