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习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8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习题

参考答案 4.孙权劝学

1.劝学 就学 议论 结友 2.(1)当道,当权 (2)推托 (3)研究 (4)粗略地阅读 (5)擦拭 (6)于是,就 (7)了解 (8)才干和谋略 3.D(解析:A.应当;相当。B.好处;更加。C.指历史;过去的事。D.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4.(1)A (2)C (3)B 5.(1)研究 治理 (2)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一种学位 (3)只,只是 表转折的连词 (4)指历史 过去的事 6.D 7.(1)您是一国之君,怎能为一只鸟而轻易杀人? (2)委婉幽默。 8.(1)对……说 (2)经过 (3)谁 (4)拜别 9.(1)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2)有才德的人相别几天后,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10.孙权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因为文章主要突出的是劝,所以只有孙权的劝说之词。不过,吕蒙也有答话,“蒙辞以军中多务”,可见吕蒙开始时是拒绝的。 11.颇为自得的神态,巧妙接应鲁肃的赞叹,表现当之无愧的坦然之态。 12.(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3.D 14.B 15.A 16.(1)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推托。 (2)(这)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 17.鲁肃对吕蒙的夸奖(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和吕蒙结友而别(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文参考译文】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会抛弃成功的机会,拖延荒废时光。你要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用来成就自己的美德;你中途就回来了,(这)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于是七年没有回家。

24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习题

5.黄河颂

A组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九曲连环( ) 滋长( ) 高山之巅( ) ...

fēng( )火 气pò( ) péng pài( ) 狂lán( ) wǎn( )转 píng zhàng( ) bǔ( )育 2.《黄河颂》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

3.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________,流出了________,流出了________。

A.黄皮肤的部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的部落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黄皮肤的部落 D.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的部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4.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

(2)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 (3)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

5.选出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2003年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于6月20日在福州圆满结束。 ....

B.记者在北京小汤山医院亲眼目睹了医务人员在抗击非典战斗中感人的工作场面。 ....C.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防汛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将暴雨警报广而告之,做到家喻户晓。 ....D.在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

25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习题

跪拜乡土

一位友人去台湾观光,在一间茶棚里闲聊时,竟遇到了一位同村乡亲。那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喜滋滋地问家乡情况,问他熟悉的亲人,问门前的清江水。一问一答,竟勾起了老人的思乡之情,萌发了回乡看看的念头,而且这愿望很强烈。临别时,还即兴赋诗一首:君自故乡来,无端惹乡愁。门前清江水,是否至今流?

老人故里,已没有了亲人,但逢此盛世,三通既畅,为何不回去看看?为了不负等待了60年的梦想,怎么也得回乡一趟。他当即向乡人许诺,适当时候,一定回乡来看看。

不到一年,这位游子,真的在儿子的陪同下,回到阔别半个多世纪的家乡。 有乡亲问:父母不在了,又无亲人,回来看看,看什么呢?

老人说:“一是回来看乡亲,乡亲就是我的父母、我的亲人;二是回来感恩,感恩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是啊,老人是在这片土地上出生的,家园不在,这方热土还在,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正是这方热土,养育了先人,养育了自己。

老人说的,字字句句,沉甸甸的。这是他的胞衣地,这里有他父母的坟茔,虽然只是一堆黄土,却埋着父母的期盼,与自己的血脉相系相连。这山水,这故地,这清江,甚至父母栖身之所早已散去的炊烟,都与自己脉息相系,感情相通,让他魂梦相守。于是他对着这一方父母故地,对着这方魂牵梦绕的山水,这熟稔的土地,焚纸拈香,长恸而歌,长跪而拜。他跪拜的是一份沉甸甸的乡情,是对乡土的挚爱,是一份温馨的眷恋。

乡土乡情,总是难忘。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对故乡的依赖,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乡土文化的潜质,是楔入故乡泥土深处的楔子,它成了维系乡情的脐带。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割舍不了的情怀,这种恋乡情结,与生命同在,终生守望。

跪拜故乡,就是跪拜土地。这土地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你可以远离,但不可以割舍。土地是母亲,是人民,是一切生灵的根基。我们跪拜是一种心接地气的活法,也是一种精神,一种坚守,一种对大地母亲的感恩和对生命的感悟。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出生地,一个故乡,没有选择,这是你的命之根,生之源。它为我们承载很多,山水的仁慈,土地的博爱,谷物的恩泽,我们世世代代,都是以鞠躬的方式,贴近它,守候它,顶礼它,让我们总是心存敬畏,皈依在它脚下。

八旬老人,千里回乡,跪拜乡土,故乡在变,但那惦念和感恩之情是不变的,一如门前清江水,

26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习题

一直向东,日夜长流。正如老人“回乡有感”所吟:白发回乡一梦中,故园已非旧时容。只有门前清江水,涛声日夜水朝东。

A组

6.结合全文,请说说标题“跪拜乡土”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语境,分析下列画线词语所表达的感情。 老人说的,字字句句,沉甸甸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

8.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对故乡的依赖,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乡土文化的潜质,是楔入故乡泥土深处的楔子,它成了维系乡情的脐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开头、结尾都引用了诗句,分别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果不得见。

A组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质于邯郸 ( ) (2)王信之乎( ) ..(3)去魏也远于市( ) (4)愿王察之( ) ..

B组

11.由文中的故事,后人概括出一个成语“三人成虎”,它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庞恭对魏王讲“三人成虎”的故事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