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必修1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实现,即国家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分配公平,以兼顾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一、命题常设误点(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收入差距扩大具有刺激作用,效率将会提高(2011·江苏卷·T10-③)(×)

理由:收入差距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但在扩大到一定程度后,效率会降低。

2.为了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我们应初次分配中兼顾效率问题,再分配中解决好公平问题 (2010·山东卷·T18-A)(×)

理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二、选择题常考点

[典例1] (2011·江苏高考)右图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x代表收入差距,纵轴y代表效率,原点O表示绝对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化的情况。该图表明( )

①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向变化 ②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效率会降低 ③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 ④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 选D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x1之前,收入差距越大则效率越高,在x1之后,收入差距越大则效率越低,说明收入差距不是越大越好,要保持较高的效率,必须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故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典例2] (2009·上海高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公平为效率提供持久动力 ②效率为公平奠定必要基础 ③公平是追求效率的社会条件 ④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前提

A.① C.①②③

B.①② D.①②③④

[解析] 选D ①②③④都是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正确认识,全部当选。

实现社会公平

1.原因

(1)有利于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2)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劳动效率的积极性,才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4)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体现,也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

(5)它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 2.措施

(1)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为实现社会公平奠定物质基础。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3)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4)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深化理解] 如何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

(1)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将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农工建商运等物质生产部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税收进行调节和规范,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有助于提高效率,但不能过于悬殊。

(2)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主要通过税收、财政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全社会)。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关系。再分配具有促进社会公平功能,但也要注意效率问题。

[学法指导] 图示如何解答有关“公平”的试题

┄┄┄┄┄┄┄┄┄┄┄┄┄┄┄┄┄┄┄┄┄┄┄┄┄┄

一、命题常设误点(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属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014·大纲卷·T26-C)(×)

理由: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属于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

2.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最低工资标准属于我国政府采取的再分配措施(2013·海南卷·T4-②)(×)

理由: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最低工资标准属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的措施。 二、选择题常考点

命题点一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

[典例1] (2014·广东高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平均工资保持较快增长,但工资水平的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岗位差距仍然较大。针对这一问题,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

①提高劳动报酬在再分配中的比重 ②创新扶贫方式,推进特殊困难地区的发展 ③禁止非法垄断及非法竞争行为

④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均化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 选C ②中的措施有利于缩小工资水平的地区差距,③中的措施有利于缩小工资水平的行业差距,故答案为C。①应该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④应为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①④说法错误。

命题点二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典例2] (2014·大纲卷)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列措施中有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是( )

A.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B.调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 C.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D.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解析] 选D 题干要求判断选项中哪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由此可见,A、C属于再分配,故排除;B属于初次分配,但其不符合“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要求,故不选;D中措施符合题目要求,当选。

命题点三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

[典例3] (2013·海南高考)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 809.7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6 977.29元,两者之比为3.13∶l。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我国政府可采取的再分配措施有( )

①提高农产品的补贴标准 ②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最低工资标准 ③增加对农民的专项贷款 ④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保障水平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 选B 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再次分配,①④体现了财政的作用,属于再分配范围,并且具有缩小城乡差距的作用,当选;②为初次分配,不符合题意;③为国家支持生产的措施,不是再分配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

命题点四 促进社会公平具体措施的意义

[典例4] (2012·全国卷)2011年1月,R市以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300余万生活在该市的流动人口告别“暂住”状态,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12个方面开始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益。这一举措( )

①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②消除了收入再分配的差距 ③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 ④减少了城市管理支出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 选B 材料旨在强调R市在劳动就业、教育等方面给予流动人口和市民同等待遇,这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①当选;从所涉对象来看,该举措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③当选,答案为B;②错在“消除”上;该市的这一做法会加大城市管理支出,④不选。

三、主观题常考点

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常考角度]

(1)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如何做到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运用收入分配的知识,说明我国应怎样实现由“国强”到“民富”的转变。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