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通用)2015届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一部分 第3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一 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人教通用)2015届高考语文 考前三个月 第一部分 第3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一 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题点训练一 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

[复习方略] 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而是二轮复习的重中之重。如何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呢?一是强化审题答题规范训练,强化分析概括思想感情的方法训练;二是学会分析概括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

如何审准题、答好题?

自主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吴锡畴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 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他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他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幽情”在诗中包含哪两种情感。 答:

答案 一是伤春之情。诗人直言“韶光”匆匆,直写“落花”随“风”飘荡,感叹春光流逝。二是忧国之情。诗人借感叹“落花”之春,“韶光”已逝,隐喻南宋朝廷风雨飘摇,运势不再,暗中表达忧国之痛。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时,一要注意抓住诗歌中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词;二要注意分析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三要注意揣摩与人物有关的事及人物的言谈举止,借此判断人物的感情。诗人在诗中感叹“韶光”“匆匆”而去,“落花”在“风”中飘荡,写出了诗人对春光流逝的伤感;再结合注释①的内容,可知诗中还有对朝廷风雨飘摇、国势衰弱的伤痛。

赏析 这首诗的开头,诗人直抒胸臆。他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这“幽情”究竟是什么?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则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

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的所见所感。上句写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引起诗人无限感慨:燕子现时虽未成家,但终有成窝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人在落花时节如“中酒”一样昏昏沉沉,黯然伤情。既写出了梅雨季节身体不适的感受,又写出了伤时的精神状态,把生理和心理上的萎靡困顿、哀怨忧愁表现得神形兼似,至妙入微!

1

颈联,是前两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诗人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己。诗人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借田园隐逸生活遣怀。

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上句“无赋”,用得果断!下句“且排”,实属无可奈何,其“幽情”虽得以暂时排解,但又怎能从心中彻底消除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深处无法忘怀现实的矛盾痛苦,但他又毕竟是位隐逸诗人,故终以逃避现实以求解脱。

“幽情”是全诗的主题,起承转合、凝聚开化,均以此为中心,诗情画意、主体客体融而为一,造语新颖,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精准审题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或第×句,第×联,上片或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分析诗词(或第×句,第×联,上片或下片)的情感内涵。 3.请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过程。 (二)审题要点

1.审清所给材料是局部的(某词、某句、某联、某片)还是全诗的。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把握;如是全诗的,则要分成几个局部看。

2.审清是要概括还是分析。这两种问法同中有异,“分析”题不仅要概括出,还要结合词句分析。

规范答题

1.情感概括题: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

特别注意 这里的“感情基调”多用一两个双音节词来表示,如惆怅、孤独、悲愤、闲适等。

2.情感分析题,有两种模式:

①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再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所谓“分析”,就是结合语言说出情感的依据和来由。

②具体+概括:先对具体诗句分析,再指出抒发的情感内涵。 答题示例

(2014·四川)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

[注]

,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2

注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赏析 此诗所写是秋季,暮色夕阳时分。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写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颔联中“常”“偏”二字用得很妙。“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了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了诗人的心绪与情感。

一、如何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013·新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上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考生答案 问题诊断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大而化之,缺乏精准把握。 该答案答得似是而非,或者只能答出表面的情感:怀才不遇。剖析矫正 而对“独去作江边渔父”一句未作深入细微的分析。“作江边渔父”是什么生活?作者对这种生活状态持什么态度?如果这样多思想一下,则答案就会准确全面多了。

3

满分答案 答案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赏析 这首抒情小唱很能代表陆游放归后词作的特色。他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的同时,总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词中“雕鞍驰射”“洲烟雨”,景色何等广漠浩荡!而“谁记”“独去”“占断”这类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隐曲幽微,情意又何等怨慕深远!这种景与情、广与深的纵横交织,构成了独特深沉的意境。明代杨慎《词品》说:“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其感旧《鹊桥仙》一首(即此词),英气可掬,流落亦可惜矣。”他看到了这首词中的“英气”,却没有看到其中的不平之气,清代陈廷焯编《词则》,将此词选入《别调集》,在“酒徒”两句上加密点以示激赏,眉批云:“悲壮语,亦是安分语。”谓为“悲壮”近是,谓为“安分”则远失之。这首词看似超脱、“安分”,实则于啸傲烟水中深寓忠愤抑郁之气,内心是极不平静、极不安分的。不窥其隐曲幽微的深衷,说他随缘、安分,未免昧于骚人之旨,委屈了志士之心。

要想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当然要借助常规方法,如审标题、联作者、找诗眼、借注释、知类别等。但临场时最主要而有效的方法是品“情语”。

1.品显性情语。所谓“显性情语”,是可以明显显示情感的语言,如包含“愁”“怨”“恨”“忧”“凄”“苦”“喜”“乐”“泪”“闲”“怜”“怅”等词语,这些大都是动词或形容词,表情达意功能相当明显。可以说抓住了这些“情语”,就抓住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些情语需要在第一时间予以关注并圈出,品味情感产生的缘由或情境。要注意的是,这些“情语”出现的位置主要在尾句(联)、首联,标题中有时也会出现。它有时还藏在“景语”中。

2.品隐性情语。所谓“隐性情语”,是指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的词语。它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指摹景、物、人特征的词语;一类是用了典故的词语;一类是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如能抓住这些隐性情语,品其含义,析其作用,则犹如拨云见日,“真性”显露无遗。

1.(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情语”。

①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答:

②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答:

③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