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经济例子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生态循环经济例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在天华村我们见到两张牌子,一张挂在村委大院的门口,是老年人协会,一张是水果种植协会,废弃在村委大院里面。经调查,两个协会均已名存实亡。老年人协会没组织过任何正式活动,有的只是一些中老年人三三五五地聚在一起打字牌;水果种植协会早就无人过问了。该村唯一有点合作印迹的是养殖公司与农户的合作,其他的都是单干。在朱家村、塔山村情况更糟糕,连废弃的合作组织都没有。幸好,这两个村都曾有过农村精英,这些带头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塔山的道观村,其队长的能力还不错,组织村民自筹资金把自然村的路筑成水泥路,正在修建文化活动室,这些是队长靠自己的关系和实力以“一事一议”的形式争取到的;在马家埠,黎克伦这位成功人士捐资修建了一条“克伦渠”,算是对家乡农业基础设施做了一大贡献。朱家村之所以能建成新农村示范村,也是靠前一任的老支书和队长们在群众的支持下争取来的。尽管三个村的情况都不怎么好,但相比之下,天华村虽有地利之优势,但无人和之能力;塔山村则恰恰相反。所以说,一个村庄是否有能人对该村的发展甚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村庄范围内缺乏合作基础的表象背后是村里缺乏能人,其直接影响就是全体村民都默默无闻,被外界忽视。政府的惠农政策不是天上掉的馅饼,是靠村民自己争取来的。正是政府的投入不足,塔山村和天华村的“村村通”都没修成。所以内生的动力不足,直接导致外界支援的乏力。所以要拯救一个村庄,还是得从培育村庄内部的合力着手,更别说去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四、几点措施建议

1、挖掘村庄精英,培育中介组织

秦四平等(2009)曾研究过,在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六月洪灾”中,临桂县遭受损失严重,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25万多亩,直接经济损失达6亿元;沟通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发育缓慢,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缺乏应变能力 。不管是应对自然风险,还是应对市场风险,单个的农户总是那么地单薄无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单靠政府的支援也不是长久之计,内因在村庄内部,所以必须把村民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才能有效抵御风险。可通过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把村民组织起来,建立农户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但这不是任何人都能做成的。这就需要农村那些真正具有致富头脑、有威望、能干、敢干的人起站出来起带头作用。这些中介组织的治理者一头在外可争取政府的扶持和企业的让利,一头在内可以广大群众为后盾,为农民争取利益。 2、政府支农资金使用结构有待调整

很明显,塔山村、天华村的“村村通”公路至今尚未修好,已经落后全国六七年了。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像这样,天华村何时才能摆脱“区级贫困村”的帽子?晴天灰尘盖面,雨天泥泞满地,这样的路始终是种养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一大“瓶颈”。在塔山村,村民反映的金陵水库还是解放初期的成果,至今从未休整,难怪蓄洪能力那么差,难怪洪水年年发。这洪水就真的不可防吗?我想未必。但如果只靠村民自己,那的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政府的支农资金,不知道用到何处去了,在村里见不到一丁点的影子。其实这些是在人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内的。支农资金,必须结合村庄的实际需要使用,才能凸显其价值。政府应该修整水库、灌渠等水利设施方面加大力度,才能有效防止无雨即旱、一雨成灾的局面。一方面为了有效地防洪,另一方面也便于更充分地利用天上水、地下水,预防涝后的干旱 。 3、坚持走种养业产业化的路子

在天华村,曾经尝试着走“循环经济”的路子,但没有坚持下来。前些年,一种以沼气池为核心、实现资源再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在临桂镇农村广泛兴起 。到2008年10月,在政府的资助下,临桂镇共建沼气池5800多座,有35个自然村沼气入户率达85%以上。群众还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了“猪—沼—鱼”、“猪—沼—菜”、“草—猪(牛)—沼—鱼

(果)”、“鸡—沼—果(菜)”等多种综合利用生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的能源问题,也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天华村村民阳新松在自家承包山上建起了养猪场,种下30亩南方丰水梨、夏橙、大果枇杷等果树,又新建2座大型沼气池,还承包了1个小水库养鱼。通过用荒地套种红薯、猪菜等青饲料,用青饲料养猪,用猪粪制沼气,再用沼渣、沼液养鱼、栽果树,形成了一条“循环经济”产业链,07年他家获利8万多元。但我们的调研发现,至今仍在利用的沼气池已经为数不多,大多数已经闲置。这表明这个“循环经济”产业链已经断裂,政府的投入资金成了沉没成本。其实,这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就是种养业结合、走产业化的一条好路子。像天华村这样的村庄,自然条件还不错,蜜桔规模种植条件得天独厚,何不来个名副其实的“一村一品”,在蜜桔的集约生产上搞点名堂。

五、调研小结

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实地考察及随机访谈等形式,我们完成了本份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紧密围绕临桂镇当前种养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对制约临桂镇种养业发展的因素做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同时,本调查研究的某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讨。首先,本团队从临桂镇下辖的16个行政村中只选取了2个行政村和1个自然村作为调查对象,样本不够大,不准确之处在所难免。其次,在于访谈镇政府领导时,我们获取了一些间接资料,由于理论统计具有滞后性,所以部分数据截止到2008年。另外,由于本团队队员的调研和写作水平有限,本调研报告仅供参考。总体来讲,本调研报告立足现实,基本符合临桂镇的发展情况。我们希望,本报告对临桂镇种养业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最后,感谢临桂县县委、临桂镇镇委和镇政府对本次实践活动的大力支持,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热情周到的安排。衷心希望临桂镇明天会更好!

调研人员:方首军、张维宏、邓加曦、李苏、封金梅、杜素莹、张小敏、辛炜毅、陈业谋、秦静

调研时间:2010年7月7日——7月11日

调研地点:桂林市临桂镇天华村、朱家村、塔山村等 三农中国 http://www.snzg.cn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