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中国_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专题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_新中国成立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中国_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专题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_新中国成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C.新中国工业化的成本太高 D.新中国应该优先发展轻工业

解析:选B。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结盟,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主要是受到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南昌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万历至清道光末年的人口和粮食情况估计

全国 总耕地 粮食 用地 亩产量 (市斤) 总产量 人口 人均耕 地面积(市亩) 人均粮 食产出(市斤) 时期 (亿市斤) (百万人) 明万历 (1573— 1620年) 清初顺治 (1644— 1661年) 康雍之际 (1720年) 道光末年 (1850年) 7.56 亿亩 7.18 亿亩 243.5 1 749 120 6.3 1 458 6.07 亿亩 9.84 亿亩 12.54 亿亩 5.767 亿亩 9.102 亿亩 11.288 亿亩 243.5 1 404 100 6.1 1 404 279.2 2 541 130 7.6 1 955 325.5 3 674 450 2.8 816 ——史志宏《十九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粮食亩产量及总产量再估计》 材料二 1918年,我国总人口大约4.3亿,粮食总产量大约2 833亿斤,人均粮食659斤;1936年,我国总人口大约4.8亿,粮食总产量大约3 199.6亿斤,人均粮食666斤。

——依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和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整理

材料三 新中国人口和粮食情况

——2001年前人口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信息网;

2001年后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万历至清道光末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情况,并结合

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9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新中国粮食生产的基本特点。分析呈现这些特点的原因。(10分)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以来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认识。(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情况,根据材料一中“人均粮食产出在万历年间为1 458市斤,清初顺治年间为1 404市斤,康雍之际为1 955市斤,道光末年为816市斤”的数据变化可以归纳;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清代人口数量变化和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等因素分析作答即可。(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三中人均粮食和粮食产量曲线图呈上升趋势可知其特点为总体呈较快增长趋势;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实施的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及科技进步分析作答即可。(3)结合上述材料中对粮食产量和粮食人均占有量的介绍,对我国粮食存在的问题作简单论述,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即可。

答案 (1)变化情况:人均粮食占有量有较大的变化,数量大幅度下降。

原因:人口增长速度大大高于耕地面积和粮食单产的增长;人口迅速增加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对经济作物需求量增加,许多耕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导致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下降,粮食总产量增长相对减少。

(2)特点: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总体呈较快增长趋势。

原因:科技进步,特别是高产农作物品种的培育;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社会稳定;水利工程大量兴修;国家重视农业生产。(任答其中四点即可)

(3)认识:自道光年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低,粮食安全形势严峻,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为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必须确保耕地面积,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大农业投入,适当控制人口增长率。

14.(2018·石家庄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中国的教育精英,即受过良好教育、最具优势的职业群体。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的教育精英有几个阶段的转化:

1865—1905年,即清政府废除科举之前,超过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士绅”阶层。

1906—1952年,超过60%的教育精英来自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和珠三角地区。

1953—1993年,约超过40%的教育精英来自全国的无产阶级工人子弟。

——摘编自李中清《150年来中国的精英出身什么家庭》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解析 依据材料先拟定一个观点,可以从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的变化两方面分析其对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影响。材料前两个阶段官员和地方士绅凭借掌握的财富和较高的社会地位,

有条件对子弟进行系统的教育,后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确立,社会地位相应提高,因此工农和工农子女受到了比较正规的教育。

答案 示例一

观点:家庭政治地位与家庭经济实力影响教育的发展。

1905年之前,封建经济在各种经济成分中占据优势,官员和地方士绅掌握财富的同时,有条件对子弟进行系统的教育。1905年后,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商品经济和民族工业取得快速发展,对科学技术、管理经营等专业知识的需求增强,专业人士和商业精英更加重视子弟的教育问题。1949年后,我国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此,人民当家做主,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确立,工农和工农子女受到了比较正规的教育。由此可见,家庭政治地位与家庭经济实力影响教育的发展。

示例二

观点:政治变革影响教育的发展。

1905年之前,由于科举制的存在,使读书、考试与做官密切相连,教育精英大多出自官宦和士绅家庭。1905年后科举制度废除,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教育更加多样,教育精英多出在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1949年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实现了当家做主,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广大工农群众,教育精英多出在工人子弟。由此可见,政治变革影响教育的发展。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