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济学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文化经济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文化经济学

导论

第一节 文化经济学基本概念

1、 文化与经济的基础性关系 Ⅰ文化的概念

1、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也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

2、文化属于一种群体支撑的公共现象,它强调的是人类群体的认同,是一定范围内的人们共同承认和接纳的精神产品。 3、文化具有相对性和普遍性的特征。

市场价值:文化指的是一种流行主义、消费主义的文化 ,具有普遍的文化意义和文化诉求。

资源价值的独特性及可转化为可听、可观、可感的具体物质形式。 经济化∕商品化的成本是可控的。 Ⅱ经济的概念

? “经济”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家政术,即治理家庭财物的方法。古罗马思想家色诺芬在其《经济论》中将“家庭”及“管理”两词的结合理解为经济。日本人将其翻译为经济,后由孙中山先生将这一说法引入中国。 ? 经济是指人类在共同生活中的各类生产。 ? 经济是以价值增值为直接和最根本的目的。

? 文化的经济属性体现在:A、文化是独特的经济资源;B、文化是综合国力的一种体现(文化是精神生产力);C、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D、文化中的道德因素是经济调节的重要杠杆。 ? 文化和经济的关系

共生、同构、互动和一体化 文化和经济的不平衡规律

2、 文化经济学学科发展

? A、文化经济的概念缘起

文化经济概念由大卫?索罗斯比(David Throsby)提出。 大卫?索罗斯比: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经济学教授,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国际文化经济协会主席。大卫?索罗斯比以其在文艺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而享誉世界,其研究领域还涉及艺术的经济功能、艺术市场公共干预经济学、文化发展、文化政策、传统出版以及文化过程的可延续性等多个领域,著有《经济学与行为艺术》、《经济学与文化》等多部专业著作。

B、学科发展

a) 18世纪至20世纪初: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西方哲学等开始对“文

化”和“人类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 b) 20世纪初至50年代末—80年代中期

? 对于文化经济的研究,始于文化社会学、艺术社会学和非生产领域经济学等研究。

? 米凯尔→ “艺术社会学”;苏联 “非生产领域经济学”研究 a)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实践推动着认知的深化 ? 欧洲国家 “文化财”;日本的“文化立国”等

? 知识革命:知识成为最具活力、最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 3、 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

? 文化经济是指将具有普遍价值诉求的文化通过可控化的市场运作创造经济价值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 ? 文化经济的构成

文化产业 (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事业 (基础条件;营造社会文化生态环境)

第二节 文化经济学研究对象

1、文化经济学的学科来源 A、传统经济学

? 文化因素无论从其本质,还是从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过程都存在一定的非理性,因此可以明确衡量和理性计算(rational calculation)的实物形态的资本 (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才是其研究核心,而对具有重大影响的非经济因素(制度、企业家精神、道德伦理、信任、意识形态等),经济学家却理性而精明地采用“假设其他情况不变” 的方式将其排除在模型之外。 ? 文化和经济被认为是两个截然不同且不相交的领域,经济是文化的基础,而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知识等虽然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只是被认为是起作用的外在因素。

B 、文化经济学

文化因素: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

? 日本裔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文化因素和经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是文化对经济的影响途径和表现形式,它会直接影响一个社会的经济效率。因此,从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的角度看,可以将文化因素视为一种“资本”,将文化因素纳入经济发展的模型之中。 ? 文化资本:文化本身即是一种资本形式。

? 文化资本正处在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它的显性作用可以通过教育、出版、销售转化为经济资本,其隐性作用则可以通过知识和培训转化为社会资本,构建以信任规范、网络互动为基础的良好投资环境。

文化经济最大的贡献是将文化从经济的外围层带到了经济的核心层:文化是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生产要素,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文化具有商业属性。

2、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A、研究对象 生产文化、供应文化和使用文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经济现象,即是用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文化现象,是以传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借鉴其基本原则和方法来探讨和考察文化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不同于一般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和运行机制,并通过探寻文化经济运动的特殊规律性来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B、研究内容

1、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是否产生成果、程度、怎样产生影响,以及文化作为生产力要素(文化力)的特征、功能及结构体系 2、文化经济的作用及影响

3、文化产业的作用、发展趋势及其结构成长和变动的规律 4、价值规律和艺术规律在文化产品生产和流通中的特殊规律 5、文化产品作为一种依托物质载体存在的精神产品,如何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6、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的成本和价格问题研究

7、文化经济管理(文化经济政策、文化经济管理体制和文化战略)

3、文化经济学对学习文化产业管理的意义

? 文化产业 (经济的文化化、文化的经济化)

? 用经济学的视角不仅可以帮助提高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在投资及管理上做出更合理、更正确的决策,而且有利于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进而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做强做大。 ? 用文化的视角去研究经济现象和发展经济,不仅可以增加经济产品的附加价值,而且可以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源泉。

第一章 文化投资

第一节 文化投资的定义、性质和特点

1、 资本的定义 A、杜尔阁 B、马克思

C、 阿弗里德?马歇尔 D、(广义解释) 19世纪著名英格兰经济学家麦克德鲁:资本是用于价值目的的经济量,任何经济量均可用为资本

资本就是一定的经济主体向某一经营领域投入的可用于增值的经济量。 资本是一种可以增值的经济形式, 资本的特征:

? 1、资本具有使用价值;

? 2、资本是能够增值或者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 3、资本具有多种不同的形态,这些不同的形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文化投资的定义、性质和特点

文化投资是指一定的经济主体为了获取经济的、社会的效益而投入货币或其他资源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经济活动,这里的资源不仅包括资本资源,而且包括智力资源 (人力资本)等。

文化投资的分类

? 固定文化资产投资 流动文化总产投资 ? 直接投资 间接投资

? 经营性文化投资 公益性文化投资 文化投资的性质和特点

1、文化投资的生产和非生产的双重组合性

? 生产性(经营性)文化投资 :直接的经济效益 ? 非生产性(公益性) 文化投资:长期的社会效益 2、文化投资的较长周期性

3、文化投资实施的连续性和波动性 4、文化投资收益形态的物质与精神价值的多样统一性,以及文化投资链条的间接延伸性

5、文化投资的回报率受社会影响较大

? 内容判断和意义认知上的多义性和个性化

第二节 文化投融资体制

融资:货币资金的调剂融通,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经济实体之间进行余缺调剂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我国文化投融资体制 行政性,指令化 一、投资主体单一 二、法律、政策的缺失 三、投资行为不规范 四、调控机制不健全

第三节 文化投资效益

投资效益(Investment Efficiency),是指投资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与所占用或消耗的投资之间的比例关系。 财务效益(微观经济效益)

国民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