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学案-教师版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劝学》学案-教师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劝学》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初步感受荀子比喻论证的魅力。

2.学会分辨名词作动词的词类活用方式。 3.学会分辨文言虚词“而”表达“修饰”“承接”“转折”等含义时的用法。 4.学习状语后置和定语后置这两类文言特殊句式。 5.背诵、默写全文

二、课前小拓展

姓 名 荀况

别 名 荀子、荀卿、孙卿,字卿 国 籍 战国—— 赵国

出 生 地 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 生 卒 前313年-前238年 职 业 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思 想 尊崇儒学、主张人性本恶,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 主要成就 儒家代表人物,辞赋之祖 代表作品 《荀子》 著名弟子 李斯、韩非

三、翻译下面句子,并注明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类型。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君子学识广博但是每天还不断自我反省。 日:名词作状语。 .2. 非能水也:不是会游泳;水,名词作动词。 .

3. 不能十步:(骐骥)跨一下也不能跑十步的距离;数量词做动词。 ..4. 驽马十驾:跑的慢的马拉车能走十天的路程;数量词作动词 ..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蚯蚓)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能饮到泉水;上、下:名词作状语 ..6.故木受绳则直: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直:形容词做动词。 .7.金就砺则利:金属在磨刀石上打磨之后就变得锋利;利:形容词做动词。 .8.非利足也:不是长着飞快的脚;利足:名词作动词。 ..四、写出下列虚词的词性及在句中的作用。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却”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转折“却” .3.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4.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 .5.登高而招:连词,表修饰 .6.顺风而呼:连词:表修饰 .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并列 .

8.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表转折“却” .9.锲而不舍:连词,表修饰 .10.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

1. 风雨兴焉:兼词,在那里(这里) .2. 圣心备焉:句末语气词 .

3. 蛟龙生焉:兼词,在那里(这里) . 4.则将焉用彼相矣: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

五、翻译下面句子,并写出句式特点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状语后置 2.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定语后置

六、思考

1、第一自然段中荀子引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目的是什么?

通过类比,指出事物经过一定的锻造过程,就可以发生物理或者化学的变化,这个锻造的过程与学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荀子在课文第三段主要想强调什么?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采用什么方式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主要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作者是从正反两个方面,采用例证法来论证积累的重要性的。

3、感觉荀子的观点一个人要如何学习,请用三句话概括。

第一、要不断的学习;第二、要注意借助外物的辅助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第三,学习要重视积累。

七、质疑

荀子是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学者,在《劝学》中他写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你是否同意他对自然现象的这种解释,说说你的理由。

不同意,这显然是因为当时自然科学知识极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现象缺乏一个合理的认识所造成的误判,风的形成主要是地球的转动以及地球表面受太阳加热程度的差别所致。荀子的这种解释有其局限性,但作为一个类比在劝导人勤学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八、课外小拓展 荀子名言名句大全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3、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4、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5、公生明,偏生暗。

6、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7、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8、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9、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0、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11、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2、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13、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14、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1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6、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17、学无止境。

18、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19、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20、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21、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2、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3、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24、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25、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26、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27、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28、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29、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30、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31、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32、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33、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34、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35、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36、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37、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38、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39、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40、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 —— 荀子 41、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42、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43、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荀子·富国》 44、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45、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46、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47、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48、礼者,人道之极也。 —— 荀子名言

49、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50、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51、酒乱其神也。

52、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53、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54、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55、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 荀子名言 56、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57、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58、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59、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60、公生明,偏生暗。

61、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6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63、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荀子·礼论》

64、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65、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 66、思索以通之。

67、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68、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69、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70、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 荀子名言 71、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72、笃志而体,君子也。

73、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74、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75、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76、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77、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78、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 荀子名言 79、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80、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荀子·劝学》 81、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82、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83、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